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中国官媒密集报道空气污染问题

时间:2013-01-15 12:55:48  来源:华尔街日报  作者:

周末北京空气质量不是一般的糟,随之而来出现了一种很难在中国见到的现象:官方媒体的强烈批评和谴责报道。

Liu Changlong/Xinhua/Zuma Press
图片:雾锁北京

周六夜间中国首都的污染读数达到非常严重的水平。最终由于能见度大幅下降,北京市发布有史以来第一个“橙色”霾预警,并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来应对一些在京外国人所说的“空气末日”(airpocalypse)。

和污染程度猛增同样令人吃惊的是中国官方媒体的地毯式报道。它们在过去曾有选择地批评中国未能遏制空气污染,但很少在这个问题上发表如此密集的报道和评论。

中央电视台将空气污染列为周日《新闻联播》的头条和周一《新闻30分》的头条。周日晚间30分钟的《新闻联播》节目对空气污染问题做了将近八分钟的报道,还包括一则专门的评论:编后话。
 

央视“编后话”说: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那反过来说,减少雾霾发生,大家都可以出一把力。评论说:比如政府的环保政策要真正硬起来,落后产能必须淘汰出局。……再比如党政机关做出表率,少开公车。

新华社对污染问题也做了密集报道。据新华社说,政府已经下令官员减少周末用车。

中 共旗舰报纸《人民日报》周一刊发头版评论,题为《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文章提到目前高速工业化、城镇化给中国带来的环境挑战。文章说,延绵不散的 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文章还说,事后的末端处置,难以替代系统、科学、高效、有力的源头治理。

前《南方周末》调查记者、目前在跟踪环境问题的双语非营利媒体组织“中外对话”(China Dialogue)担任驻北京总编辑的刘鉴强说,新上任的领导人似乎在发出信号,表明他们希望允许人们在环境问题上发出更多批评的声音。

多年来,中国国家媒体在谈到北京和其它城市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时,都会轻描淡写,把空气污染说成是民众应当承担的经济发展的代价之一。

此前,环保部门虽每天公布空气质量数据,但那些数据并不包括污染微粒PM2.5。公共健康专家说,PM2.5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美 国驻华大使馆最初是在北京监测并公布该市东部使馆区的PM2.5水平,后来美国驻上海和广州领事馆也开始采取同样措施。中国曾一度指责美国此举误导公众, 并暗示美国使领馆可能违反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Vienna Conventions on diplomacy)。

2011年 底,中国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在社交媒体上帮忙发起了一项运动,试图迫使北京有关部门也发布PM2.5数据。潘石屹前不久在新浪公司(Sina Corp.)旗下微博平台上发帖(已删)说,当局曾指责他为“敌对境外势力”所利用。尽管如此,这场运动仍达到了预期效果:环保官员很快便宣布,打算在中 国几十个城市公开发布PM2.5数据。

就连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小报《环球时报》(Global Times)都一反常态,周一以一篇有关“严重雾霾”的文章批评了中国政府在污染问题上的处理方式。该报过去曾一直提醒读者,不要指望中国在空气质量方面能达到国际标准。

文 章说:过去政府把一些污染的信息“低调处理”,代替民众在发展和环保之间做选择,但舆论不买这个账,这导致了一些冲突。文章认为,民众强烈希望重新思考中 国对经济发展的迷恋。文章说:人民应当了解发展的重要性和守住环保底线的急迫性,这个艰难的取舍应通过真正民主的方式一路做出。

刘鉴强表示,中国媒体之所以转变了腔调,其中一种解释是政府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可助长人们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在去年若干大型工业项目因民众大规模抗议被叫停后。

刘鉴强说,领导者们知道,人们可以为民主再等20年甚至更久,但是他们不能为干净空气等这么长时间,人们关心自己和子女的身体健康。

Lilian Lin / Laurie Burkitt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