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互联网时代:谁还阅读?

时间:2014-08-21 12:37:03  来源:共识网  作者:

谁还读书?

  日前,建平兄发来一篇与书评人朱晓剑的对话:《微阅读,制造最愚蠢的一代?》。该文引用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茵所写《最愚蠢的一代》一书,,警示人们在知识和信息过剩的互联网时代,人类或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年代”。

  我基本能认同马克教授的观点,但我觉得应将其修正一下,即这一代肯定并不“愚蠢”,却确实可能有“浅薄”的危险。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阅读的最好时代,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还读“书”吗?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平静?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还是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

  实际上,读书的潮流或趋势与其说是迎合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必然是急功近利、唯求实用。功利性的“微阅读”正是个体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记得三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的告别会上,臧老师曾对我们祝愿说,希望大家走上工作岗位后,仍能坚持每年专心读一两本书。我当时很不理解。每年读一两本书?这也太简单了!不用说一年,一个月读它两三本书也不是什么难事。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却越来越体会到老师的深刻。世界上许多最简单的事,其实也是最难做到的事。当 了官的忙于往来应酬,是没时间读书;做生意的穷于奔波筹划,是没闲暇读书;有钱的早已经消费升级,是没兴趣读书;没钱的却还在焦虑温饱,是没心情读书。过 去有句俗话,叫无聊才读书。现在“无聊”也不必读书了,可以有太多的消遣方式。特别是在某种心浮气燥的环境氛围里,被种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驱赶着,要想静下 心来,坚持每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还真的是很不容易。

  但是不要忘记,“即便时代如此匆忙,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杂,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为它们唾手可得。

  有人会说,你这是杞人忧天。因为“微阅读”也是“阅读”。但这种想法却是天真的。书籍的阅读永远更加重要。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然后有 了文字,才进化到“读书”的时代。读书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手段,是不可能由主要是传播资讯的“微阅读”完全取代 的。因为你从读书中获取的不仅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道德伦理、心灵智慧、思维认知和信仰力量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永久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你需要时临时 调用一下的外部资讯材料。

  其实,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非势同水火,两者完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争论将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与现状。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基于科技的进步,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势在必然。但对“读书”的传统能否保存似乎也不必太过悲观。日前闭幕的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火爆,或许正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经过十余年的坚持积累,始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已从一个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和区域性的地方书展,成长为中国出版界最有影响力的专业会展之 一,与香港书展、台北书展并称为面向市民读者的三大华文书展。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宗旨,更加注重阅读价值和文化取向的引领。参展图书从几 万种增加到15万余种,参展出版单位从17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主会场零售额从1300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展会期间每天接待市民读者超过 3万人。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言:“这个夏天,上海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手段。人类的知识就是靠着“书籍”来学习、记录和传播的。如果真的有一天大家都不读书了,那还会有谁来写书呢?人类的知识又靠什么来积累和发展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