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母与女:两代华人的音乐故事

时间:2012-11-25 04:18:14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春明和晓明是母女俩。晓明今年只有15岁,长着西方人的模样。她担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青年乐团团长,成员70%以上是华人。 (莫春明 供图)

对中国的古典乐迷来说,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11月在澳门、上海、北京等六座亚洲城市的音乐之旅是件盛事。指挥大师麦克·蒂森·托马斯率队,并有中国钢琴家王羽佳同行。这是该乐团自2006年在上海演出之后第二次来到中国大陆。

乐团中的华裔小提琴家莫春明在上海出生长大,并在这里开始她的音乐人生,回到上海演出,对她来说有一种乡愁在里面。

母 亲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莫春明算得上是上海小有名气的音乐才女。

春明的母亲是个护士,父亲是工程师。虽然童年时光是在“文革”中度过,但她对那个特殊年代里的疯狂却几乎毫无印象,她只记得哥哥上小学第一天学校就关门了,父亲有一天突然被下放到车间劳动了。父母从来不在她面前唉声叹气,念叨那些黑白颠倒的荒唐事。现在想来,春明才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她就这样躲过了周围的喧嚣烟尘,平平安安地享受着自己的快乐童年。

1973年,春明11岁的时候,曾受打压的西方音乐在上海出现复苏迹象,很多孩子开始悄悄学起西方乐器,爸爸在旧货商店给她买了一把小提琴。家里没人弄音乐,父母也并没有指望春明成为音乐家,他们只是怕她放学后到外面乱跑惹事,想给她找个事做。第一次见到小提琴,春明激动地拿出去向同学展示,却怎么也打不开琴盒,最后把锁都弄坏了。

春明开始跟一个会拉琴的回乡知青练琴。父母从不强逼她练琴,但她自己更愿意把时间都花在练琴上,她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竟是如此热爱音乐。五线谱都是哥哥帮她在白纸上画出来的,谱子全是手抄。多年后她才第一次听到真正的交响乐唱片。15岁那年,上海音乐学院恢复招生,她轻松地考上音乐学院附中。

1979年美国小提琴大师斯坦恩(Issac Stern)应中国外交部部长黄华邀请访华,17岁的春明作为附中选出的三个学生之一,为斯坦恩演奏并接受大师面对面的指导,这次的大师班成了她事业上的一个重要契机。

大师班是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台下坐满音乐界专业人士。她事先不知道这么大的阵势,心里很紧张。大师班的学生们一个个为斯坦恩演奏,斯坦恩手把手指点。春明拉完一曲,大师拿起她的中国金钟牌小提琴,拉起同样的曲子,她惊呆了,自己的这把学生琴居然能拉出这么美妙的声音。

美国纪录片导演Murray Lerner带着他的摄制组,拍摄了斯坦恩访华的纪录片《从毛到莫扎特》,获得1981年奥斯卡纪录片奖。春明在多年以后来美国留学时才第一次看到了这部片子。镜头中的她穿着一件浅橘色的确良衬衫,齐耳短发上别着个黑色的小发卡,镜头中的上海找不出一架像样的钢琴。斯坦恩对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说,中国在音乐方面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1980年,作为上海与旧金山两市交流项目选出的五名中国学生之一,春明在旧金山音乐学院学习了一年。回到中国,她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完本科又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了半年,之后再去旧金山音乐学院读硕士。

虽然有了之前做交流生的经验,在美国读学位对只学过俄语的她来说还是困难重重。专业课没问题,但其他课她几乎听不懂。但春明有着中国学生特有的强项:刻苦。除了上课之外,她每天自己练琴的时间长达8小时。

春明毕业后在San Clemente交响乐团工作了两年,然后考进了国际知名的旧金山交响乐团。

春明是这个乐团历史上第二个华人演奏家,从她之后中国人在这个团里越来越多了,现在有8个华裔。进入乐团难度不在“种族关系”上,因为考试是非常平等的,考试都是隔着一层幕布,评委不会知道谁在幕后演奏。一个空缺职位,往往能收到三百多份简历。她当时进团最大的挑战是要每星期换曲目,她要适应在短时期内学非常多的新曲目。

1979年美国小提琴大师斯坦恩访华,Murray Lerner 跟踪拍摄的纪录片《从毛到莫扎特》,获得1981 年奥斯卡纪录片奖。片中,17岁的莫春明作为上音附中选出的三个学生之一受到大师的指导,斯坦恩用莫春明的小提琴拉出了令她神奇的声音。 (纪录片截图/图)

女 儿

但刻苦这件事,就像中国文化中的谦和、谨慎、自律这些概念一样,很难让“老外”真正明白,虽然美国人也常用“hard working”赞扬勤奋工作的人,但这种勤奋与中国人讲究的“十年磨一剑”还有很大距离,这一点春明是从她的女儿莫晓明身上看明白的。

如果事先不知情,你一定看不出春明和晓明是母女俩。晓明今年只有15岁,却已经比母亲高出一头多,中西混血的她深眼窝,高鼻梁,一头栗色长发,完全是西方人的模样。

晓明是旧金山交响乐团附属青年团的小提琴手,母女俩常在同一个音乐厅里演奏巴赫和马勒。有时候,她们在家中一起练琴。

对于母亲和中国,晓明始终觉得有些东西无法真正明白。每次妈妈讲起过去的故事,晓明都会听得入迷,她有时候很想乘坐一个时光机,回到过去,看看那时的中国,看看妈妈在那时是如何练琴的。

晓明的爸爸也是旧金山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但她父母一开始并没有刻意为她设定未来,五岁那年,才给她买了一把小提琴。这一年,晓明参加当地的一个幼儿即听即弹的演出,那时候她还没学过识谱却已经把琴拉得像模像样。

夫妻俩为女儿请了专业的老师,两人一有空也会陪着女儿练琴。

春明会在女儿拉琴时每个步骤都给出具体的指点,丈夫会在她拉完整个一节后才做出评价;跟春明一起练琴时女儿只能谈琴,其他无关的话要留到晚饭时才说,跟丈夫练琴时,爷俩聊着聊着就跑题了,就讲起笑话来了;春明总是认为女儿练得不够,再刻苦些,丈夫却显得更轻松,他更侧重要女儿感受音乐。育儿原则上的分歧成为导致春明和先生最终分手的众多原因之一。

晓明在音乐上的过人才华很快得到了认可,她12岁考入青年团,成为团里最小的乐手。去年旧金山交响乐团庆祝成立百年,她作为青年团选出的代表,在庆典音乐会上担任惟一的独奏。现在她又被选为青年团的团长。青年交响乐团中华人的比例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虽然样子更像爸爸,晓明的个性却是东西合璧。她在家里和妈妈说中文,爱吃中国菜,年迈的外公外婆走路时她会上前搀扶。她很少像美国十几岁的孩子那样叛逆或顶撞父母,即使妈妈要她练琴而自己不愿意时,她最多也是掉着眼泪却不停手。晓明现在每天练琴三个小时,有时候功课忙或课外活动多练琴这项也就跳过去了。春明在她这个年纪时每天练琴已经达到五小时。

比不上妈妈当年刻苦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晓明的生活比妈妈当年要丰富得多。高中二年级的她喜欢艺术、阅读,也是学校游泳队员。音乐是她最大的爱好,但她还有很多别的爱好,她有时候想自己的将来有很多种可能,也许除了音乐,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不过不论做什么,音乐都会一直在她的生活中。

春明对此也没意见。她当年别无选择,学琴是唯一的出路,她喜欢音乐,但那是碰巧。

春明这次到中国演出,晓明要上课不能同行,不过之前她曾经到中国去过几次。她会说中文,只有当人们拉着她要跟她拍照时,才让她觉得是个外国人。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