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媒体札记:狂风暴雨里的公民社会

时间:2012-07-24 11:51:17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

一、“7.23”周年祭

“7.23”温州动车事故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那趟永不抵达的列车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40位乘客从此没能再见到他们的亲人,失去双亲的小伊伊已经历了整整一年的康复治疗;因为那 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而不想再和媒体接触的王勇平去了波兰,留下新任铁道部发言人韩江平一场发布会也没开过,至于他们曾经的最高领导刘志军,正 在身败名裂中等待司法审判。最重要的,曾经高歌猛进的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从此真的慢了下来。

在去年7月那场堪称过去20年间最猛烈的怒海狂潮中,对中国执政党的不满无论是从高度(正式媒体的点名逼问直至铁道部长、微博论坛达到副总理)、广 度(从甬温线到铁道部的垄断体制),还是深度(从信号灯技术审核流程到对执政者合法性的质问),似乎影响到了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拥有财富和 话语权的中产阶层,深刻地体会到了不安全感。

狂风暴雨般的口诛笔伐一直延续到“头七”之祭,在身着白衬衫的温家宝7月28日来到那座铁路桥下颤抖双唇说出“要让群众得到真相”后,宣传官员们最终还是接管了舆论导向。虽然总还有一些媒体人前仆后继被处罚的消息传来,但日子也总是要继续。

在日历又要翻到7月23日的时候,有人已经提前在互联网上为死难者点起蜡烛,但这烛光恐怕也真的照不进现实。此时,微博论坛上流传一篇来自日本媒体 的《被遗忘的7•23动车事故》,现场图片中,那些坠毁车辆的残骸满是污泥,依旧原封不动地放置在温州南站附近。根据对温州当地报社的引述,他们并没有打 算制作回顾事故一周年特集的计划,而一位市政府干部在文中表示:“这起事故是一段沉痛的回忆。如果当地政府计划搞一些追悼活动,铁道部门的面子就挂不住 了。这道理你想必也懂。”

想必你也懂。当年怒斥“荒唐、卑劣、傲慢、骄狂”的《南方都市报》,和铁道部结下“深仇大恨”的《经济观察报》,以及温州本地的机关报都市报,现在 确实都放弃了追悼。只有《钱江晚报》,愿意也能够在这个祭日里为小伊伊送上一份“生如夏花”的安慰:“第364天,上海新华医院附近的一个小区,楼下的小 花园内,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篮球,溜达了一会,唱起了‘小蜗牛和黄鹂’……”

在女孩扮鬼脸的稚嫩面容旁,这家浙江省委机关报子报的驻温州记者解亮向劫后余生的小伊伊送上人群渐散后的祝福:“其实,谁想要奇迹?宁可这个孩子,像那些没有奇迹的孩子一样,安静长大。她还小,路还长。奇迹,更适合归于平静,现在,以及未来。”

和新浪、凤凰网等同步将这则独家报道推向首页,搜狐配发来自曹林的周年感叹《这一年,高速前行的中国学会了慢》:“时间是最好的疗伤灵药,而时间又 是这样的残忍,关于这一天的所有痛苦、沉重和惨烈的集体记忆,都会在时间的冲淡和磨碎后,又被时间全部唤起。这个心理上的坎,不仅是对那些遇难者的亲人, 那些亲历者和目睹者,那些被灾难震撼的旁观者,那些关心公共事务的公民——不仅如此,对这个国家,都是一道需要逾越的坎。”

曹林所供职的《中国青年报》也曾在那场全民问责中表现突出,比如那篇“让整个互联网洒泪的《永不抵达的列车》”。而那首“中国哟,请你慢些走”此时 也被旧诗重提:“这一年,中国这辆列车在各个领域都在反思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带来的种种问题,并努力让经济像高铁的建设那样慢下来。让不断狂奔缺少反省 的经济喘一口气,等一等那些被飞快的速度落下的穷人,让我们的灵魂有反思和喘息的机会...这一年,中国也在冷静反思舆论分裂,看到了‘微博’和‘新闻联 播’这两个舆论场的对立,一个代表着民间,一个代表着官方,两边都在自说自话,缺乏交流。有识人士从723的两车追尾中看到了两个舆论场‘追尾’的危险, 这两个舆论场正像因雷击而失去沟通的D301和D3115,不重建对话和协商机制,激烈的社会冲突难以避免。”

通过互联网上挣出的空间,这位评论员大喊一声:“常想起那些遇难者的名字吧!中国,你慢慢地走,没什么必须是‘时不我待’,也没什么必须‘只争朝夕’,没有什么是比民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更高的价值。”

二、两个北京

有人从7.23想到了6.4,有人在7.21当晚也想到了:“到北京生活整三十年,似今晚这样的感动遇到过两回(前一次不说了以免被删)。平民之间的无偿援手和相濡以沫,可以让一切灾祸变的渺小,也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伟大一面。”

因为一场据报“61年来最大”的强降雨,来自首都的洪涝灾情成为这个周末的最大新闻。

在那个星期六的午后,京城里的人们还沉浸在周末的悠闲中,用手机发布“白昼成黑夜”或者“到北京来看海”的调侃,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真的要沉浸 在周末的污水中了。虽然一开始时曾经因为天降甘霖一解连日酷暑而高兴,但即使是对一个长期缺水的北方大城市,这16个小时不停的倾盆大雨也太多了。

18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决定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新华社称这是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第一个“橙色”。而根据《京华时报》事后记 录,随着雨越下越大,“看海”的心态此时逐渐被焦虑替代,“‘这雨下得有点恐怖啊!’‘西边的天都已经黑了!’通过微博、短信和电话,亲友间开始互相传递 着这样的信息。”

记者们也已经冲向了水患最为严重的立交桥下——“晚上10点,很多原本准备‘洗洗睡’的人们,被一场电视直播吸引住了:东二环广渠门桥下一片汪洋, 多辆汽车水中搁浅。救援人员经过一番搜寻发现,在一辆侧翻的宝马越野车内,有一名男子被困。在围观群众配合下,消防员奋力砸开车窗,众人七手八脚将男子从 车内抬出,迅速送往待命多时的救护车。然而不幸的是,这名男子被抬上救护车时已无生命体征,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此时,央视主播张泉灵删除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车儿推开波浪”的微博。人们终于真的意识到,这场暴雨已经变成了一场可以夺人性命的灾难。

互联网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求助、寻人,比如来自最大降雨点房山地区的“亘秦”于当晚7时许通过新浪微博呼叫——“山洪暴发,被困北京房山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有上百个小学生,110打不通”,并最终由此得到北京消防局响应救助。

除了等候官方救援人员外,民间自助此时也已发动。在一些名人明星的号召下,“双闪车队”和“爱心留宿”得到最多响应。根据那些持续到翌日凌晨的微博 播报,一些私家车主前往机场等人群滞留最多的地方,向被困人员提供免费接送;多家酒吧、会所、公司的所有者宣布免费提供沙发、床位、热水等,供附近民众前 来避难。

“61年来最大暴雨袭京”——虽然不能像外地报纸那样把几十辆汽车被水淹没顶的惨象放到最大尺寸,但从《北京日报》到各家都市报,也都已经在头版放 上救助排涝的现场画面,并转达新任市委书记郭金龙子夜开会要求“确保民众生命安全”的指示。《新京报》发表社论《在60年最大暴雨中守望相助》,赞颂“北 太平桥下,几个井盖被水压冲开,每个井盖都有一名环卫工人把守,拿身体作警告标志”等感人故事,寄语“互联网或许会放大一个城市在暴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但是,政府各部门如能与市民在网络上密切互动,我们的暴雨应急其实能做得更好”;《京华时报》悼念那位以身殉职的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高呼“这场暴雨 带来了麻烦和困难,但暴雨中传递着互助的温情,暴雨中出现了英雄的身影。北京人,值得尊敬。”

只不过,那些时刻警惕着官家“把丧事当喜事办”的人们,看到这些领导通稿、听到这些英雄赞歌时,又已经心生不满了。周六大雨未停时,他们抱怨媒体大 幅报道美国影院枪击案却罔顾北京洪涝实为“操闲心”,而现在,当看到北京卫视播出“北京管理部门在这次暴雨中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北京市民高度肯定 这次暴雨中北京政府的应对工作”的消息后,微博论坛上的吐槽更加猛烈了,实名认证的“网易新闻客户端”忍不住嘲讽一句:“这位名叫‘高度’的市民,你很幽 默啊”,连央视新闻主播李小萌也要警告:“大雨中,殉职的英雄、忘我的环卫工、勇敢的志愿者,他们是在危难中替你们补台的,不是在总结时为你们添彩的。”

与李小萌获得的赞同相比,她的央视前辈赵忠祥大概真的是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他在昨天早晨发布感叹,“今晨暴雨过天气晴,通过电视传来一片深深的 感动,在雨中在夜里北京有十多万名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员和那么多好人彻夜不眠不休,为了广大市民的安宁和遇困人员的安危倾尽全力、持续拚博……北京,大爱北 京……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但迅速遭致网络示众嘲讽,以至于这位曾经的《新闻联播》主持人决定关闭微博评论选项。

痛定思痛,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批判正式开始。青岛的那些德国造管线又成为正面榜样,“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的名言又被频繁引用,《人民日报》去年 那篇《再迎暴雨北京有谱了》以及前一日《北京晚报》上“本市启动预案应对暴雨”都成为“自打耳光”的证据,网络意见领袖们向自己的粉丝宣讲这些中国首都的 官员们交出的其实是一份“不及格”的答卷:只重视可以体现政绩的“面子工程”,而忽视城市排涝能力建设;预警体系缺位,防汛指挥混乱......

为了与这种“争功邀赏”的行为相抗衡,那些民间意见领袖更决定高扬“公民社会”的旗帜。身居上海的赵楚在不停转发那些救助信息的同时,已经熬夜写下 博客《豪雨灾害中的两个北京》。在这位专栏作家看来,令人憎恶的老情况是“公众媒体反应迟钝,当豪雨成灾,电视上还在不厌其烦、巨细靡遗地播出美国枪击案 的报道,官方ID在微博除了一些不无自我表扬意味的传统消息,很少能起到真正即时沟通的作用”,而与之相比,新北京“令人无法不动容”:“二十多年来,人 们听到对中国人素质的指责太多了,素质低下,几乎是中国国情的首要定义,然而,从汶川到玉树,到舟曲,到上海大火,到7.23,再到北京暴雨之夜,不带偏 见的人们看到的是什么?当人们热情而自然地展现同胞之爱,伸出救援之手,人们应该明白,这种令人感动的场景就是传说中现代社会基本形态的市民社会。。为 此,我们应该记住今夜的北京人,谢谢他们!因为他们不仅亲手最清晰地描绘了新北京,而且顺手还勾勒了一种新国情。”

批判城市管理,赞扬民间友爱,这也正是今日媒体所刊评论的两个方向。前者如《广州日报》《城市建设别只顾上半身光鲜》、《成都商报》《呵护“城市良 心”才能“让生活更美好”》、《长江商报》《暴雨扰城呼唤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速》、《重庆晨报》《北京暴雨,冲刷出城市内涝新问题》、《华西都市报》《雨灾 无常,预防机制应做“最坏预设”》、《南方都市报》《暴雨之后收获感动更需要反思>;后者如《钱江晚报》《冷雨过后,留住感动》,《晶报》《相信这 个世界上,有爱,有望,有力》,以及搜狐专题《暴雨中,人民帮人民一把》。

中国青年报除了用《暴雨中做回靠谱的人》来记录“双闪车队”和“爱心留宿”者做了好人好事后的感受外,还在头版发表《暴雨中见人心,北京精神在民 间》,曹林显然已经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这,就是公民,还有什么比这个场景更能够准确地描述‘公民’的定义?这,就是公民社会,也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群像 更能够体现公民社会的美丽剪影。”他宣布,在这个暴雨如注的夜幕中,在温暖的微博上,在路人与网众守望相助的脉脉温情中,自己真切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我相信,遭遇这样的灾难,不仅北京人会如此,其他地方的人也是如此;不只是北京精神如此,人的精神都是如此,这 是普世共通的价值。”

同样以“双城记”形容的还有《重庆时报》,“如果说,那些在水潭里奋力排水的排水队员、那牺牲的派出所所长是履行义务职责的典范,那么自发救助的民 众便是公民精神的标杆。面对此情此景,城市管理者们难道不该羞愧和反省吗?61年的时间,能够建起高耸密集的大楼,为什么就建不好城市的排水系统?北京这 一夜的折腾,公民精神的力量让人感动,但也留下了遗憾:这些折腾,多少是在为城市管理者们的疏忽和平庸埋单。”于是,这份报纸允许评论员时言平作以下推 理:“管理者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联系,只是建立在政绩和利益的基础上,比如那雨夜横亘在救援路上、继续忙碌收费的收费站;而民众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联系,才是 来自于灵魂深处的认同和守护。而北京雨夜里彰显的公民精神,无疑是对那些动辄以狂热口号和高蹈理念动员民众热爱这座城市的管理部门的极大讽刺。”

五岳散人不仅被作为“爱心留宿”的参与者受到表扬,他自己也已通过在《青年时报》和《晶报》上的专栏,得出大雨后的结论:“中国人是完全有能力建立 公民社会、自我管理的,让民间社会充分发育并不会乱,只能更好。”在这篇《北京大雨中的软件与硬件》中,他引用好友韩寒那句“城市可能让生活更美好,也可 能让生活更糟糕”开篇,承认城市建设“给排水的设计会考虑成本与现实”,不过,在这位时评家看来,“这次暴雨当中,虽然有市政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甚至还 有一名警察殉职,但很多事情并未做到位。几天前就预报的暴雨,在已经看出成灾趋势的时候居然没有发布红色预警,甚至黄色预警也是在成灾之后才统一经过市政 的短信平台发布出来;各个容易被淹水的路段没有提前派人值守,导致很多车辆熄火在水里;人们自发去机场接滞留旅客的时候,机场高速收费口居然还在好整以暇 地收费;大雨过后,很多被主人暂时停在路边的车被贴上了违章停车的罚款单——最后这条最为令人哭笑不得,类似于趁火打劫。”

《新京报》同样有此五问。在引用市水务局“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标准不高;其次,防汛指挥的运行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表态后,列明五个疑 问:“能否通过短信发布暴雨预警?公交地铁可否延长运营时间?机场高速能否暂时免费通行?公共场所可否开放接纳群众?大型活动是否应该临时取消?”

于是,在用今晨几乎整个头版说明“北京最大暴雨190万人受灾”的细节后,这份北京报纸也用社评认定《一场暴雨,检验公民社会的成色》:“大雨年年 有,然而,这种大规模的公民自发救助,以前在北京并不多见。这应归功于近年来公民社会的进步与成长。这种救助,正是因为公民的关心公共事务之心,以及对社 会和他人的责任意识。近年来,在汶川地震等灾难中,这种公民精神屡屡展现,在‘免费午餐’等诸多公益慈善活动中,持续成长。”

根据文章列举,有三类行为堪称“不和谐”:“有些出租车司机漫天涨价,‘趁灾打劫’;尽管暴雨如注,首都机场高速收费站却照收不误;暴雨过后,望京 地区的一些市民昨天一早发现,前晚因为大水停在路边的车辆,居然被交通协管员贴了‘罚单’。”不过,作者亦不主张“一群人凭着道德优越感,对另一群人发起 批判”,在他看来,“在很多人‘公民意识’不足的情况下,也凸现了公共信息动员的必要。也就是说,在暴雨袭城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需要公权力机构和 公众,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物资和手段应对现实危机的同时,也需要借助短信、媒体、网络等一系列传播平台,引导所有的社会成员履行公民责任,共同应 对危机。”

《“这一夜,我们目睹美与丑”》——新华社昨晚也已由记者总结网民对人情冷暖的观感,标题即来自网民“Simba”那句“一边是自发开车前来救援的 爱心网友,一边是聚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出租车司机,去东直门要价900。这一夜我们目睹美与丑。”在举例批判大发天灾财的出租车、旅馆以及首都机场高速收费 站后,电稿在“微博点亮人性‘正能量’”下称赞那些城市良心,而唯一成为反面典型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一句微博‘孔和尚出门看热闹,喜看首都 成泽国’,因为其无耻地幸灾乐祸,招来网民骂声一片。”

点名批评一个左派人物“无耻地幸灾乐祸”,对官办通讯社来说并不常见。这样的论述也很快带来了公知们“主持公道”的赞赏,带来了五毛们“断章取义” 的反驳。与此相比,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就在《中国青年报》今日专栏里试图还原情境——“在7月21日下午,有几位知名网友一度发帖,表达京城久 旱逢雨的喜悦心情,引发争议。曾经与其发生论争的网友主动帮助澄清:发微博时很难预期到雨会成灾,‘不必上纲上线’。远在海口的凯迪网络总编辑牧沐感叹: ‘约架’风波之后,微博终现温馨气象,特别鼓励!”

“知名网友”其实一共有四,除了孔庆东,还有另外三位“左”派代表人物,即胡锡进、司马南和吴法天,他们的反对者将四人并称为“微博四大恶人”。其 中,那位《环球时报》总编辑是在周六下午15点01分于外地发出微博,即“盼了多少年的北京大暴雨,正好下在我等飞机返回北京的当口。哈哈,走背字的我还 是很兴奋,下吧,使劲儿下吧,最好下得北京大街上能抓鱼。我有耐心在远处的机场多待会儿。”

在明白这场大暴雨“在送来水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后,回到北京的胡总编在周六子夜再发一帖,感慨“这场雨给了中国潦草的现代化又一教训。我们的现 代化对自然灾害留的安全余量还是太小了”。而这些话语也最终成为了今天《环球时报》上的社评,《大暴雨冲出中国现代化的原形》:“正忙于抗灾的官员们大概 更愿意听到鼓励,但代替溢美之词的,是一拨接一拨的质问和追究。请不要委屈,今天的时代就是这样,做官员无论有功劳有苦劳都是应该的,挨舆论批评和质疑同 样是应该的,虚心倾听甚至不能当美德来夸耀。在如今政府工作的纰漏的确一抓一大把时,尤其是这样。”

被这份报纸拿来呼吁民众“应当对国家减灾的进步有信心”的证据,是“暴雨当夜被丢弃在街上的汽车第二天有些被贴条罚款,互联网提出批评后,市政府迅速改正”。没错,正是这些违章停车罚单,在昨天引发了善后环节的最大争议。

在为那些住在地下室、缺乏话语权的“鼠族”吁求关注的同时,《南方都市报》也描述了“罚单”事件过程:“昨日早上,多名北京网友发微博称,在雨中被 迫停在街边的车子还未来得及挪,便被协管员贴上停车告知单,称其违法停车。对此,网友纷纷表示有关部门‘不人性化’。对此,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回应,在遭遇 突发灾害的情况下,对熄火车辆贴条是不对的,所贴罚单作废,并已责成北京市交管局处理此事。”根据记录,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北青传媒总裁助理的“北青全 伟”是最早发布该项指控者之一,但此后该条内容被运营者标注“微博用户举报此消息不实,请勿轻信”,而根据财经网就相同内容向新浪交涉时,“新浪微博方面 称,并非认为‘北青全伟’所说为谣言,是出于慎重先行核实。”

出于何种“慎重”?此时,根据“不实”标签而指责发帖者挑动事端的人们,与那些发现了更多“有图有真相”的类似指控的人们,已经混战一团。直到晚间 19时18分,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终于在微博上一语定音:“今早,有网友@我说了涉水熄火车辆被贴罚单事,我即向市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市领导 对此事高度重视。刚才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市应急指挥中心表示,在遭遇突发灾害的情况下,对熄火车辆贴罚单是不对的,所贴罚单作废。吉林已责成市交管局处理此 事。”

昨晚接近零时,北京市政府办公室官方微博再就此事作出三点回应:“1、下发通知,雨后以服务疏导为主,对因雨受困车辆联系车主,挪移清拖;2、对22日协管员擅自粘贴的违法告知单不予录入;3、对擅自贴条的当事协管员严肃处理、调离工作岗位。”

包括全伟所供职的《北京青年报》在内,皇城根下的媒体今天都没有描述这个“辟谣”与“反辟谣”的风云突变过程。对《北京日报》来说,现在最重要的还 是向干部群众传达市领导的最新部署:《当前要把工作重心转到救灾善后维稳上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千方百计抢险救灾,确保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这份市委机关报的记录,“晚上九点,郭金龙一天中第五次出现在抢险救灾部署会上。他以斩钉截铁般的口吻说,各部门各单位要立下军 令状,坚决杜绝次生灾害发生,避免出现新的伤亡损失!”

比起《新京报》,《京华时报》确实离母报更近些,封面只字不提37人的最新遇难数据,而是用粗黑字体大写郭书记要求立下的军令状。头条评论正是以那 位牺牲的派出所所长为主角,赞颂“正是在这样的生死考验中,作为党员干部与普通人的不同处、作为优秀党员干部与一般党员干部的差别处,便鲜明地凸显出 来”:“‘还是我先来吧。’这是李方洪留给所有人的最后一句话,当时他拦住了村民老于,又冲在了搜救组的最前面,几分钟后即被电线击倒而牺牲。如果没有危 险面前我先上的先锋精神和带头意识,也许牺牲的就是村民老于,但是人们就会问,抢险时为什么牺牲的是群众而不是干部?”

讲解了“责任与党性”后,这份首都畅销都市报再辟版面,用《经受巨大考验纠错也能加分》鼓励本城官员:“很多城市自认为很完美,是因为它还没有遭遇 各种极端条件的考验。很多城市在接受考验的时候,恰恰已经获得了走向更完美、更发达、更现代的契机。把‘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为远景目标的北京,正在经受 这样的考验。”文中,“罚单作废”一事被评论员岳中云当作进步考验,因为“这种对错误的及时纠正,正是让北京前行得更快的动力。”

《北京日报》已经动用了“最美北京人,厚德润京华”的专版名称,而今天午后出版的《北京晚报》更是用一个整版汇集媒体评论,由“丛京平”署名的头条 是《最强暴雨中,北京人感动中国》,另有三篇来自最高官办媒体——新华社《更强大的北京精神力量》、人民日报《深刻的一课》以及央视《百姓之间的爱心传 递》。

其实,在将议程导向“北京精神”方面,新华社另有一文更加地位显要。作为聚集最多媒体和知识分子的中国城市,北京既因此处于被调侃斥责的高风险中, 也掌握着最大的调控权力。在由这个城市的宣传官员主管的搜狐、网易、凤凰网上,那篇新华微评《暴雨中闪光的“北京精神”》一直高悬首页顶端,新浪甚至直至 午后仍未更换。此文并非长篇大论,而是摘录微博赞扬,总结道:“‘北京精神’已经不仅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操守,更是化为实践行动的闪光力量。向每一位挺身 而出的英雄们致敬!向每一位守护这个城市的人致敬!”

至于《人民日报》那篇评论,则强调“暴雨灾害考验城市精神”:“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把地上建设得富丽堂皇、气象万千,更需要夯实地下的百年 根基;不仅需要普通人呈现出‘最美’的道德风尚,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建设与应急管理中,该怎样做得‘更好’甚至做到‘最好’?”

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今天是以头版聚焦《北京暴雨,我们守望相助》,最大的那幅现场图片来自微博,“@摄影师兔子:路遇一辆面包车抛锚,车上只有一名司机,下车茫然站在水里,路人无声聚集,心照不宣,小花伞聚集到一起。”

微博正是《人民日报》的新阵地。也正是在大雨滂沱的那个凌晨,这份在中国政治序列中拥有最高地位的媒体来到新浪微博开设账号,并发出第一帖“北京暴 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

继“微评论: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后,今天早晨,这个账号又配上一幅四手相连的图片,宣布“7月23日,一年前的今天,一场动车事 故不幸发生,同时让人们认识到微博的力量。今年7月21日,微博在北京暴雨灾害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小小微博,见证中国人的血浓于水,也见证信息公开和社会 治理的前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如何,新浪微博都是个赢家。都市时报今日社评要根据北京暴雨舆情来为“原来被妖魔化的微博”平反,《第一财经日报》也已经转述 《“暴雨微博”超880万条,社交网络成紧急救援通道》的动态。根据这条被新浪自家重点推荐的报道,“在一场61年不遇的暴雨面前,微博再一次证明了它并 不微小的力量。”

现在,根据微博上的信息流,虽然北京官方已经用37人的数据更新了此前10人遇难的通报,但一些发言者正在根据房山和野三坡等重灾区传来的讯息推测 必有更多死伤;而另有一则长帖指控“61年未遇”的说法实为夸大天灾推卸责任。至于北京气象局的麻烦就更大了,副局长曲晓波在昨天的通报会上辩解“手机预 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但网易已经在首页头条处请来对质者——“7月23日上午消息,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纷纷回应北京市气象局相关人士关于‘手机预警 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的说法: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