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媒体札记:打翻的鸡汤

时间:2012-11-20 10:45:19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

一、改革此其时

尽管已是闭幕后第5天,大红色的十八大专题仍是门户网站铁打的头条,唯一区别是发号施令的主角由胡总书记变成了习总书记。周六周日以来,分别是《习近平:胡主席主动提出不再担任军委主席》、《习近平要求全党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倒已经率先从喜庆模式调回了工作模式。前天头条《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当前首要任务是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昨天是在 两任军委主席身着戎装的合影下刊发胡锦涛十八大报告,今晨则是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全文、解读,以及习近平在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不过,这些已由新华社向全国媒体播发的通稿,并不能显示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特别权威。所以,能被新浪腾讯看中,推荐在新闻首页的还得是《人民日报对 话专家:收入倍增不意味着人人翻番》。与经济周刊封面报道《收入十年倍增,幸福年年提升》呼应,这是“十八大热词”系列报道第一期,由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 苏海南推测:“这个倍增是去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纯倍增’,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翻一番。应该是低收入者收入增长得更多一些,中等收入者平均增长,高收入 者慢一些。”

先 请苏会长排队稍候,此时,东方早报用封面导读自家记者早在半个月前就已完成的采访——《俞可平:收入分配不公是社会不公最深刻体现,必须改》。根据文中记 录,这位因《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红遍海内外的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承认“我想说话的时候会找你们媒体的。”所以,这份与俞局长互相需要的上海报纸,以 四整版访谈摘录其核心观点: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社会不公的重要根源;评价幸福要“人民说了算”,不能“被幸福”;逾七成民众认为社会不公导致政府公信力下 降;最危险的不是“贪钱腐败”,而是“特权腐败”;政改的机遇期也是科学发展的机遇期;增量改革必须突破既得利益格局;政治发展要突破,而不是突变;通过 系列制度创新最终实现善治理想;实现公平正义是全社会的责任。

至少倒数第三条也是符合人民日报立场。“七日谈”本期选中的议题是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并获搜狐和同为喉舌的央视网扩音。作者马国英回顾这项制度的产 生发展,强调:“改革不是‘变魔术’,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所有的制度都建立起来。评价一项制度的价值,就是要看其是否能够建设性地回答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问 题……在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的中国’实行一项新的制度,必须要有充分的实践基础。许多地方的情况说明,书面上被论证是正确的,在实践中未必行得通; 一时行得通的,时间长了未必行得通。”

“复杂的中国”——这听上去多么像是胡锡进在说话。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晨还在用头版评论称赞习近平“就职演说”备受中外舆论好评,而环球时报早在前天 就已以此及胡锦涛“全退”为据,喜称“社会信心这两天受到新的激励,‘后十八大’时代呈现强有力的出发状态”,并表明期待:“国家需要以一系列行动保护、 壮大民间情绪中那些积极的东西,促进舆论的稳定,避免十八大后对国家前途的乐观逐渐被必然会冒出来的各种问题消磨掉,使抱怨连成片,主导舆论的面貌。”

胡总编总是非常担心互联网上“民间激烈抱怨的泡沫”,所 以,这篇周六社评又在呼吁“将那些极端声音边缘化”,并宣布:“一个时期以来,民间舆论场对国家成就和问题的看法不时失去平衡,围绕问题津津乐道、围观细 节并夸大问题对中国全局的影响成为时髦,这里部分原因是对官方只愿意谈成就造成的逆反,还有部分原因在于批判本身就是开放社会根本去不掉的属性之一。”

意犹未尽,再来一篇。“环球时报:自由派应为社会团结有所建树”——新浪搜狐腾讯今晨同步首页展示这一标题,所链接的正是该报最新社评:“中国社会 形成今天的多元化局面,自由派是有贡献的。自由派的出现不是出于国家自上而下的主动设计,而是自发、逐渐形成的。迄今国家政策对自由派的态度有些模糊,但 对自由派的环境宽容不断积累,其在舆论中有了一定话语权,也有了一些追随者……中国这样较成气候的自由派是越南等改革国家所不具有的,他们构成了中国改革 开放的一个特色。”

显然,这是胡锡进在总结一段时间以来的感受。11月13日,即十八大闭幕前的那个傍晚,他连发两条微博,反驳“越南改革比中国好”这一深受中国自由 派知识分子钟情的说法:“今天越南与中国差距决不止8年,中国发展快多了……中国改革在政治方面的最大收获是‘社会’的崛起,中国政治建设和改革都要不断 理顺政府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各种多元化十分强大的源泉。而越南至今还没有‘社会’,那里没有中国的知识分子批判及‘异见’群体。越南的全部政改 还都在党内转。”

“继往开来需要新气象”,他周六午后再发一条,并获得更多转发:“建议恢复笑蜀等人微博发言权,给有的狱中人依法保释。建议异见者们尊重批判的底 线,对社会团结承担更多责任。中国问题重重,但在前进。官方同各界需要合作。中国缺少在多元化时代维护社会凝聚力的经验,官缺,各界都缺。谁也不应只消费 它,不贡献。未来10年全社会应真诚探索。”

这 个“批判政府和国家怎么会没有底线呢”的反问,最终就化作今天刊登在环球时报评论版头条的白纸黑字:“从以往的情况看,自由派对呼吁改革很热心,对促进社 会团结,他们的兴趣往往不大。一些人认为,他们的唯一使命就是批判,越不妥协的批判就越是正义的,而维护社会团结是官方的事,或者其他人的事,他们没有这 个义务……当自由派极其弱小的时候,与自由派已经有了一定力量的时候这样做,其政治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多元化已经事实上形成并在继续发展,传统凝聚 力对社会的覆盖面越来越有欠缺,凝聚多元社会的力量也必须是多元的,它们必须找到共识的底线,自由派应主动就此承担更多的责任。”

以下两段获腾讯编辑加黑突出:“官方对自由派扩大话语权有顾忌,采取了一定限制政策。但这种限制总体看不断变得温和”;“自由主义是制衡社会保守化 的必要力量,在实践中也是构成社会批判的重要源头”。结语处,文章再次呼吁团结、拉高社会凝聚力,并呼吁自由派“解放思想,调整思路”:“中国的独特性已 经很明显,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中国自由派的地位和作用决不可能是西方‘反对党’的翻版,它一定也是独特的。这是中国大势中的一个单元,主动应势而 为,应被看成对时代的响应。”

的确,十八大闭幕后,微博上陆续传来了李承鹏、徐昕等曾被 禁言者被“释放”的消息,前者就算出了“小黑屋”也仍然不是省油的灯,新发一帖:“把会上说过的话在会下办成,哪怕只办两成,我们就很美好了。”而作为自 由派知识分子在舆论界的旗手,胡舒立好在有自己的正式媒体,所以,她要为这些焦虑友人代言——《改革此其时》:新旧交接之际,经济上恰恰出现改革窗口。改 与不改,对在任与下任的领导者们的使命感、责任心和执政能力,其实都是重大考验……经济正在企稳,改革时机呈现。在中共最高层换届之后,各个部门、各级政 府的人事调整、更替还会依次推开,而新人老人都应牢记改革重任、不可懈怠,因为新的历史已经从2012年的11月15日开始刻写。”

与这篇《新世纪》刊首语共同发布在财新网首页头条的,是《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这一步已经迈出》。在上周五的财新峰会上,这位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 良心”的老人发言认为,“对照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改革历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顶层设计。现在需要把过去的诸多关于改革的讨论汇集起来,明确重点、实 施步骤、时序安排和配套关系,包括与优化环境的配套关系,把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制定出来。”

与这种宏伟叙事相比,“立碑”和“摆拍”事件更像是花絮,不过,花絮在微博论坛上总是最流行的。

前者是指永嘉县15日在县政府大院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立碑揭碑仪式,根据当地温州网所刊图文,碑上所刻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2005年11月22日为永嘉县原山坑乡后九降村党支部书记郑九万同志所作批示。

虽 然温州网此后删除链接,传统媒体也罕有报道,但挡不住这条新闻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赢来“拍马屁”的如潮讥讽。当晚,实名认证为《法制日报》浙江记者站站 长陈东升的微博账号声称:“群众反感的党也反对。下午获悉,上级领导已严厉批评了永嘉县这一做法,说学习贯彻十八大重在学习贯彻精神实质,不要搞形式主 义,不要搞个人崇拜,不要人为制造网络新闻。”

但让浙江宣传官员头痛的事还没完,而且这回是出在自家营地里。

17日,隶属于浙江省委机关报主管的今日早报在头版刊出主图《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以配合宣传气氛。但这幅表现7位女兵喜读人民日报、浙江日 报、台州日报的照片,在经由一名浙江网友揶揄“很假”后,被一个名叫@报纸观察的微博账号瞄准开火,在当日午间发布“摆拍全揭秘”:“由于摆拍需要女兵同 志展示报纸报头,那么女兵们学习十八大精神究竟看的是什么呢?经过查证,手持14日人民日报学习精神的女兵其实看的是第四版,第四版是要闻版,主要讲的是 珠海航展……至于拿着台州日报的女兵就更无语了,她看的是第12版。12版竟然是纯广告版”。

这则图文并茂的推理揭发,在媒体从业者占相当大比例的微博上瞬间走红。午后16时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出面署名,发布《关于今日早报头 版出现严重摆拍照片的致歉声明》,称“该照片由图片中心签发,当班编辑具有不可推卸的把关责任”,决定“扣发图片中心值班编辑潘海松当月奖金,给予照片作 者停权6个月的处理”。

根据揭发者薛陈子在搜狐专栏里的自述,“‘摆拍门’的有趣 之处在于,它打着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口号却逆党代会的精神而行。众所周知,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求真务实,而通过摆拍、甚至造假的手段制作新闻,本来 就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这正是此事引发大量网友诟病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引用“这是新中国第一起新闻单位为‘摆拍’而道歉的事例,也是新中国首例新闻从业者因‘摆拍’遭到处理的案例”的点评之时,这位以“报纸观 察”行走于媒体圈的观察者也发现,“依旧有不少网友不买账,他们质疑为何只处分当事编辑,而值班领导却能安然无恙”:“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媒体人投 书,他认为如果处罚签版总编,就是对某些媒体整个报道模式的颠覆。这些种种背后的问题,是快节奏运转的都市类报纸很难允许记者就一篇稿件蹲上一整天,在这 种‘硬新闻’上更是‘不敢不愿不肯’去用一张需要一审再审的抓拍照片,宁可选择最稳妥的摆拍。”

没错,在中国媒体界,“摆拍”早已司空见惯,至于文字报道那就是“摆写”,各级官办机关报和行业报是这类造假行为的高发地,为完成上级部署的宣传任 务,即使是一些市场化媒体,也会在某些献礼场合使用这一招数。今日早报此番被曝光的图片来自军营,署名是两名通讯员——这简直就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没有 什么人比部队宣传干事们更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了。

连人民日报都看不过去了。17日以微博“晚安帖”综述两件发生在浙江之事:“立碑的人受到批评,摆拍的人受到处罚。这两件事的快速解决说明:百姓反 感的就是党反对的,‘上’不好此,庸人又何必积极表现、自讨没趣?同时也要警醒:对媚上邀功、投机取巧,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不让吹喇叭抬轿子的人得势,不 让说真话干实事的人吃亏,要成为制度取向、用人导向。”

而 后,在新京报刊出《向“摆拍”之类的形式主义说不》的媒体人自律呼吁后,@人民日报又在昨晚再刊《微评论:摆拍何以有市场》,以回应业界同行对身处夹缝的 叹息:“摆拍事件以公开道歉、处理当事人收场,可追问仍在继续:明显摆拍的照片,何以堂而皇之登上头版?现实中,此类摆拍因何时有发生?记者的职业操守固 然有问题,好大喜功、歌功颂德的心态更需要反思。真相是传播力的前提,真诚是感染力的基础,根治摆拍,须从革除过时观念入手。”

只不过,在反唇相讥人民日报自身摆拍更多的声音中,@五岳散人另有感触:“说个正经的:新班子肯定大大加强了网络舆论的监控力度,这个从对于习的树 碑与报纸摆拍的处理上能看的出来。而且一定有高层专用的舆情监测小组,不然反应绝对没有这么快。我话放在这里,微博一定是重点,至于是好是坏,那可很难说 了。”

二、路有冻死骨

这个周末,浙江还真是多事。苦了钱江晚报,“立碑”不能说,兄弟报纸被人当作反面典型更不方便,但那个《萧山机场遭遇议价出租车,杨锦麟微博吐槽引 发网友评论》,倒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按照@中青报曹林的点评,那就是:“杨老这两天在微博上的事儿,所以发生突然大逆转,从先前被支持到后来被吐槽,与站 队有一定关系。开始杨老以消费者身份出现,这符合网众立场。可随着当地副市长道歉,杨老在符号上被与官方绑在一起,舆情立刻发生逆转,在反智反精英反权贵 的微众眼中,故事便成了:名人与官方合起来欺负一个弱者”。

弱者总是相对的。在这一天的头版上,这份浙江畅销报纸还带 来了另一个通报,即《警方认定不构成犯罪,温岭虐童幼师拘留期满昨获释,律师称颜艳红的行为目前没有合适的罪名可以框定》。这是基于周五晚上@温岭公安官 方微博的发布,即“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女教师虐童事件经警方深入侦查,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认为涉案当事人颜艳红不构成犯罪,现依法撤销刑事案件,对 其作出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今天,温岭警方依法释放颜艳红。”

那位因为“真相洁癖”而成为千夫所指的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王志安,此前已声明“微博说我被停职一事与事实不符”,现在更要连夜称赞温岭警方“不以民愤为定罪原则”,并要以“最初的报道是不是多少曾被愤怒的情绪左右,蒙蔽了我们努力寻找真相的双眼”与同行自勉。

王志安的这种表现当然让那些曾经强烈批评他的人们不满,经济学者马光远即不点名地通过微博告诫:“虐童事件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罪名无罪释放了,某人果然如我所担心的,认为这个结果证明自己对了……这个结果和某个人前段时间引起公愤的言辞毫无关系,何来的证明他对的?”

的确,案情逆转,舆情尚未。北京青年报社评发问,《温岭虐童女教师真的无罪吗?》:“虐童这样的精神伤害,难道不比砍掉一个手指头后果严重得多吗, 为何却可以不受刑事追究?人的精神尊严和精神健康难道就不应该受到刑法的保护吗……肩负幼童保护之责的社会组织尚未发育,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流于形式和碎 片,儿童精神健康被忽略,在这样的图景中仅仅空谈‘虐童罪’的设立与否,实在说得上是不知所谓。”

同 城的新京报同样认定“温岭虐童案尚有疑问需解释”。在承认“热点案件的查处当排除一切干扰,忠实于事实和法律,独立作出判断,而不能盲从于舆论或服从上级 指示”之时,这篇社论强调温岭警方对于此案的信息公开“并不令人满意”:“当初基于什么理由和证据抓人;继续侦查时到底发现了什么新的事实,遇到什么情 况,从而促使看法改变——整个办案过程,缺乏一个明晰的信息公开。”

腾讯则是以今日话题栏目第三次聚焦“虐童”,提出权宜之计——“家长以‘侮辱罪’提告发,可能成同类案件一时的处理范本”。当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声言“我觉得没必要设虐童罪”时,这家网站的责编王杨坚持讨论并无不妥,并欢迎正反双方就此各自发声。

“对处于舆论热点中的案件,司法机关应该如何冷静中立地坚守法治的立场”——这个平衡,同样成为今天第一财经日报在《舆论与司法需要良性互动》中要 探讨的话题:“透过对温岭虐童案当事人最后的裁决,可以发现,当前的公共舆论中固然有大量的充满义愤的指责,但也不乏理性的、敬畏法律的声音。这样的声音 稀释了舆论对司法的负面影响。这真的是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反过来看,司法领域现存的一些问题,却阻碍了司法与舆论实现平衡。无疑,舆论与司法需要良性互 动。而要实现良性互动,双方皆要有所为。”

或许,还是潇湘晨报借时评人石述思之口一言道尽——“放过颜艳红是中国法治必须支付的学费”。

这份湖南媒体和同行一样,还要把关爱引导向另外一群孩子,他们比被颜艳红拎起耳朵的幼儿园学生更加可怜,因为他们已经永远不会醒来:“5男孩垃圾箱内避寒被闷死。事发贵州毕节市;目前仍不清楚死者为什么出现在垃圾箱内。”

这是新华社的跟进采访。昨晨,新京报刊出《五流浪男童“闷死”垃圾箱》,引述毕节官方“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的初步分析。而后,根据更新报 道,“5名男孩已排除外伤性致死和机械性窒息死亡,尸检结果显示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在发现小孩死亡的垃圾箱内有木炭生火取暖的痕迹。”

 

“路有冻死骨”——新京报和成都商报上,杨耕身以“网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的这句话开篇,质问《谁为五个孩子的非正常死亡负责》,并获新浪腾讯 凤凰头条推荐:“社区功能或人际关系的冷漠或许是无法诘问的现实,但对于5名孩子之死,仍不乏可以追问的对象……每一个公民身上,原本都与生俱来地附着有 关生命、生存的一系列政府责任,这并不因他是一个流浪者而有所减少。而且这样的政府责任,在流浪的儿童身上原本应当体现得更加充分。”

京 华时报则允许评论员魏英杰直言《流浪男童取暖致死实属人祸》;而扬子晚报旁征博引,借机呼吁提高“儿童保护”的社会神经敏感度,因为作者朱昌俊还想起了幼 师虐待儿童、男童避寒闷死以外的另一件事——武汉几名身着比基尼的女童车模:“站在孩子父母的角度,可能觉得网友‘是不是想歪了’,但一个将儿童权益保护 放置于足够高的价值秩序的社会,理当将‘孩子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这一观念上升为社会共识……面对孩子权益保护的现状,我们要谴责和禁止那些公然上演的 虐童,而隐蔽化的甚至是父母对于孩子的不良诱导也不应被置于关注之外。”

三、打翻的鸡汤

除了孩子,今天的另一个新闻热门人物是于丹,“学术超女”、“心灵鸡汤”,这位总体上受草根欢迎、受精英鄙弃的北师大教授。

几乎每一份都市报都在今天刊载了她在于北大举办的昆曲名家年度雅集活动中“登台致敬遭哄台”之事,这是对昨日微博热议新闻的综述。京华时报还算是花了大半篇幅用于描述10位国宝级大师的精彩演出,而更多的同行,之所以愿意报道恐怕就只是因为嘘声。

正如南方都市报所记述,在于丹被呛声的诸多微博中,网友“尹小龙的”所发微博传播很广。根据记录,这位认证为知名艺术人的作者在周六深夜发帖:“今 晚在北大上演的京剧(实为昆曲)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 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只好又走到后台。北大进步了我觉得!”

这种场面实在是令讨厌于丹久矣的人们欢欣鼓舞,大感解气。但正当他们乐于并急于幸灾乐祸时,另一自称现场观众的北大学生@HelenClaire则 声称“尹小龙的”转述的微博“太离谱”,据其博客辟谣,这场演出是北京某文化传播公司所属“皇家粮仓”组织的商业演出,“在场烦她的人第一身份是戏迷不是 北大学生”,现场观众没有喊滚,也无粗口,只有“下去吧”、“你没资格代表我们”,“这位女士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她原话的大意是:这种场合说什 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代表全场观众对所有参演的老艺术家表示崇敬和感谢。为这句话全场观众依然鼓了掌。”

不过,@HelenClaire承认“我也嘘了”:“在一 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心灵鸡汤女士是在台下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的时候被主持隆重邀上台的,所以更让观众情 绪反弹;以及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的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

于是,在“如何看待呛声,网友态度不一”的小标题下,南方都市报汇总不同意见:“自称当时在场的网友‘阿之Li’认为这场‘昆曲界最高规格的演出’ 结束时,请于丹上台点评很不妥,但这是主办方的安排问题,不是于丹的问题。‘演出已经结束,你不愿意看于丹,可以抬屁股走人,起哄未免太没素质了吧。’

网友‘豆苗粉丝’评论,‘于丹、陆琪还有那些整天在微博上装逼的文艺青年中年早晚都要被推下神坛。’网友‘林楚方’则称,‘如果不知道于丹来,大家只是来听戏,结果上来个不喜欢的,轰她下去,我看不出有啥问题。’”

主办方“皇家粮仓”老板王翔已出面表态。根据晶报所引,他同样强调并没有人喊“滚”,只有人说了“下去”,但并非北大学生,并感慨这种以讹传讹就像 文革在王光美脸上吐痰,都是一种“暴力”:“于丹有很深的昆曲渊源请她做嘉宾没有错,这是我逼着她上的,所以就是说这个事我确实也很自责。”

潇 湘晨报在《于丹被嘘,艺术不需“心灵鸡汤”?》中概括“圈内评论现分歧”,即“学府挑战权威VS主办方不尊重艺术”。娱评人宋子文的观点是“挑战权威要分 场合”:“如果是在专门的讨论场合上这么做没问题,但在这样一个活动上,有点过分”;文化评论家“十年砍柴”则认定“于丹和昆曲不该放一起”:“于丹是通 过《百家讲坛》走红的,她的成功是现代传媒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达到了这么大的影响。”

环球时报也掺和进来,由媒体人何刚和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金浩就“于丹和北大观众,谁该反省”展开辩论,并获新浪腾讯重点推荐。前者批评“呛声于丹 是一种痞相”,声称“公众往往会因为权威坠地而感到快意,一些人则唯恐天下不乱,这些心态都是当前社会的弊病”;后者倒是更主张“于丹应有所反省”,认为 于丹“活动很多,战线很长,还有社会职务,需要适当控制”。

在就此发表成文时评的媒体中,重庆时报是时言平“由‘于丹被呛’反思文化独立”:“无论是呛声的软暴力,还是“约架”的“全武行”;无论是捧红于 丹,还是炮轰于丹,折射的都是文化生态的非理性……在当下文化生态中,不少所谓大师、学者,正有意无意充当着卫道士和文化领袖的角色,成为文化的垄断者。 而对于更多试图捍卫文化自由领地的普通民众而言,则在压抑中迫切打破这种话语垄断下的文化霸权。于丹被呛,不过是这种矛盾在偶然情境的具体表达罢了。”

而钱江晚报更愿意劝告一句《平常心看待“雅集呛声”》。“这条新闻刺激了两类人的神经:解气的,觉得文化超女不配代表台上的昆曲‘镇国之宝’们说 话,北大学子重拾了精神;痛心的,觉得野蛮粗暴污辱了他们的心灵鸡汤,北大学子辱没了精神”——评论员刘雪松总还是忍不住也要讥笑下于丹这些年来五花八门 的角色:“她代表着国学大师、代表着心灵鸡汤、代表着文化超女,代表着各色要会和学术权威。每到一处,心灵鸡汤总是抑扬顿挫,侃侃而论,知识的碎片在于丹 的巧舌如簧下,纵贯上下五千年,横穿中外政经史。于丹代表完学术代表政治,代表完文化代表反腐。”

不过,这篇评论还是要劝告双方都不必如获至宝过度解读:“就像我们用不着听几堂讲座,就上升到心灵鸡汤的高度,贬损自己;也用不着因为有人呛了一声 于丹教授,就将呛者拔高到北大精神的层面,盲崇他人。北大雅集呛声,留给我们思考的应该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思索,用踏实的努力去实践,拥有自己独立的人 格,走到哪儿,都不怕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所代表。”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