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美国随想之二:公交车见闻

时间:2010-11-28 15:26:24  来源:1510部落  作者:乘风
初到美国,觉得物价水平就一下子往上涨了,什么东西的价钱都要乘以六来算,不敢乱花钱。我在美国就没买过零食和 饮料。看到超市里面琳琅满目的零食,那是真的想吃,不过一想到一包薯片要20多块人民币,伸向货架的手就又缩了回去。心里告诫自己,这是垃圾食品,买这个 还不如买健康的食品。于是就只拿了牛奶,那是真的便宜,1加仑的牛奶只要1美金,比国内的牛奶还便宜。我那时的生活状态就和美国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状态一 样,精打细算,一分钱当成六份花。

 

没有钱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回来时我想,如果那时兜里的美金再多一点,我的美国之行就不会这么寒酸了。首先可以买一个iphone4,随时随地都能用 Googlemap,出去就不会迷路,其次可以租一辆自行车,四处转转,步行实在太不方便。甚至还能买一个苹果的电脑,满足下自己小小的虚荣心。不过没钱 的尴尬让我体会到了美国低收入者的生活方式,而坐公交就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众所周知,美国是在车轮子上的国家,不过私家车的普及也导致了公共交通的落后。美国的公交很准时,每一个站台都能拿到一本公交小册,上面标注了各路公交的 时间。而实际的公交就真像表上所写,不会晚点,更不会早到。有时候车开的快了,司机会在下一个站台处停一段时间,到点再开车。按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一定是 希望车快点到,不过美国就是一个很守时的国家,一切都按程序化运行。这样人就能少考虑些不确定的因素,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做事上,整个社会的效率也随之提 高。不过美国的公共交通的缺点也很明显:公交班车太少,时间间隔太长,没有长途的直达班车。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实在没有必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因为几乎 人人都有私家车,公交车利用率很低。但美国做公交车的人群一般是低收入者、学生和残疾者,过分追求效率就有可能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照。

 

我们在公交车上聊过的美国人中,几乎没有不抱怨公共交通的。不方便,速度慢几乎是共同的话题。可是,公车上为残疾人准备的专座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国对弱势 群体的关照。美国的公交车设计有专门的斜坡,平时和地面叠在一起,在需要时可以展开,让残疾人的轮椅可以推上公交。在公交的内部也有一片区域,平时是座 椅,在残疾人上车后,就把座椅移走。座椅底下配备有挂钩,能固定住轮椅,让轮椅在车辆行驶时不会滑动。当有残疾人要上车时,司机会将车上的一切都安顿好, 而残疾人则自己推轮椅上车。最初看到这一幕我很吃惊,以为司机最后会顺便将轮椅也推上车,这样残疾人什么事都不用做,只要等别人为他们服务就可以。他们关 照残疾人的方式和我们不同,不是把残疾人的一切都照顾好,而是建立一个残疾人也能活动的环境,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美国通过制度保障克服个人身体上的缺 陷,让残疾人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客观地说,美国的残疾人出门还是很不方便,尤其是低收入的残疾者,只有公共交通一种出行方式。可是将残疾人一视同仁的 想法却值得深思。有经济学家说,看一个社会人人平等的理想实行如何,只要看这个社会独自行动的残疾人多不多,如果残障设施不完善,残疾人是不可能独自出现 在社会上的。反观我们国家,在马路上看不到一个残疾人(乞讨的除外),并不是我们国家没有残疾人,而是社会的残障设施建设落后,残疾人无法走出家门。我们 在海洋公园看到了一对脑瘫的老人,脸已经扭曲的变形,外观可以说不像一个人,可是却仍然在水族馆中观看海豚。他们虽然残疾,却也有正常人的需要,美国建立 了相对完善残障设施给残疾人相对平等的环境,让他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去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需要。

 

第二件让我深思的事情来自于和一位美国人的对话。他刚上车时,主动和我们打招呼,亲切的问候让我们觉得不习惯。在美国,并不需要见人就要打招呼,只有在眼 神无意撞到一起时才互相微笑一下。而这位朋友上来就和我们打招呼,在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后,便很热情地告诉我们他叔叔在二战时在中国当飞行员的事。我们还得 知他头动过手术,医生建议他不能开车,所以只能做公交,现在他刚从医生处检查回来。这位朋友眼睛有问题,说话还有些口吃,衣服虽然破旧,却很整洁,四十多 了还是单身,和姐姐住在一起,可见生活并不如意。可我发现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因为我听到一句触动很深的话:“这个社会充满了不平等,这无法避 免,在你们国家,还是我们国家,到处都一样。”这话如果出自一个有钱人口中,说明他自我感觉优越。可出自一个生活有些窘迫的人口中,却是种顺应逆境的无 奈。

 

老外通常会聊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比如天气、风土见闻,很少会聊到制度优劣,更不会聊到不平等这样沉重的话题,这些话题常比较尴尬。可这位朋友却并意识到, 从他真诚的眼神中看出,这是他生活中的感悟,他也只想与我们分享而已。我一直语塞,不知该接什么话,便推荐他看一本书:房龙的《宽容》。在读这本书时,我 有和现在一样的感觉,看到书中写的那个殉道者,心中有些酸痛,却也意识到他殉道的必然。如果要改变社会的现状,他就要着要面对民众的怀疑,将民众熟悉的一 切拿去。明知道大多数人都不会听他的话,却真心希望他的同胞能生活地更好,仍然向他的朋友们大声疾呼,希望他们跨出前进的那一步。最终他不是被梦想害死, 而是死于民众的不信任,这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的悲剧。社会并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牺牲而进步,人希望安逸的天性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却也阻碍了进步的可能。就 像这位朋友讲的不平等,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短期内都很难解决。可当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原来被他们杀死的人是正确的,开始逐步按照先知说的做,社会便开始逐渐进 步。此时我意识到为什么我当初会有相同的感觉:这位朋友和那位先知都有共同的特质,他们都意识到尽管前途黑暗,但光明也在前方,只要一直向前,未来总会更 好。

 

他拿到写有书名的纸条后说:“感谢上帝!今天我真的很高兴,能认识到你们这群来自中国的朋友,还送给我中国的礼物(朋友送的一个中国结),还知道了一本好 书。”我们的谈话也感染了周围的乘客,大家都和我们聊天,介绍着他们自己或者他们朋友在中国的趣事。时间过的飞快,在他要下车时,他又感谢遇到了我们这一 群异国的朋友,感谢我们的谈话让漫长的乘车时间过得飞快,在胸口划了一个十字。宗教是他的寄托,陷入困境时求助于上帝,遇到快乐时感谢上帝,这是一个虔诚 教徒的感恩。上帝面前众生平等,不会通过金钱来衡量人。宗教的依托让他学会时时感恩,这也许是美国的穷人不怨天尤人的原因。虽然贫困的环境很难改变,可他 却没有对生活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地生活,这给我的感触很大。在得知我们是学生后,他又说:“以前我觉得没有时间学习,觉得学习很难,可我现在有很多的时 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学习。”他每周都会去社区的图书馆看书,社会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去实现个人价值。价值不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而取决于内心的快 乐和充实。望着他下车的背影,我在心里默默为他祝福,希望他能生活地更好,也许他们要实现这个目的会比常人费劲那么一点,但他们一定会的。

 

看到那些那些乐观生活,可是生活状况不如意的人时,心里总有一些感触,上帝是不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理应过地比现在更好,因为他们比某些富人更热爱生活,更 知道生活的艰辛和快乐。可我知道我的同情只能算矫情,我无法为他们做些什么,让他们生活地更好。我甚至自责,在看到衣着破旧的穷人和残疾人时,开始并没有 像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向我表示善意时,我有种畏惧感。可是随着谈话的进行,发觉他们其实真的非常善良、真诚,并非是刻意的伪装,隔阂就消失了。其实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存在差异。天主教说,所有的人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孩子,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也理应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陌生人。可是,社会的等级、金钱、 名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我们也按照这些人“标签”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人之间的隔阂就出现了。

 

在1510,有关国外乞丐的博文点击率都很高,我印象中就有一张照片,年轻人问乞丐在随身听里什么曲子,于是乞丐便把一个耳机拿给年轻人,而年轻人正俯下 身的一个镜头。国外人并不把财富作为衡量人成功的唯一尺度,人也并不会因为贫穷而受到歧视,懒惰才会受到歧视。人人平等的精神让我们感触,折射出我国价值 观单一和贫富差距过大对社会的危害。虽然改变社会环境很难,但只要每个人都从完善自身做起,学会同情别人、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同时学会感恩地生活,我相 信我们的社会会越变越好。

 

另:我不会把国外描写成天堂,也不希望有人看了我的文章把美国想象成天堂,同时把我国比得一文不是。美国也有美国的问题,这我接下来会写。我只想把我们国 家和美国的差距摆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差距在哪里。然后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改变我们自己的缺点,慢慢地改变我国的现状,让每个人生活的更好。这个 国家终究是人民的,政府只是一个代议机构,我们不能单单指望政府的改革会让这个社会变好,而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它。这是我从美国回来明白最大的道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