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冰点特稿]完整的笑容

时间:2011-08-10 07:55: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本报记者 付雁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10日   12 版)

    图片由伊美尔长岛医院提供

    郑宝忠和郑文燕在定兴县天边村的家里。

    付雁南摄

    郑文燕在手术前。

    图片由伊美尔长岛医院提供

    手术后的郑文燕。

    图片由伊美尔长岛医院提供

    从这个8月开始,笑容真正绽放在7岁的郑文燕脸上。那是完整的笑容,驱散了唇腭裂的阴影。

    这种先天性遗传病几乎在一开始就摧毁了她的命运——她被亲生父母遗弃在产房门口。但正是在这里,她和另一个因疾病而残缺的生命相遇。一个名叫郑宝忠的中年男人把她“捡”回家里,抚养至今。他因为腿部残疾无法站立,只能靠爬行前进。

    8月2日,拆线,手术成功。当小文燕对着手里的小镜子一次又一次展开笑容时,郑宝忠蜷在病房的一角,看着她,安静地笑着。尽管,他自己的腿已无康复的机会。

    “我真高兴,燕儿终于治好了。”这个来自河北定兴的男人说,仿佛这已经带给他人生中足够的欣慰。

    一个曾经不敢笑的女孩,一个至今无法站立的男人,他们的生命因为彼此变得完整起来。

    一

    就像这个年纪的大多数女孩一样,小文燕喜欢一切美丽的东西。她穿着粉红色的裙子,用鲜艳的红色涂抹自己小小的手指甲。时不时的,她还会对着一面粉红色的小镜子,有点羞涩地咧开嘴,看看自己的面庞。

    她已经可以放心地去笑了。

    唇腭裂曾使她的上唇和牙床从鼻根分裂成两瓣,一笑起来,就会露出里面几颗白白的牙齿。过去,因为这个豁口,她从不敢张嘴大笑,很多时候连微 笑也会捂住嘴,因为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现在,她笑起来不再顾忌。她爱跟郑宝忠说话,也爱站在他身后,伸出双臂,俯身抱住他的脖子。

    平常在家里,文燕对郑宝忠的称呼不是“爸爸”,而是“大伯”。这是郑宝忠自己的意思。“如果管我叫爸爸,管谁叫妈妈呢?”他说,“我怕对燕儿的影响不好。”

    小文燕牙牙学语时最早会说的词,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大伯”。

    当44岁的大伯和7岁的养女“站”在一起时,郑宝忠的高度只能达到小文燕的胸口。事实上,他从来没有站起来过,只能踮着脚蹲着,一手撑着地面,一手握着自己残疾的右腿。

    因为童年的一场医疗事故,郑宝忠的右腿停留在婴儿时的粗细,无法承受任何重量。在旁人看起来,他“行走”的样子更像“爬”:黝黑干瘦的左手抓着一块砖头大小的木块,与左腿交替着向前迈出,右手则握着右腿细细的脚踝,“搬”着它一点一点前进。

    他就这样爬着,领着小文燕在北京完成了前后两次唇腭裂的修复手术。医生们先将文燕两片裂开的嘴唇仔细缝合起来,第二次手术中则从她的骨盆取下一块软骨,补到牙龈的缺口里,“就像用石子填平地面的小坑”。

    手术完成后,郑宝忠带着文燕坐长途汽车回到自己位于河北定兴天边村的家里。街坊邻居们听说消息都跑过来,争着要看变漂亮的“郑家闺女”。

    “这是燕儿的命好。”郑宝忠坐在家里破旧的椅子上说。窗外的院子里,文燕正在和表妹追逐打闹,那是他永远也无法做到的事情。

    二

    因为身体的残疾,郑宝忠失去了组成家庭的机会。他一直有收养一个孩子的愿望。2004年夏天,他的大婶杜桂荣在县医院看病时,在妇产科的楼道里看到一位老人抱着孩子,站在产房门口。

    杜桂荣凑过去逗了两下,问:“这是你家孩子吗?”

    对方摇了摇头,解释说,这孩子大概是被亲生父母遗弃了。

    杜桂荣忍不住把这个安静躺在一卷白色被子里的小婴儿接过来,抱在自己怀里。她看不出这个刚出生没两天的孩子的样貌,事实上,孩子裂成两瓣的小嘴唇,她看了几眼才分辨出来。

    “也许因为这样,父母才不要她了吧。”杜桂荣想着,叹了口气。她接着想到了一直想收养孩子的侄子郑宝忠。她打通了侄子的电话,没过多久,郑宝忠就搭着村里邻居的摩托车匆匆赶了过来。

    这是这对“父女”的第一次相遇。当郑宝忠看见杜桂荣怀里抱着的女婴时,急急地爬过去,想伸手接过来抱抱。可右腿的残疾让他整个身体都必须依靠双手的支撑,根本没法去抱。

    最后,他只能蜷在杜桂荣的身旁,努力伸着脖子,仔细地看了看那张有缺陷的小脸。

    7年之后的今天,当有人反复追问,到底是什么让他决定收养这个先天残疾的女孩时,这个老实的男人只是不停地说,自己完全没想太多。

    “我当时只担心,把她留在医院里,她会活不下来。”郑宝忠说,“这是个人,是个性命啊!”

    他和杜桂荣一起把孩子抱回了家。与他同住的父亲郑万良给孩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文燕。

    “这是我们郑家文字辈的孩子,而且是一只‘飞来的燕儿’。”郑万良笑着说。

    至于让小文燕遭到遗弃的“豁嘴”,郑宝忠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摇摇头:“都抱回来了,谁还在乎这个?”

    随着这只“飞来的燕儿”的到来,郑宝忠的单身汉生活立刻不一样了。他开始笨拙地学着照顾小文燕。每天,他都用开水冲好奶粉,用小勺舀起一点,自己试试温度,再慢慢送到孩子嘴里。

    杜桂荣记得,有一次,自己走到郑宝忠家,发现父子两人正手忙脚乱地哄着襁褓中不断啼哭的婴儿。

    “早知道不抱回来,也不给你们增加负担了。”杜桂荣半开玩笑地说。

    郑宝忠没有回答。他只是一边哄着炕上小小的文燕,一边微微地笑着。

    2004年8月21日,在小文燕被抱回来一个月之后,郑宝忠把全家人叫在一起,按照当地的习俗,给自己这个闺女过了个热闹的满月礼。从那之后,每年的7月18日,郑家都会下一碗长寿面,为这只“飞来的燕儿”,过一个推算出来的、并不确切的生日。

    三

    小文燕给郑宝忠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无论走到哪里,家里的“燕儿”都是这个男人最常惦记的心事。

    可他并不觉得自己能给孩子的命运带来什么大的转变。事实上,这个在农村长大的男人根本没什么远大的目标,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把小文燕“养活”,而且“能跑能跳能颠”,不要像自己这样。

    但改变就这么来了。2007年夏天,郑宝忠在县城的一个工厂里打零工,午休的时候,他没什么事做,就“爬”到县城最大的定兴广场。在那里,他发现了一条红色的条幅,一群工作人员站在旁边,号召大家给贫困失学儿童捐款。

    “能帮别人就帮一点呗。”他这样想着,就乐呵呵地凑了过去,摸了摸口袋,发现自己还剩下一块五毛钱。

    “一块钱要留给燕儿买烧饼。”他琢磨着,准备把剩下的五毛钱捐出去。

    但走到捐款箱旁边,他又有些不好意思了:“这么点儿钱,能帮上别人吗?”

    来回转了好几圈,郑宝忠还是下定决心,爬到捐款箱前,伸长了胳膊,把五毛钱塞了进去。

    这幅画面吸引了一位工作人员的注意。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这位工作人员拦住了他:“大叔,给我们签个名吧。”郑宝忠这才发现,桌子前挂着的横幅上,已经写满了捐款人的名字。

    “我不签。”他摇摇头,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可禁不住对方的反复央求,最后,他还是接过笔,蹲在地上,在横幅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事实上,这个没上过学的男人也不会写别的什么字了。

    没想到,3天以后,工厂的老板找到了他,问他是不是参加过什么捐款。

    “我就捐了一点……”郑宝忠说,想到自己只捐了五毛钱,他就觉得“浑身不得劲”。

    但当地电视台在报道这次捐款时注意到了他,希望到他家里去做一个采访。当天下午,在村里破旧的房内,郑宝忠磕磕巴巴地讲述了自己捐款的经过。接下来,记者也知道了他收养小文燕的事。

    残疾养父收养唇裂养女的故事很快在定兴县传开了。没过多久,定兴县残联的工作人员也来到了郑宝忠的家里,他们帮他重新粉刷房间的墙壁,也补上了原本漏雨的屋顶。县长甚至特批了“绿色通道”,让郑宝忠赶紧补办收养文燕的手续。

    郑宝忠这才知道,收养孩子不只是抱回来那么简单。“养个孩子还要办手续、上户口,我当时啥也不知道。”他回忆说。

    在办理收养手续之前,按照规定,郑宝忠在当地的法制报上登了3期寻人启事,寻找小文燕的亲生父母。这让郑宝忠总觉得有点紧张。他害怕文燕的父母突然出现,害怕自家“飞来的燕儿”又突然地飞走了。

    “怕啥,这孩子本来就是他们不要,我们才光明正大地捡来的。”他有些没头没脑地安慰自己。直到3天后,文燕的父母没有找来,郑宝忠才终于松了口气。

    实际上,在抱回文燕两天之后,郑宝忠曾经和大婶回到医院,专门打听过文燕父母的情况。他们通过护士找到了文燕亲生母亲的床位。旁边的人告诉他们,这位母亲刚刚生了一对龙凤胎,因为女儿有残疾,所以两天前送给别人了。

    那个时候,郑宝忠偷偷地看了一眼那对父母,发现对方都是大高个儿,“长得也好”。他常猜测,就因为这样,在村子里,文燕也总被邻居们夸赞“长得漂亮”。

    四

    小姑娘慢慢长大。乌黑水灵的眼睛下面,隔着小小的鼻子,嘴唇的裂痕已经延伸到鼻子根部,整个嘴巴看起来就像一个触目惊心的三角形洞穴。文燕 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唇腭裂对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村里调皮的孩子追着喊她“小豁子”,爷爷领着她去赶集,也总是遇到路人的指指点点:“哟,小丫头 是个豁嘴。”

    听到这些,郑宝忠并不怎么生气。事实上,他的童年就是在类似的嘲笑声中度过的。他总是看着文燕笑:“她就长成这样,那又怎么了?”

    可自卑的情绪已经笼罩着这个小女孩的生活。她不再愿意和小朋友玩,也不再愿意出门,有时甚至几天几天地窝在家里,对着电视,不讲一句话。

    村里很多人劝郑宝忠领着孩子去看医生。“可人家说,那得一万多块钱呢!”郑宝忠低下了头,“我哪来这么多钱?”

    收养小文燕之后,家里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加捉襟见肘。除了村口景泰蓝工厂的活计,郑宝忠有空就出门想办法挣钱。有时候,他在村里 臭气熏天的垃圾坑里翻捡些破烂拿去卖;有时候,他跟村里人说说好话,搭着别人的三轮车,到邻近的镇上讨饭,运气好的话,一天也能要来二十几元。

    2007年10月,定兴县残联通过媒体联系到了刚成立没多久的“嫣然天使基金”。这是一家专门资助14周岁以下家庭贫困且患有唇腭裂儿童的公益基金,小文燕成了该基金在河北省救助的第一名患儿。

    不过,当残联和医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出现在家门口,说要接小文燕去治病时,郑宝忠却忍不住有些害怕了。

    很少有人知道,郑宝忠腿部的残疾是一场医疗事故的后遗症。在他6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发烧,父亲抱着他去医院打针,结果却被打错了地方,留下了终身残疾。等到父亲发现,再去医院找的时候,医生早就不见了。

    在那之后,父亲郑万良曾经领着他四处求医,还找过很多迷信的方子,但每个人都告诉他,孩子被“打坏了神经”,已经没救了。

    “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好医生?”郑宝忠笑着安慰自己。

    直到现在,医院和医生仍然让他觉得不安。他希望能治好文燕的嘴,却又忍不住担心,文燕会不会像自己一样,落下终身的毛病。想得久了,这个老实的男人只能不断自己劝说自己:“这是政府找来的医院,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那天来到家里的,有医院工作人员,有基金会人员,还有摄像机,郑宝忠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在镜头记录的画面中,大多数时候,他只是蹲在人群的角落里,而小文燕则站在他身后,搂着“大伯”的脖子,和他一起仰着头,用惊恐的目光看着身边陌生的人们。

    五

    手术是在一个月后进行的。医院和残联的负责人开着车来到村里,接走了小文燕和郑宝忠。当时,几辆黑色的轿车塞满了村里的土路,全村的人都跑出来挤在道路两旁好奇地看着。

    但小文燕并不享受这样的过程。当工作人员牵着她的手,把她送上汽车时,这个安静内向的小女孩突然害怕了起来。“家去!家去!”她用河北方言重复着,想要回家,最后坐在车里大哭起来。

    在北京的医院里,医生给文燕做了检查,然后告诉郑宝忠,文燕的病是“单侧三度唇裂伴有牙槽肌裂”,这一次,他们会先进行一个“三度唇裂修复手术”。

    对于没上过学、不识字的郑宝忠来说,这些名词实在有些太复杂了。等待手术的日子里,他每天都陪在小文燕的旁边。文燕害怕地问他,“手术疼不疼”,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医生说了,用了麻药,一点都不疼。”

    “你看,护士阿姨都那么漂亮。”郑宝忠安慰道,“你做完手术就和她们一样了。”

    可事实上,小文燕并不知道,“大伯”的心情更紧张。他实在无法理解什么是麻药,尽管医生一再向他解释,打了麻药,做手术的时候就像睡觉一样,感觉不到疼痛。

    “一两个小时睡过去没感觉,那不跟死了一样吗?”手术前的晚上,郑宝忠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琢磨,紧张得一晚上没睡着。

    小文燕终于等来了第一次修复手术。因为害怕,在手术室门口,这个3岁的小女孩一直不停地哭喊、挣扎,最后,还是医院的护士抱着她,一边哄,一边送她上了手术台。

    当文燕被护士抱在怀里的时候,郑宝忠一直跟在后面。他想要追上去,抱住自己的“女儿”,可他唯一能做到的,只有艰难地爬着,跟在她们身后。这位“父亲”无力地仰着头,看着不断哭喊的小文燕,急切地重复:“别哭,燕儿,我在这里,别哭……”

    很快,手术室的门在他的面前关上,小文燕在里面的哭声慢慢远去。这个40岁的男人倒在门口的椅子上,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我当时又是难受,又替文燕感到高兴。”4年后,回忆起那时的情景,郑宝忠笑着说。不过,在手术进行的时候,他哭了很久才慢慢抽噎着止住了眼泪。“我这是高兴啊。”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接过护士递来的纸巾,抹了抹泪水,“燕儿终于能治好了。”

    六

    从手术室出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小文燕一直一边哭一边不断呼喊着“大伯”,直到郑宝忠爬到病床边握住她的手,她才慢慢安静下来。

    不过,等到疼痛过后,在护士的鼓励下,她拿起自己粉红色的小镜子,照了照自己已经缝合的嘴唇,就再也不愿意把它放下来。那个曾经触目惊心的三角形洞穴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上唇一道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白色痕迹。

    郑宝忠还记得文燕当时照着镜子的样子。以前,她笑起来总是用手捂住嘴,而现在,尽管在陌生人面前她始终很害羞,但没人注意的时候,她就会悄悄抬起头,好奇地看看周围,咧开嘴,露出一点浅浅的笑容。

    在病房里等待拆线的日子,小文燕每天只能看电视打发时间。她每天给“大伯”学唱电视剧和动画片的主题曲,还能给郑宝忠解释剧情的前因后果。吃饭的时候,小文燕抱着菜单,一道一道地念给蹲在一旁的、不识字的郑宝忠听。

    “燕儿就是聪明。”郑宝忠对医院的护士们说,俨然在介绍自己最大的骄傲。

    手术给文燕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治疗初步成功的小文燕变成了一个小名人。她专门录过几次电视节目,还在一场大型的晚会上担任颁奖嘉宾,把一个奖杯颁发给了嫣然天使基金的创办人李亚鹏。

    不过,就在文燕做手术前,当县残联的负责人找到郑宝忠,向他介绍“王菲和李亚鹏创办的嫣然天使基金”时,这个在农村待了一辈子的男人根本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

    “现在我知道了。”郑宝忠着急地补充说,“李亚鹏是一个艺术家。”

    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郑宝忠第一次见到了李亚鹏。当时,李亚鹏是节目的主角,而小文燕是其中一个“特约嘉宾”。在现场拍摄的照片里,小文燕穿着一件别人送的、宽大的红色毛衣,而台下的郑宝忠则穿着一件大棉袄,在暖气充足的摄影棚显得特别扎眼。

    “在农村待惯了,谁知道进屋还要脱外套啊。”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

    整场节目中,郑宝忠一直想到李亚鹏身边,跟他说声“谢谢”,感谢他让小文燕有了崭新的生活。可等了很久,他也没找到机会:“我又上不去,而且舞台那么大,想说话人家也听不到……”

    当节目录制结束,所有人都站起来准备离开时,郑宝忠着急了。他急急忙忙地“爬”到舞台上,蹲在李亚鹏身边,仰着头,拉住了对方的手。

    “我没文化,什么都不会说,就是想好好谢谢他。”郑宝忠说。

    那一天,这个中年男人攥着李亚鹏的手,拼命地掉眼泪,最后却一句话都没说出来。

    七

    与小文燕相比,郑宝忠并没有足够的幸运。直到今天,他的右腿仍然没有复原的希望,他也依旧无法站立。不过,对他来说,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小文燕正在给他的生活带来从未有过的生气。这个在陌生人面前不爱说话的小女孩,只有在他面前才会唧唧喳喳地打开话匣子。她喜欢给郑宝忠讲学校里每一点小事,班上的同学们谁的脾气好,谁爱欺负人,哪个老师对谁好,郑宝忠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平常的日子里,郑万良和郑宝忠父子俩常常和小文燕一起坐在炕上看电视。那台21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是收养小文燕之后一家人专门花800元买的。有时候,父子俩会陪着小文燕看动画片,有时候,他们也会看一些电视剧。郑宝忠说,他最爱看跟“收养孩子”有关的故事。

    当看到电视里的女孩被收养她的嫂子虐待时,郑宝忠坐在一旁叹了口气:“咱们可不这样。”

    他在尽最大的努力照顾自己收养来的女孩。从工厂下班回来,他总想着给文燕买件新衣服。不过,他又常常担心,文燕这孩子“有主意”,自己买的她未必喜欢。

    “别人有亲爹的穿得整整齐齐,燕儿打扮得也不能太次了。”郑宝忠说。在家里,对着自己的侄子侄女,他和郑万良也总是“高看文燕一眼”,对她比对谁都好。

    而现在,小文燕已经成了他生命里最自豪的一部分。他总爱跟身边的人讲起,文燕聪明,成绩好,期末考试平均90多分,“比我识的字都多”。她还喜欢唱歌,在幼儿园的毕业演出上,她唱了首《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声音特别好听”。

    这个中年男人开始接受生活中越来越细腻的片段,就像他早早发现的那样,“姑娘和小子就是不一样”。郑宝忠从没注重过打扮自己,他常常连续几天穿着同一件灰色的工作服,或者一件军绿色的棉袄。可这并不妨碍他理解文燕,理解自己的这个“女儿”。

    这个小女孩总喜欢用一些鲜亮的颜色装扮自己。她喜欢凉鞋上夹着的桃红色蝴蝶结,也喜欢医院送给她的粉红色书包,甚至从三四岁的时候开始,她就从村里的小卖部买来好多“红红绿绿的指甲油”,涂满自己的指尖。

    在今年7月进行第二次手术之前,因为害怕感染,护士们专门给她卸掉了指甲油。可手术过后没多久,小文燕又迫不及待地涂了上去。

    在两次手术之后,文燕的生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她的嘴唇和牙齿再也看不出原本豁口的痕迹,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再也不用羞涩地躲在家里了。她和伙伴们玩“老鹰捉小鸡”,或者捉迷藏,高兴的时候,哈哈大笑,再也不用伸手捂着嘴。

    八

    8月2日,郑宝忠领着做完手术的小文燕回到了天边村。他们坐了3个小时的汽车,又坐着三轮车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颠了10分钟,才到自家门前。

    推开那扇几十块钱从别人家淘换来的破旧的木门,院落里没有铺水泥,裸露着黄色的泥土,房子没有刷外墙,露出一块一块的灰砖。

    与北京宽敞整洁的病房相比,郑宝忠家里的平房显得有些狭窄,墙面也泛出了斑驳的黄色。在他们住的房间里,铺着被子的土炕旁边,立着两把椅子、一个破旧的柜子、一张几乎看不出颜色的写字台和一台电视机——这几乎就是一家三口全部的家当了。

    “你说,是家里好还是北京好?”郑宝忠问文燕。他觉得有点自卑,自己大概一辈子也没办法给闺女像城里那么漂亮的房子。

    “当然是家里好。”小文燕毫不犹豫地说。

    郑宝忠点点头,安心了。这里至少能盛开燕儿的笑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