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凯恩事件中的媒体暗战

时间:2010-12-06 12:09:51  来源:新浪  作者:
    “通缉令”撤销、警方登门道歉,为浙江遂昌警方的一次错误决策画上了句号。但毁誉门没有结束。
    仇子明不是第一个介入“毁誉门”事件的媒体记者。实际上,在仇子明之前,一些媒体早已主动或被动地陷入了凯恩毁誉门的“演出”中。
    当地的《浙商》杂志、《浙江工人日报》、《浙江法制报》也在王氏兄弟和周京长争斗事件中多次出现。在王氏兄弟与周京长的争斗中,媒体扮演了什 么角色,是否保持了客观中立的报道立场,值得检讨。
 
“毁誉门”事件中的媒体暗战
 
南都特派记者   杨晓红  纪许光     发自浙江杭州
 
杭雪事件,媒体首次高调介入
背景:杭雪事件
 
    王、周家族首次合作,始于2004年5月。当年,为开发杭州西湖金座项目,凯恩集团组建项目公司杭州杭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是年,“凯恩集团为成立这家公司,当时注入的资金大约是1·8——1·9个亿”,凯恩集团高管梁博士称,当时周京长担任项目董事长,以43% 的干股入股。
     2006年7月,周京长与其哥哥周雪长在杭州注册成立杭州紫晶投资有限公司,其中周京长占90%股份,周雪长10%股份。此后,周京长再次注册成立杭州紫 晶置业有限公司。
    2005年底,西湖金座房地产开始销售,销售形势良好,总销售额达到4·2亿,利润1·5亿元。
     2006年8月,杭州杭雪房地产有限公司资金紧张,凯恩集团将所属57%股份、以及周京长自己43%股份全部售给杭州紫晶置业股份有限公司。
     尽管王、周两大家族产业间的商业暗战集中爆发于前三年,但事实上,早在2006年前后,媒体就已经卷入其中。
     在王静波印象里,2006年下半年,当地一家刊物《浙商》杂志开始登出一些有关王白浪个人品形方面文章。“比如说他有不良嗜好,爱打麻将等”,王静波称, 这样的信息对王白浪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个人形象不太好。
     此时,周京长还是凯恩集团下属杭州杭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高管。
     此后不久,《浙商》杂志再次陆续刊登出一系列名为《凯恩“刮骨疗伤”》的特别策划报道。报道共分5篇,如《凯恩股份易主之谜》、《凯恩为何投资受挫》、 《反思凯恩式投资》、《凡尔登如何“改造”凯恩股份》、《凯恩的战略性收缩》等。
     这是凯恩老板王白浪遭遇的第一波媒体的集中式批评性报道。报道的密集程度让人吃惊!在杭州凯恩投资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被打印出来的该特别策划多达十几页。
     为何一家地方杂志突然会对一家公司以如此大的火力密集报道?记者试图联系当年《浙商》杂志文章的采写记者金少策、王文正,但此二人已离开该杂志去向不明, 未能取得联系。
     2004年5月,杭雪房产主要由凯恩集团出资57%、时任凯恩集团下属项目经理的周京长以干股23%、以及其它凯恩集团下派子公司的项目经理干股20%的 形式共同组建。成立这一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运作杭州西湖金座项目。
     “周京长这个人往往在与你合作最亲密时,开始设计圈套,而且他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目的,往往有不同的设计”,王静波分析,为低价获得杭雪房产股份,利 用媒体攻击凯恩资金链是非常有效的。
     《浙商》杂志《凯恩刮骨疗伤》系列报道出来后不久,给凯恩提供贷款的各家银行纷纷催还贷款,并在贷款回收后,不再继续放贷注资,凯恩资金链一度非常紧张。 “此前相关银行已收到凯恩资金紧张的风声,此后更不愿意贷钱了”。
     先在2005年底,杭雪房产负责人周京长曾向王白浪建议,希望将西湖金座项目一次性打包转让给一蔡姓老板,王白浪没有答应。但第二次真的当西湖金座项目资 金紧张时,他同意了周京长的建议,将西湖金座项目出让给杭州紫晶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周京长总共43%的干股也一并转让。
     “当时西湖金座整体项目评估6000多万,按照凯恩57%的股份,凯恩实际拿回3000多万”,王静波称,2006年8月,原本价值2个多亿的房地产项 目,就这样低价出售。
     这一资本运作让王白浪至今气闷。8月初,王白浪提及西湖金座项目,称自己被狠狠坑了一把,周京长这是“空手套白狼”。自此,周、王恩怨已经种下。
     对此,8月4日晚,周京长提到杭雪房地产公司项目风波,却反称自己是被凯恩“宰了一刀”。周称自己2002年就已在运作这个项目,凯恩集团2006年4月 才带来57%的资金入股,其后凯恩集团是自己资金紧张,全部卖出所持股份的。“他们的资金进来才4个月零4天,最后带走股价溢价3000多万,是我们被狠 宰了一笔”,周表示。
 
 
更多媒体介入,伪造签名之争
 
背景:
2008年4月,王静波偶然获悉由周京长担任法人并拥有90%股权的杭州紫晶投资有限公司,在2005年8月26日接受了一笔凯恩投资公司总数4500万 元的赠与款。浙江之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2006年4月15日出具的审计报告“资本公积”一栏也记载,此4500万元的款项来源,系由凯恩投资公司赠 与。
 
     凯恩投资公司是2005年4月12日,周京长与王静波各出资1000万,各持50%股份成立的。
     作为凯恩投资股东,王静波坚称4500万元是周京长为了达到掠夺其股权的目的,通过伪造股东会签名文件而划出的。发现上当的王氏兄弟随后一纸诉状,将周京 长和紫晶投资告上法庭。
     庭审中,周京长方面辩称,该4500万是公司之间的拆借款。并出示了三份《融资战略协议说》以证明凯恩投资、紫晶投资和紫晶房地产开发公司之间可以融资。 但王静波方面认为,这三家公司的所有公章都在周京长手中,周是直接利益关系人,对三份协议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按照周京长当时的情况,完全有能力伪造 这三份融资协议。
     2008年11月9号,一审法院认为,王静波提出的三份协议的真实性不能否定在事实方面的证明效力,最终判决4500万属于拆借款。直至今年3月,王静波 依然败诉。
     2009年12月10日,《浙江工人日报》星期特刊头版头条署名刊发了一片标题为《地有价  公正无价  法律的尊严更无价》的文章。在文章中,《浙江工人日报》对王静波被人伪造签名企图侵占杭政储出(2006)12号地块的事件进行了大篇幅的报 道。
     这篇报道中,〈浙江工人日报〉就双方对12号地块的争夺和法院诉讼进行了报道,报道援引大量的法庭记录对案件进行了剖析。从双方合作到闹上法庭,无不细致 呈现。当天的《浙江工人日报》星期特刊将此文被放在了头版头条的位置。在版式设计上,文章前面被放置了一篇醒目的消息稿件,这篇稿件是对当时的浙江省人民 法院院长齐奇的一个讲话报道,标题是——“关注网络舆论 接受媒体监督”。
    在熟悉周京长的人士看来,该报的这篇报道真实目的是要向办理该案的当地法院、国土管理等部门直接施压。
     这篇署名文章的作者冯伟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陈,在稿件采集的时候,并未采访到周京长本人。
     “因为这篇报道的核心都在法院的庭审笔录上体现了。”冯伟详说,他认为自己的稿件严格按照法院庭审笔录进行整理和采集,不会出现偏颇失当之处,因此,当周 京长带着一位被称为“特工”的人找上家门的时候,浙江工人日报顶住了压力,最终也没有道歉、登报更正。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冯伟祥说,《地有价  公正无价  法律的尊严更无价》的新闻线索是由王静波在2009年10月份提供,但因为当时手头工作较多,并未立刻展开工作。他说,作为地方性媒体的记 者,他很清楚周京长在当地人脉,在采集时也考虑过稿件可能被公关,所以一直低调处置。整个稿件的采访、写作过程用了半个月时间。
     此后,周京长自称,在他们的报道后,自己承受了巨大的心里压力,且睡不着觉。并要求《浙江工人日报》登报道歉。
     在王静波和周京长的回忆中,同时印证了《浙江工人日报》报道的起源。周京长在较早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当时双方正在为12号地块的权属进行争夺,王静 波在拿走了地块溢价3000多万的资金后仍不满足,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给相关部门施压,最终迫使周屈服。在土地产生巨大增值的时候,王氏兄弟想借机敲 诈。在他眼里,这次浙江工人日报的报道,对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是个严重的障碍。
     但对于王氏兄弟,有着截然相反的看发,王静波承认,12号地块升值是他和哥哥揪住不放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是自己向浙江工人日报报料,但当时的目的,仅 仅是希望将双方在诉讼中遇到的一些“不公”公诸于众,在王氏兄弟看来,只有借助媒体,才有可能迫使有关部门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向媒体报料的行动,也确实产 生了积极的效果,报道刊载后,杭州土管部门果然坚守底线,12号地块至的产权证至今没有颁发。
     王静波回忆说,周京长为了达到独吞12号地块的目的,曾动用包括杭州人大、市委等部门在内的大量关系,对土管部施压,但土管部门坚持原则,没有轻易让周京 长得逞。
     当然,他也承认,媒体的报道和监督,在这个环节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周京长则曾表示,王氏兄弟从未出示过能够证明他造假的的证据,恰恰相反,在与王氏兄弟总合计10场官司中,其全部胜诉。足以说明他 没有任何问题。
 
 
记者通辑门出水,报刊网络信息最密集
 
背景:
     2006年6月,杭州市政府挂牌出让滨江12号地块。2007年9月,杭州凯恩投资有限公司以3929万元的价格,拿下这一占地15亩的钱塘江边地块。
     杭州凯恩相关负责人称,滨江12号地块拍卖下来后,对于凯恩投资公司而言,要想真正运转这一项目,还需要再次投入大量资金。周京长提供的资料也显示,根据 当时招投标数据测算,该地块开发共需要投入2.8亿元。
     就在滨江12号地块筹资开发过程中,2006年8月,周京长到工商部门悄悄核准了一家名叫杭州金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注册名称。2007年3月,周京长 正式成立杭州金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没想到项目还没真正开始运作,周京长又意图将滨江地块转让出去”,2007年11月,因发现伪造董事会签名笔迹,王静波将周京长告上法庭,希望能撤销意 欲转让该地块于杭州金座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凯恩投资股东会决议》。
     此后三年多,案件反反复复,由于两大股东存在歧义,杭州市土管局一直没有对金座公司最后发放土地使用权证。其间,2008年3——4月间,周京长也到杭州 市上城公安局经济侦察大队报案,控告王静波抽逃凯恩投资公司资金。2008年6月,有关部门撤销抽逃资金案。
     为争夺地处钱塘江边的滨江12号地块,周、王诉讼战旷日持久,而三年多里,这一地块的地价却蹭蹭翻了几番,地价增值到2个多亿。
     据南都记者调查,为争夺杭州滨江12号地块,2007年11月,王静波首次向杭州滨江区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周京长伪造董事会决议签名一事。至今,双方官司 拉锯战长达三年多、共进行10多次诉讼。
     就在双方僵持阶段,今年3——4月份,网络上开始大量出现有关凯恩集团侵占巨额国有资产等网文,比如《揭黑:中国国企第一贪——用89万侵吞6亿国有资 产》、《揭黑:如何空手头白狼侵吞上市公司巨额资产》等。
     6月5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第一篇有关凯恩集团文章刊出。其后,至7月中下旬,仇子明共写了三篇有关凯恩系(含凯恩集团、凯恩股份)企业的稿件。
     7月底,〈21世纪经济报道〉又分别作出了〈浙江仍未撤销对记者通缉令举报人状况未知〉、《基金三剑客抬轿 凯恩股份大股东套现逾四亿》、《记者通缉门另有隐情:三亿元土地纠纷》等报道。
     按王白浪的说法,《经济观察报》的系列报道出来后,他一度手足无措,“反驳吧,恐怕越说越说不清;不反驳吧,这比网络上的发文更对公司造成了重大影响”。 在仇子明系列报道中,除了反映凯恩集团改制过程中存在侵吞国有资产、而且还反映了凯恩股份在资金运作方面涉嫌关联交易等。
     “滨江地块长期僵持不下,揭露攻击凯恩公司,就是为了让凯恩投资松口,放弃滨江地块股份份额(即50%的股东权益)”,相关知情人士分析。
     王静波则认为,王、周间长达三年多的反复诉讼,并不只是简单土地纠纷,而是商业侵占行为,已属刑事犯罪范围。
     8月3日深夜,紫晶置业法人代表周京长、周雪长、原凯恩旅业公司副总周英长、紫晶置业高管周文高一起找到南都记者,就周英长曾向警方作过笔录一事解释:在 仇子明第一篇报道出来后的6月中旬,一天快下班时,仇子明来到周京长办公室采访凯恩抽逃资金一事。随后自称接到周京长电话过来转转的周英长来到办公室,周 京长离开。
     “他自称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姓吴,就随便聊了下,比如你是否曾在哪里上班、认不认识凯恩的一些人等”,周英才回忆,总共跟仇闲聊了不过五六分 钟,当时周京长不在,事后在为警方作笔录时,周英才才知道那天采访的记者是仇子明。
     对于仇子明报道中提到的杭州凯恩公司在成立后不久,王静波个人帐户上的资金变动情况,表示从未接受过仇子明采访的王静波十分不解:我的银行卡号,只有执法 部门才可以拿到,我自己也不可能提供给媒体,媒体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8月4日晚,周京长肯定资金抽逃一事,他讲,2005年4月12日,杭州凯恩成立,其后4月25日,凯恩集团打过来的1000万注册资金,又分两部分打 走,其中795万抽回凯恩集团,另205万抽回凯恩集团绝对控股的遂昌运丰投资公司。至于凯恩集团收购凯丰纸业的1100万元款项,周京长则准确指出:其 间经过了9道洗钱手续,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警方透露,今年5月下旬,某媒体记者曾坐着周京长提供的车,前往遂昌采访。原遂昌造纸厂员工李子华则承认,虽然后来不断有媒体找他采访,但他自己根本不会 上网,发在网上的贴子及相关内容,他没看过,只是听人说过,“听说还附有我的联系方式,但名字中间的‘子’,变成了‘志’”。
     6月中下旬,在仇子明第二篇针对凯恩股份的报道出来后,据王白浪讲,他自己带着材料,先是来到上海《经济观察报》记者站,向一女负责人打电话,要求解释相 关事情,而对方称自己只是负责行政事务,让他去北京。王白浪随后到北京后,通过《证券时报》一负责人牵头,但《经济观察报》负责人坚决拒绝见王。
     在5月15日凯恩集团报案前后一个多月里,《经济观察报》发表的仇子明系列文章,经调查,是唯一倾向性最明确的大规模介入凯恩事件媒体。
      关于针对上市公司凯恩股份的相关报道,凯恩集团希望能得到媒体的客观反映。8月4日,记者“通辑门”事件暴发后,疲惫不堪的王白浪依然表示, “哪怕仇子明再来采访,我都接受”。
     “媒体造就了一个名记,但这个名记是个二踢脚,第一响窜向高空,第二响甩向地面”,8月3日,浙江丽水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在和南都记者闲聊时的这番话,似 乎隐含着凯恩“毁誉门”事件未来的走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