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超人到底担忧什么

时间:2013-12-03 10:24:58  来源:腾迅大家  作者:柴子文

 李嘉诚接受南方报业专访,报道“出口转内销”,当天就在香港引起媒体广泛转载和评论。很少接受专访的全球华人首富,为什么选择接受内地媒体而非港媒“畅所欲言”,一边解释他不会从香港“撤资”,一边驳斥“地产霸权”是笑话?

 

 

 

对生意遍布全球的华人首富,他愿意在哪里、跟哪家媒体接受访问,这在以前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也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偏偏是在李嘉诚频频出售旗下香港资产、香港社会对此疑虑重重的时候。撤资的传闻从香港而起,而香港新闻自由、言论多元,他选择不跟本地发言,难免有人猜测他的言外之意。他究竟是不喜欢香港媒体,还是不喜欢香港政府?

香港,有人说早已是“李家城”。在低税率和无反垄断法的情形下,六大地产商控制全城生意,似乎毫无难度,也是必然的结果。

 

 

从七十年代的白手起家,到现在的全球布局,香港几乎是地球上做生意最佳的地方,只要遵守永远的黄金定律“高卖低买”,因此被经济学家称为“自由经济制度的堡垒”。哪怕贫富悬殊到了警戒线的危险局面,仍然觉得“积极不干预”政策是香港的核心价值,贫富悬殊是普世皆然,李嘉诚所言的“世界大趋势”。

 

 

确实,从利润的角度,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从香港撤资。背靠内地大市场和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在全球做“高卖低买”的生意,再没有比香港更合适的地方了。不过,“撤资”的指控带有政治定义的成分,尤其当“爱国爱港”已被明码标签为香港未来特首的条件,情况就绝不止于生意经了。

 

 

现在的香港政府一意要“全面改革”,气魄不可谓不大,尤其是今年推出仿效内地住房限购令的“楼市双辣招”,以及“港人港地”政策:非港人购入工商和住宅物业,需要缴纳15%的额外印花税和双倍印花税;特定区域兴建的住宅首次出售及其后30年的转售对象,都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这确实是香港有史以来最严酷的楼市调控政策。

 

 

但政府民意低迷,做起事情手忙脚乱,也让原来的游戏规则和利益格局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感。

 

 

“长和系永远不会离开香港。不过规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主要看情况而定,我有百分之百的责任保护股东的利益。”显然,股东利益高于一切,就是“高卖低买”的另一种讲法,也是给自己所留出的后路。但在李嘉诚的商业帝国里,这种调整牵动的绝不是股东,也意味着大量基层劳工,牵连着社会的就业情况和经济格局。

 

 

李嘉诚斥责的显然不止是媒体的传闻,他说:“‘撤资’这两个字是用来打击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种说法,不合时宜,对政府和营商者都是不健康的。”矛头所指,显然不是媒体,而是他真正的担心——政府正在积极扭转“积极不干预”的长期既定政策,以“平等”为名挟民意对商界“开刀”。

 

 

没有比这句话讲得更直白的了:“我没有参与政治,但我关心政治,政治跟经济根本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难以处理的。自由开放的市场,重视法治和原则。这些‘社会操作系统’来之不易,需要时间孕育,但如果管治失当,也可以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原来在神圣的“自由竞争”冠冕之下,政府的“手”和商业的“脚”灵活配合,却罔顾了社会的基础福利,导致人人都有机会的橄榄型社会,在三十年间逆转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下流社会”。地产霸权不是一个政治标签,而是生活写实。

 

 

那么,究竟香港社会是否做好了准备,接受“超人”离场,从而相信“大政府”可以更好为“小社会”谋福利?这几乎是另一个痛苦的问题。李嘉诚面临规则洗牌而有所避忌,小民百姓又凭什么相信,新规则有利于他们而非另外一群特权者?超人所担忧的,也是市民也该担忧的吗?

 

 

李嘉诚说,自己最后悔的是没有早一点建立基金会做慈善。他甚至把基金会看成第三个儿子,愿意拿出自己三分之一的资产给它注资,因为觉得做公益,是最能延续自己生命的事业。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反省。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