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一个记者的意外死亡

时间:2012-06-28 11:39:33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
  一个苏联时代的异议分子,一个克格勃的卧底,一个俄罗斯时代著名的腐败记者,马尔克?德伊奇的多重身份,折射了这个国家几十年来的社会走向。

文 方亮


  5月2日,一位名叫马尔克?德伊奇的俄罗斯记者在印尼巴厘岛为拯救朋友13岁的女儿而溺水身亡。俄罗斯最大搜索引擎“YANDEX”立即将此消息放在首页。
  一位记者成为头条新闻,并非因他救人而死,实在是这位67岁的老新闻人在新闻圈内享有盛名:2009年,独立组织“俄罗斯传媒观察”公布“俄罗斯十大腐败记者”调查,德伊奇名列第七。 
  德伊奇的同行并未对其的英勇举动有过多溢美,亦未因其曾为“十大腐败记者”而一味贬损。因为德伊奇复杂曲折的人生轨迹,或许是苏联到俄罗斯这几十年社会变迁的缩影。

  【充满疑点的苏联异议人士】

  如果在苏联刚解体时介绍马尔克?德伊奇,他的人生履历或许可以这样写:
  德伊奇是位典型的苏联新闻人。1967年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德伊奇进入新闻出版社(俄 新社前身)成为一名记者。然而,意外的牢狱之灾中断了他的新闻之路。1970年代末,德伊奇因为曾私下参与外汇倒卖——这在当时的苏联是相当严重的经济犯 罪,德伊奇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还在服刑的1980年,德伊奇成为一名异议人士,他想方设法在西方媒体发表文章,甚至是在境 外苏联异议分子办的媒体上。这需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出狱后,德伊奇在家赋闲不到一年,又在苏联核心报刊《文学报》找到工作,并逐渐成为一个较有名气的记 者。苏联解体前,他因为对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积极斗争,成为当时苏联较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
  苏联即将解体前,德伊奇辞掉了《文学报》的工作,凭借此前良好的社会声誉进入著名的美国“自由电台”俄罗斯分部。这是德伊奇人生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可惜,德伊奇并没有在“自由电台”干多久,1996年,“自由电台”辞退了德伊奇,没有给出辞退的理由。人们一般的猜测是,时代变了,德伊奇由一位出色的、受人尊重的政治事务报道者和评论家,迅速转向成一个热衷于制造“抹黑”新闻的记者。
  不过,马尔克?德伊奇的前半生,或许并不只是异议分子这么简单。
  德伊奇因倒卖外汇遭受到处罚,就颇让人怀疑,因为倒卖外汇的刑期是3-8年,德伊奇的刑期是最下限,而且他是在一处“科洛缅斯卡娅”的劳改农场接受惩罚,这个明显从轻发落的处罚,如果没有在克格勃之类的机构有人脉,是几乎不可能的。
  德伊奇变成一个异议分子的方式更让人生疑,没人知晓他在监狱时,那些文章是怎样在西方发表的。苏联异议人士若在境外发表文章,都使用匿名,即便如此,多半难逃法网,但伊奇却用真名实姓发表反动文章,且毫发无损。
  更离奇的是,他出狱后竟然还能进入核心报纸。苏联时代,克格勃除了正式的情报人员外,还有到处密布的“眼线”或专门监视周围人的“非正式克格勃”。很多人认为,德伊奇其实就是克格勃刻意培养的异议人士。
  德伊奇死后,当年把他从自由电台开除的上司舒斯特尔忆及当年,含蓄地说道:“所有人都忘不了819事件中的德伊奇”。819事件中,舒斯特尔带领手下包括德伊奇在内的同事们表现出色。舒斯特尔那段“为死者讳”的话,显然有暗指德伊奇在非常时期负有特殊使命的意味。

  【最成功的抹黑记者】

  离开自由电台后,德伊奇加盟《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无论此前他有何使命,到了这家略带“黄色新闻”倾向的报纸,德伊奇如鱼得水,迅速成为最成功的“抹黑”记者。
  “抹黑”(Kompromat)这个俄语词汇,直译为负面信息。原为苏联时代秘密警察用于污蔑、陷害、栽赃时的术语,在今日俄国语境下,系指策略性地收集、储存、交易并运用诋毁性的信息,攻击竞争对手。抹黑最常用的即新闻抹黑。在媒体中,最受青睐的是报纸杂志。
  今天,俄罗斯整个新闻界的运作原则都是有偿新闻,报纸还对抹黑新闻而特设了版面费。据研究机 构调查,在俄联邦这一级的媒体,2001年,有偿新闻的一般行情是:正面报道记者可获1000-2000美元,抹黑报道则要价为2000-6000美元, 通过公关公司,则要付出8000-10000美元。而不同声望的媒体报刊以及记者,要价也有很大差距。
  据俄“自由专栏联盟”调查统计,以数百万发行量高居俄罗斯第一位的《证据与事实》周刊,抹黑信息发布费为每页18000美元;而发行量居第二位的《共青团真理报》,仅1999年11月到12月,靠政治评论就挣了85万美元。
  调查显示,今天俄罗斯被抹黑的各类对象,前三位依次是:政府事务官、新闻从业人员、商人和银行家。
  抹黑依负面信息内容可分为:政治类、经济活动类、犯罪类、个人生活类。依据对象采取不同手段。由于政治人物极易被抹黑,以至于今天俄罗斯人对政治家洗钱之类负面新闻无动于衷。
  不过,成心要抹黑一个人有的是办法。自由民主力量的代表格里戈里?亚夫林斯基自诩俄罗斯最干 净的政客,且高大峻拔仪表堂堂。但他的外形一样可做文章。  2000年大选时,亲普京的电视主持人说:“看他那张脸,那些以往的囊肿和眼袋都去哪里了? 亲爱的朋友们,在总统竞选前夕,这位第三号竞选人忽然间年轻起来,对你来说不可疑吗?某些人不仅借助西方的钱袋子,而且还有西方的美容师……”
  拿脸蛋做文章显然不够,于是,一群同性恋俱乐部成员出现在电视前,表达他们支持亚夫林斯基的理由:“人们随意地把我们称为鸡奸犯或同性恋……我们现在找到了能提供保护的候选人……”
  抹黑是个技术活。这个词原本就是克格勃的发明,苏联解体后,大批克格勃人员流入抹黑业。据不完全统计,仅90年代俄罗斯大约就有5500名前国家安全机关、执法部门的人员加入私人安保公司,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搜集对手负面信息,或防止被对手抹黑。
  这些人不但导致大量个人情报从国家安全机关泄露出来——俄罗斯有多个强力部门拥有监听公民电话的权力,还带来了监听跟踪技术的扩散。秘密警察在俄罗斯时代获得新生,成为抹黑信息的主要制造者。
  他们大大提高了抹黑的技术难度。譬如1997年7月19日,时任司法部长瓦伦丁?科瓦廖夫一丝不挂地跟两个妓女洗桑拿的照片竟然出现在《绝密报》头版上。遭重磅轰击的科瓦廖夫只能灰溜溜走人。
  克格勃们善于搜集秘密,记者善于组织和发布这些信息。于是,前克格勃人员、记者编辑与富豪、政客的暗中联络成为普遍现象。每个大佬身后都有一位前克格勃“管家”(叶利钦的“管家”便是普京)及一批记者,以备打赢随时爆发的“信息战”。
  而德伊奇的特殊历练显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2001年,俄最高检察院公布了一份从著名的“桥”媒体集团获得资助的编辑记者名单,德伊奇名列其中。当时他就以16万美元的身价远远领先于一般同行。此后,他的巨额报酬又由雇主提供的无息贷款变成直接酬劳。 
  在著名的“尤科斯”刚爆发时,“尤科斯”集团大举收买记者编辑和版面,德伊奇自然大赚一笔。但“尤科斯”显出无法抵挡普京的攻势时,德伊奇一夜转变导向,大加批驳“尤科斯”的偷税行径。
  德伊奇是真正具有负责抹黑一切精神的人。2000年,俄《独立报》与一位新闻记者因名誉案对簿公堂。《独立报》主编接到一个电话,声称掌握有抹黑那位记者的材料,希望《独立报》能出个好价钱。打电话的人是德伊奇,而被他掌握了黑材料的那个记者,是他的同事。
  但《独立报》拒绝了德伊奇,并把电话录音直接公布了出来。德伊奇的抹黑不避亲,令其声名大噪。
  随着德伊奇的意外身亡,他的真实身份、他从苏联时代到俄罗斯时代的人生轨迹也清晰起来。
  有研究者认为,克格勃是苏联后期真正控制国家的一股力量。它将触角伸向各个角落,“触角”便 是其向各个机构或秘密或公开派驻的代表。俄政治学家普里贝洛夫斯基在专著中称,1990年从东德返回圣彼得堡的普京进入当时“民主明星”索布恰克团队,就 是奉克格勃高层指令。而德伊奇以异议分子的身份进入新闻界乃至进入美国的自由电台,也是克格勃布下的棋子。
  虽然普京和德伊奇二十年来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走向,但普京并忘记这位特殊的人物。德伊奇意外身亡后,普京在第一时间就致电慰问德伊奇的遗孀。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