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凤凰周刊:物价暴涨中国之谜

时间:2010-12-07 14:16:58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

2010年第34期 熊剑锋


谁也无法否认:这一次,通货膨胀真的来了,而且席卷全国。冬寒风瑟中,曾经喧嚣的反驳言辞已无踪迹,只剩下焦灼惶惑的普罗大众和未落下帷幕的尴尬四万亿刺激计划。

全面通胀

周六早晨,位于北京朝阳区团结湖附近的一个露天早市,熙熙攘攘,人流比往常更加密集。这里和北京奢华地段国贸CBD只有一箭之遥,但是和CBD的一掷千金相比,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每一元每一角都要精打细算。

在摊主周福义的印象中,最近一两个月,早市的人流量持续增加,以往多是推着购物小车、步履蹒跚的老年人,而近来年轻人越来越多开始涌入那到处掉着菜叶、泥土的早市街道。

蔬菜和水果是这些年轻人购物的主要目标,由于摊位成本费用比超市里的菜市场更为低廉,这里的水果蔬菜比菜市场每公斤还能便宜0.5元到2元不等。

“北漂者”小郭说,尽管和超市菜市场比起来,早市的蔬菜和水果质量都相对较差,需要仔细挑选,但是按照买够一周所需的量来计算,一周能够省下四五十元。这对于刚刚工作、每月收入仅三千元的小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即便如此,小郭对早市还是越来越不满意,“水果的价格最近疯涨,玫瑰香葡萄早市价格已经从此前的每公斤4元涨到了8-9元,一种名为高粱饴糖果的价格一周之内从10元上涨到了15元,菠菜从此前的每斤2元涨到了每把2元,一把只有半斤多一点。”

但是小郭以及和她一样收入不高的年轻人还离不开早市,这里除了能让他们饱足之外,还提供温暖。冬天来了,今年刚来北京工作的她需要一件羽绒服,但是逛过西单之后,她发现羽绒服比去年几乎涨了一倍,稍微好点的羽绒服都在千元左右,“听说是棉花等原材料最近价格疯涨。”

无奈之下,小郭只好回到早市中选择了一件三百元的高仿双层冲锋衣,“暂时应付一下,到时不行的话再去服装店定做。”

“最近怎么了?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在疯涨?”小郭印象中,从国庆节前起,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在涨价,从米面油到水电煤气,从水果蔬菜到快餐小吃,连每天早上喝的豆浆都从1元上涨到了1.5元,而房东也开始透露出房租要上涨的意思。

这不是小郭一个人的焦虑,整个国家的底层百姓都在面临物价飞速上涨、购买力下降的煎熬。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抢购和囤积的现象。在11月初的湖北粮油展销会上,一个参展商的10吨大米瞬间被一抢而空。当地媒体报道说,不少摊位前排起了百米长队,有的家庭甚至一次性买了20袋大米,分批运回家。

在河北,各大超市均出现了抢购现象,鲁花、金龙鱼、福临门等平时消费量较大的食用油甚至出现了“货架无油”的局面。

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海豚(囤)族。海豚族囤积的物品无所不包,从米面油,到卷纸食糖烟酒,甚至化妆品和毛巾。在绍兴,一些市民迅速将家用电器作为囤积的目标。

通胀苗头最早出现在今年4月初,当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2009年底的负增长率悄无声息地爬到4月份的2.8%,在背后,有色金属、大豆、橡胶、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也蠢蠢欲动,短期内出现猛涨。

彼时,主管物价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4月CPI高涨主要是由于翘尾因素;而粮价的持续小幅上涨是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的结果;至于菜果等价格的上涨,主要受灾害性天气等短期因素影响。

食品对CPI的影响非同小可。大多数国家都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

目前中国CPI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烟酒及日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 大类。其中食品类在CPI指数中的权重高达34%,这意味着如果食品价格上涨10%,那么CPI将被推高3.4%,食品价格的变动成为CPI走向的决定性 指标。

四月份,发改委的结论是“物价变动并没有超出此前预期,CPI的变动仍处于温和上涨范围”。随后全球和中国经济出现了出乎意料的放缓,政府开始放松了对通胀的警惕。

但是从七月份开始,第二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开始出现,国内多个区域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以绿豆、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突破年内最高纪录。当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6个城市中近7成食用农产品在涨价。

由于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和波动性,食品价格对CPI的决定性影响通常被官方用来作为否定全面通胀的理由。在2008年那一轮通胀过程当中,一些官员和 不少经济学家之所以坚持认为是“结构性通胀”,依据是当时的物价仅仅是由食品价格单轮驱动,而食品价格是随着季节波动的,高峰过后就会下降,且政府对农产 品有强大的控制力,因而“一切尽在掌握”。4月的这种乐观,被纷呈的各种市场研究报告进一步推高。

但随后CPI并没有理这些政商精英,仍步步攀高,从4月份的2.8%一步步走到3.1%、3.3%、3.5%、3.6%……,而官方口径仍然是年内3%通胀率可控。

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成为一个转折点,3.6%的CPI创下了两年以来的新高,形成了强烈的通胀预期。一位投行分析师说,国庆节后价格突然失控,从现货到期货,从批发到零售,所有商品的价格如脱缰之马,都在上涨。

更要命的是非食品类价格开始抬头,涨价的商品似乎一夜之间从食品扩展到了所有的商品。受到租金到水电煤气涨价的影响,10月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9%,直接拉动CPI上涨0.64个百分点。

衣食住行之一的衣服价格也随之起舞。一位纺织业业内人士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今年服装原材料的价格大涨,丝价涨了一倍多,棉价也涨了七八成,麻的价格刚刚开始涨,“大家都压着不愿意出货,都觉得还会涨。”

在11月前十天之内,大宗商品掀起新一轮涨价高潮。PTA(一种大宗有机原料)现货涨幅超过2675元,达到每吨11250元;MED(生产长丝的 化纤产品)十天内涨幅达1385元,至9100元;螺纹钢和热轧板卷品种的钢材现货价格自11月1日开始几乎每天上涨30元左右……。

全面通胀的局面已经无可避免,11月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正式表态,今年的CPI上涨将超过3%的政府预期调控目标。按照国际公认标准,CPI超过3%即为通货膨胀,CPI超过5%即为恶性通货膨胀。
货币洪水

通货膨胀,究竟是从哪个泉眼噗噗冒出?货币过多、流动性泛滥,是被当下各方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2008年年底,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规模高达四万亿元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在快、准、狠”中,决策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事后证明,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金融危机开始以来,中国M2(即广义货币= 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的供应余额,已从2007年末的40.34万亿元上升至 2009年末的60.6万亿元。短短两年的时间,货币的供应量激增50%以上。

根据央行数据,今年9月末, M2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美元计算超过十万亿美元,为全球第一。

与美国相比即可发现问题所在。美国2009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GDP)为14万亿美元,而M2仅为8.7万亿美元;中国2009年的GDP换算成美元只有4.9万亿美元,而M2却高达10万亿美元。

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资源商品化,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常是一个策略。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据统计,2009年底,大陆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北大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说,讨论货币问题始终要牢记一点,货币别无他用,只能用来购买商品与服务。

货币泛滥之下,过多的货币追逐一定的商品,其结果必然是商品价格上涨。

对于货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一个著名的比喻是货币如水。周其仁在其专栏中写道:货币无非是给商品的交易充当媒介。因此,过量货币投入市场,不会增加 商品,却一定会提升物价的总水平。打个比方,直升飞机在一个封闭的迷你国上空大手抛撒现金,使该“迷你国”每个人的手持现金都增加了一倍。接着会发生什 么?是那里的每个人都多得到一倍的商品,还是该国的物价总水平上涨一倍?

类似的还有奥地利学派“货币如蜜”比喻,但是两者本质上都告诫货币过多将提高价格总水平。实践也在不断地验证这一观点。早在2009年四万亿元计划 出台不久,就有学者和官员指出,未来的通胀恐怕不可避免,2010年初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多个场合就预言今年的CPI将超过5%。如今,离“预 言”已触手可及。

在这轮物价上涨中,货币对物价的推动在绿豆、大蒜等各类杂粮的价格变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流动性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的打压下出现转移, 在农产品市场得到释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自2009年底开始大幅度放量,平均每个月的交易量为此前一年的同期的2.54倍,单 月交易额接近5万亿元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从8月以来,在房地产新政持续加码作用下,大量资金开始向其他投资品市场转移和释放,直接导致贵金属、收藏 品、个别农产品价格出现轮番急剧上涨,其中,最为凸现的就是农产品价格沿着大蒜、生姜、大豆、苹果、籽棉路径进行击鼓传花式的蔓延。这些产品都是数量、存 量相对而言较少,在现货市场上可以进行较长保质储存,但生产和保存周期又使得其囤积行为不可能跨年,于是乎出现了轮转性的现象:从大蒜转到生姜,从生姜转 到籽棉。

刘元春说,在目前的这种格局下,农产品价格机制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异,市场价格推动收购价格,而不是以往收购价格推动市场价格,新粮上市价格不跌反涨,“农产品资本化取向非常严重,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消费属性,粮食价格可以脱离供求,受炒作资本的控制。”

近期随着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农产品价格下跌,更无疑显露了农产品涨价中的炒作资金因素。

除了国内资金,热钱涌入也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泛滥的程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11月1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三季度以来,非贸易、非FDI 项下的外汇储备出现激增,规模达到1100亿美元左右,处于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显现热钱涌入的趋势在加剧,央行却不得不向国内市场投放相应的人民币,以回 笼这新增外汇。

货币过多,也难以收回,本可以用“水多加面”的办法来消解。如果将一些国有资源市场化,让更多的货币对应更多的商品,这样,通胀也可以避免。但近十 年期间,中国的市场化步伐放缓,阻滞了货币之水的河道疏通。特别是国进民退的浪潮,一边拒绝民间流动性货币的进入,一边积极寻求国家货币的增发。


高成本时代来临

货币过剩并不足以解释百姓眼中的物价乱象。

仔细分析食品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原因,除去飞流直下的资金因素,成本推动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节能环保导致的成本上升,成为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另外一个支柱。

这些因素,离百姓的感觉更近,便也成为了官方着墨重彩的解释方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直陈,当前的通胀主要矛盾是成本推动型的,辅助性因素是流动性过剩。

数据显示,2010年10月,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为当月高达4.4%的CPI,贡献了3.4个百分点。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会是一个长期的上涨趋势。

事实上,这也意味着未来将进入一个高粮价的时代。“中国CPI 波动的中轴水平将出现系统性抬升,从过去十年2%的均值水平上升到3-4%”。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这可以集中判断未来的通货膨胀。

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随着中国经济走过刘易斯拐点,以及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数量的下降,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持续快速上升,从而全面推高农产品价格。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把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因而导致工资水平的上涨,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省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富士康等多家标志性出口制造业企业大幅提薪更是引发社会震动。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新疆摘棉花工人的日工资已经从过去几年的三四十元上涨到了100元。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给出的版本是,新疆的采摘棉花报酬现在是按公斤算,采摘一公斤皮棉需要3元钱。

四川大地震灾区青川县的一位灾民对本刊记者说,这两年当地重建,小工的价格一路飙升,目前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工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120元每天,而有技能的大工的价格已经超过200元一天。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结束将直接影响农产品以及低端服务的价格变化,高善文发现,大概最近六七年,食品价格开始系统性地超越整体物价水平。

这样的现象连续出现五年以上,很难认为是食品生产部门的超额利润导致的,也很难认为是天气波动因素导致。

随着进城务工工资的提高,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在农村务农的机会成本也在提高,更多的农民将进入城市,从而恶化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江西农民黄茶花今年4月来到北京打工,在北京她每个月刨除花费可以存下两千元,半年下来就给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寄了一万多元,而此前在家她花了半年的时间养了五头猪,刨除所有饲料等成本之后仅赚了一千余元,平均每个月赚了两百元。“暂时是不会回去养猪了。”她说。

由成本上升来解释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这一矛盾现象,也显得很圆满。正常情况下,产能过剩会导致供大于求,压低物价,但是在目前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出现了通货膨胀,原因就是成本上升。

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农业生产的“物”的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化肥、种子、设备、土地,什么都在涨价。”江西一位菜农对本刊记者说。

“去年碳氨的价格是30多块100斤,现在44块钱100斤,一袋涨了10多块。”这位菜农抱怨。碳氨是蔬菜的主要肥料之一,用量较大。

菜种的价格亦不例外。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编写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显示,从2003年到2008年,种子的均价从2.61元/公斤涨到4.72元/公斤,到今年则总计上涨了1倍多。

此外,农资设备租购价格和油价也一直涨势不断。综合这些因素,上海郊区菜农赵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和去年年初相比,今年种一亩花菜的一季成本至少涨了100元,而一亩菜地的总收入也才1000来块钱。

地租尤其是城市郊区地租的不断上涨,已成为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原因。据大陆媒体报道,苏州一家农产品公司与苏州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限公司 签订于2002年的《土地租赁协议书》显示,签约当年每亩地的租赁价格为450元,然后每年以递增10%的标准计费。假如严格按照协议,则2010年该农 产品公司仅需每亩支付725元的租金。

而实际情况是,苏州地区的农田承包价格现在已经涨到1500元一亩。离上述农产品公司租种地段不远的镇上,工厂林立,目前其工业用地土地出让价格至少为20万元每亩,而商业用地价格更高。

城镇地价的快速上涨,市郊土地的“农转商”、“农转工”的出让机会成本也不断增大。这导致农田承包经营权转包租金坐上了过山车。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做了一个调查,发现2003年以来,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的平均租金已经从每亩200元涨到了500元,部分地区甚至涨到了700元,而在山东等经济作物产区,每亩土地租金已达2000元左右。

大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推进,减少了城市郊区农产品种植面积,进而影响到供应,从而提高了生产价格。

持续关注这些现象的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通胀的发动机,流动性过剩成为通胀的燃料,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不低于5%,而且这种高通胀的趋势难以扭转。
又逢价格闯关
已经开始有学者将此次通胀和1988年的通货膨胀相提并论。

1988年,价格双轨制的弊端使得决策层痛下决心,实施物价闯关: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提高工资、适当增加补贴,以保证大多数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时间是5年左右。

但是在物资短缺和此前形成的改革即为涨价的思维定势下,此次物价闯关迅速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抢购,人们倾其所有疯狂抢购,结果当年物价涨幅高达18%,恶性通胀。

时任国家物价局局长的成致平至今刻骨铭心:“1斤装茅台酒从每瓶20元蹿到300多元,汾酒从8元涨至40元,古井贡酒从12元涨至70元,中华烟从每包1.8元涨至十几元。”

尽管现在产能过剩,难以出现当年的物资短缺现象,但相同的是:都面临物价改革的压力。1988年时是普通商品物价闯关,现在则是面临资源价格闯关,实现经济结构升级。

今年6月1日起,大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23元,提价幅度为24.9%,由此揭开了各地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序幕”。

与此同时,北京、天津、上海等数十个城市召开听证会,纷纷上调了自来水价格,涨幅从0.2元到0.6元不等。

10月,国家发改委就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准备将居民用电量划为三个档次,电价实行分档累进递增。第二档和第三档用电量的电价涨幅为0.05元和0.2元。

尽管阶梯电价遭受舆论阻击,但据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计算,考虑到资源税改革已拉开,资源价格将完全传导至下游,拉动水、电、燃气等价格上升,而水、电、燃气等价格每上涨10%,将分别拉动CPI上升0.66个百分点。

对此,央行承认,资源价格改革可能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在央行10月27日发布的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指出,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粮食价格上涨、收入分配及资源价格改革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将影响中国的物价。

但是资源价格改革不能停,原因是资源价格改革已经成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再平衡的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央行行长周小川11月5日在公开场合表示,再 平衡包括提高工资、提高能源和资源价格。资源价格改革也能够减少汇率升值压力,吴晓灵19日表示,“中国汇率到底是低估还是不低估?首先要看可交易商品价 格的情况,目前中国存在着严重要素价格的扭曲。如果把要素价格理顺了,未必人民币低估。”

为了平衡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中国只能提高资源价格,让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由此,中国的经济战役,由年初的保增长与保(结构)升级的踯躅,转为年末的保升级与抑通胀之争。
钢丝难走

这是在一条钢丝上艰难行走。

但通胀问题这一极,向决策层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一些收入不高的城镇家庭来说,如今每月新增的500元到1000元食品支出已经接近能够承受的极限。“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它去、粮要嫁”等新词,纷纷从民间涌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10月在接受美国CNN采访时,明确将“腐败”及“通胀”列为威胁政权的两大因素。

在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上,此次官员和学者吸取了两年前的经验,不再一味强调收紧货币政策,更多的强调“中西医结合”,在收紧货币的同时,辅之以市场秩序治理、供求平衡、预期引导和价格适度释放等。

加息被认为是最有杀伤力的政策手段, 10月20日开始,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此番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被认为是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转折。

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但加息这一政策工具对热钱却也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反向助力推高通胀。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现逢美元又一次大泛滥印刷,中美之间本来就有利差,加息后进一步扩大,必将对资金的进一步流入产生影响。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大陆单月新增外汇占款持续处于高位,尽管由于欧债危机影响,5、6月增速大幅放缓,但三季度随即大幅反弹,9月更是以2895.6亿元的规模创下年内新高。

辜胜阻分析,热钱进入国内可以获得三重收益,首先进入股市、房地产等资产市场,获得资产升值收益;其次存入银行获得利差收益;第三流出中国时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收益。

对于热钱,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1月初表示要将热钱存放在“池子”中。为了避免股市和楼市成为这个池子,11月19日央行宣布,从11月29日开始上 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8%,这是十天内央行第二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今年以来第六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每100元居 民存款中有18元冻结在银行无法放贷出去形成货币供应。

吴晓灵对此解释说,此举不仅仅可以冻结3500亿元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银行间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逼高市场利率,减低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程度,因而也是一个价格工具。

除此之外,迅速从供给方下功夫,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16项稳定物价的措施,包括价格补贴、取消收费,让生产和流通能力短期不足的农产品或者蔬菜增加供给。

同时放大汇率波动的区间,通过可控的、渐进式的汇率升值化解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但争议最大的是价格管制措施。病急之时,有形之手挥舞。11月17日至20日,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从上到下纷纷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偏离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管制,极易产生与囤积居奇相类似的扭曲结果:政府管制的价格水平如果高于市场价,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要减少,供给量就增加,于是出现供过于求的“缺口”。反过来,管制价格低于市价,就出现供不应求,因为此时需求变大,供给变小。

而无论哪个缺口,受伤的总是种菜种粮的农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