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媒体札记:白宫信访办

时间:2013-05-09 11:16:48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至少在新浪微博上,“朱令”经历了一个从禁制到脱敏的过程。

应该是在5月3日前后,这个19年前铊中毒的清华女生成为敏感词设定对象,网页记录表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朱令’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和以往历次一样,管制又一次反激了围观者对幕后黑手的推测,人们普遍认定,一定是朱令的大学同学孙维——那位曾被警方调查的嫌疑人——再次动用其高官家庭背景申请到了管制令。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被提升了好奇心的微博用户发明了“令朱”、“朱玲”作为替代的搜索关键词,连同据称是孙维现用名的“孙释颜”,一并顶上此后那几天的搜索排行榜首。

而且,这些微博用户发现,在百度等其它一些搜索渠道中,“朱令”并未成为敏感词,于是,作为运营方的新浪背上了“软弱”、“为虎作伥”的不尽骂名。

前天下午,@凤凰网以通报@微博搜索的方式通告天下,“‘朱令’不再是敏感词,可以任意搜索了。当然,‘令朱’也不再敏感了”。@作业本跟进:“朱 令可以在微博搜索了。小秘书你是不是该向那些因此被你禁言、删帖的人说声对不起?或者作出对下列问题做出解释:是谁操控微博删除有关朱令的所有内容?是谁 命令屏蔽有关朱令所有微博搜索?是谁决定直接对谈论朱令的人进行惩罚禁言?”

小秘书真是一肚子委屈。其实,早在“朱令”尚是敏感词阶段,@新浪安全就曾经展示过自己也被删帖的截图,以示此地虽名为新浪所有,其实最终做主的另 有他人,现在,这个微博账号更是泪流满面:“@微博小秘书@微博客服 @微博搜索,还有哥,都郁闷的想死。背锅都快背成驼背了……”

能够允许代表新浪的官方微博账号如此公开地抱怨“背黑锅”,能够说明管制力量的确已经全面撤退,且无心恋战。@财经网就此感叹:“是谁操控微博删除 有关朱令一案内容与搜索屏蔽?这样做非但无助于对此案的议论与质疑,反使网民与舆论更加怀疑背后必有问题、隐情。早已有无数事实说明,这种蛮霸的捂盖子方 式只能使事情走向反面,为什么有人就对此方式乐此不疲呢?”;@王冉亦有点评:“风向是如何转的,我们无从知道。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屏蔽关于‘朱令’的搜 索触碰到了这个社会良知的底线。希望因为屏蔽和封杀而引火烧身、适得其反的案例越来越多,期待一个国家走向法治的漫漫长路可以从这里陡然提速。”

这个傍晚,新浪微博搜索官方账号也终于可以说一句话了,附上一个抠鼻屎的表情:“看来新华网的呼吁有效”。

被作为证据呈现的,就是被@央视新闻转发的《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源自新华网当天早晨的发布。文章以“舆论认为”的名义,向警方连发 七问,要求澄清回应特别是“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的公众质疑,强调“只有真相还给公众,司法公信才能建立”。

虽然这篇新华网檄文的链接昨起也陆续失效,但至少在前天一整个白天,都被各大门户像尚方宝剑一样供奉在首页,并就此牵连出一大串本已深埋的朱令案回顾。

江苏卫视的孟非做过时事新闻主播,所以更有风向嗅觉,他昨天一早便微博留言:“央视、央广和新华社都对朱令案进行了报道,这或许是一丝希望。更令人 欣慰的是国人对此案的高度关注,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了孟德斯鸠说过的一个真理: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中国梦必须始于公平正义的实 现”。

非诚勿扰。比起央视多年之前的节目资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鲜采访更受瞩目。6日午时,@央广高速广播发出主持人与朱令妈妈对谈的照片,“请您留 下对朱妈妈的祝福,我们将在节目中播读,为朱妈妈加油”;主持人@许川傍晚前更是自述感想:“从计划访问朱令的妈妈朱阿姨,到真正节目呈现,太艰难。感谢 朱妈妈和吴叔叔,是你们给了我前进的勇气;感谢我的领导和团队,是你们帮我实现梦想;感谢关心朱令的人们,是你们让我有不顾一切的动力。请你放下自己的冲 动,我们一起听朱阿姨讲,她怎么想。”

央广的这段全程采访音频获得了一干媒体账号转发,其中,@头条新闻摘录的提要是《朱令妈妈:没人告诉我结案了》:“朱令妈妈朱明新接受中央台记者许 川采访,她表示,在和办案组的接触中,他们始终说在办,但没告诉结案了。2007年曾看到一份公安部门文件说朱令是被投毒的,但因报案时间晚了,证据不 全。”

朱妈妈“没人告诉我结案了” 的表态,更成为昨日多家都市报摘编央广访谈时的重点:“许川:当时您要求公开过吗?朱妈妈:2008年5月12日,朱令的父亲吴承之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 要求公开朱令急性铊中毒案侦破过程和结果的申请,并于当天被受理。十八天过后,市公安局以‘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为由发出‘政府信息 不予公开告知书’。许川:朱阿姨您还会继续申请信息公开吗?朱妈妈:一定会的,我希望得到一个答案。”

其实,朱家父母的这些表态,早在此前的媒体探访中即有表达,那时,因为复旦学生投毒案,朱令的相似遭遇沉疴重起,例如长江日报4月18日即曾刊出记 者前住朱家的探访记录,朱令爸爸吴承之在报道中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相关部门能够把关于朱令中毒案件的调查、会议内容、案情卷宗公开,让朱令事件的真 相能够公之于众。”

不过,经历了一轮禁制之后,人们更加同情朱家、更加渴望真相了。解放日报昨天发表的《朱令,永远的22岁》,以其党报并不多见的温情笔触,被广泛传 阅,触动唏嘘:“如果今天问朱令,你多大了?朱令会眨眨眼睛,把头歪向一边,张大嘴巴发出一串不连贯的气声。等母亲朱明新拿来胶布堵住朱令喉部的气孔,能 听见那一串气声说的是:22岁。今年,朱令就要40岁了。18年前,那名年轻漂亮、才华横溢的清华女生,如今瘫在床上,说着外人听不懂的话,做着别人走不 进的梦。”

“朱令一家,确实给记者以别样感受”——让这家上海市委机关报发出如此感慨的,是朱令父母的一番明确表态:“他们不上网,之前不知道有所谓‘白宫请 愿’一事,如今的态度是既不参加也不支持,包括前段时间有网友发起的‘金融战(做空某公司)’等过激行为,他们都不赞成,他们的生活重心还是在照顾朱令身 上,他们也依然相信正规的途径和渠道,所以也一直在拒绝某些媒体的采访。记者此前采访中,也多次听到好几位帮助他们家的志愿者,均有类似表示。一家已帮助 朱令家近10年的基金会有关人士昨夜则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提供经济援助,而并不以追惩凶手为目的。”

“金融战”应是指一些朱令同情者针对广发基金发起的做空威胁,他们想要通过这个方法惩罚被指为“孙维共犯”的另一位同学王琪,因为对方已被人肉搜索出正在这家基金担任高管。

比“金融战”更易操作,因而也更声势浩大的,终究还是“白宫请愿”。应该是从5月3日开始,白宫网站上出现关于朱令案的请愿,显示居住在迈阿密的发 起者Y.Z.,在陈述请愿理由时写道:“清华大学学生朱令于1995年遭人两次蓄意用致命化学物铊下毒,由此导致其终身瘫痪。有迹象显示其室友孙某有作案 动机,而且有机会获取此致命化学物……也有资料显示孙改了名字并通过婚姻造假进入美国。为保护我们公民的安全,我们吁请政府开展调查,并将孙驱逐出境。”

之所以能够请愿,是因为奥巴马政府于2011年在白宫网站上启动了“我们人民”网上请愿系统,只要通过电子邮件在白宫网站注册,就可在白宫网站上发出请愿要求。根据2013年1月的规定,请愿内容如在30天内达到10万人签名支持,则能得到白宫的答复。

只要注册,就能请愿,就能让美国政府必须回应,就有机会得知被隐瞒的真相、惩罚千夫所指的罪恶嫌疑人,如此低门槛,顿时引发朱令支持者“行胜于言”的冲动。要知道,中国人最不担心的就是签名数量,这场请愿拉票运动瞬间出口转内销,流行于微博论坛。

前天,新华网和人民网均曾以转载环球时报报报道的方式,发布《三万人签名要白宫介入朱令案》,描述这场正在民间舆论场上方兴未艾的公众行动,从而使 此事可被门户首页展示。在如同微博搜索敏感词设置般经历了一轮屏蔽和解禁的反复后,昨天早晨,郑州晚报已经刊出《10万人白宫网站签名,要求驱逐朱令案嫌 疑人》的消息,宣布“至5月6日16时04分,朱令案白宫官网请愿量突破10万人”。

参与请愿的中国网民当然早在达标那一刻,就已经截图为证奔走相告了。虽然朱令父母的说法是“不支持白宫请愿,依然相信正规渠道”,但在那些寻求美国 政府出手的人们看来,白宫才是通往正义的“正规渠道”。6日晚间,@五道口奥萨玛即发布观察总结:“孙维案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人为了国内社会议题加入 American Online Petition。10万人。意味深远”;@宋志标补充,“就是十万张‘白票’吧”。

@李佳佳Audrey早年就曾采访过朱令案,她这天下午义务翻译的外媒报道更为那些请愿者带来了心理激励:“微博上大家对朱令案的巨大关注恰恰是普 通民众权利意识觉醒以及呼唤公正制度的信号。在朱令故事的开头,互联网曾经帮助普通人透过网络获取帮助、解决问题,它救了朱令的命;而现在,又是在互联网 的帮助下,大家才不会忘记朱令。其实互联网行动并非仅仅是‘追求公义’的抽象概念,‘如果我们不为朱令挺身而出’,人们诘问,‘谁又会为我挺身而出?’”

贴出朱令如今的痴呆模样,@袁裕来律师“很诚恳地问一问”:“你为她呼吁过了吗?今天你不为她呼吁,改天谁能为你呼吁?”——确实,正是这种推人及 己的感同身受,使得对朱令的同情穿越了19年,也穿越了一个月来的诸多天灾人祸。再加上管制的反作用力、白宫请愿的形式刺激,舆情在过去两天里逆袭而来。

南方都市报昨晨背靠《新华网七问朱令案:案子卡在哪里?有无权力干涉?》,自刊评论《“朱令案”:北京警方不可继续沉默》:“舆论的发酵以及对朱令 一边倒的支持,使得事件的外延正不断被扩展。起先,无论朱令的支持者们如何描绘事件的重要性,都未能超出一件涉嫌投毒的司法案件本身这一范畴,但随着朱令 案件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不断传播,它点燃了很多人愤怒的因子,案件本身也因为传播带来的影响,呈现出‘世纪之案’的特征……事到如今,‘朱令案’已经不再是 过去遗忘在某个抽屉的简单投毒案,而成为一起全民追问、跨国抗议的世纪大案,它所制造的影响力,已经足以吞噬嫌疑人有序的日常生活,也可以重创伤痕累累的 中国司法形象。更重要的是,不论舆论层面的事件如何升级,司法若不介入,那么案件就无法回归本原,真相和公义就无法被锻造。”

根据这篇文章解析,案件影响范畴的变化主要来自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大量网民的介入导致了支持朱令舆论场的出现,尽管这一舆论场的出现实际上并不 能对获取案件的真相带来任何帮助,但被同情和愤怒裹挟进来的陌生人,却在用‘人肉搜索’的方式来表达对朱令的支持和对嫌疑人孙维的质疑。其次,包括人民日 报、央视网在内的多家中央媒体都对本案表达了关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援引@清华大学清新时报的微博,以表达对真相的追问。再者,抗议行为开始超越地域限 制,呈现出‘跨国抗议’的景观。这一景观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事件的层级,使得受关注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一国。”

所以,南方都市报要跟着新华网一起催促北京警方开口:“尽管究竟是否能重启案件审查,还要依赖是否有新证据的出现,但只要勇敢地打破这种沉默,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将拯救的不只是受害的朱令,也包括嫌疑人孙维以及警方自身的公信力。”

不过,这家此前带头重启朱令案议题的媒体,也专门提及“事情在普遍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事件逻辑的简单化”:“客观地说,原本我们只可以确定朱令是受 害者,其悲惨程度当然令人扼腕,但现在,在司法进程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确定本案的嫌疑人孙维同样成了毋庸置疑的‘受害者’。而从现代司法精神的 角度切入,在正式作出判决之前,我们可以给予朱令无限之同情,但我们也必须保护嫌疑人之基本权利。所以,一个颇为悲观的局面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当我们还 不知道朱令究竟是如何被投毒时,我们却已经确认了嫌疑人的权利是如何被侵犯的。”

环球时报同样宣布“官方该出面回应”。同于昨天发表的社评是《朱令案,舆论需冷静,官方应回应》:“互联网上形成激动情绪,大的原因还是官方公信力 不足,当年的结论不被朱家接受,对如何应对互联网上真真假假但连成串的质疑,官方感到棘手。现在的很多时候,官方沉默往往是对回应能够平息舆论的情绪缺少 信心……我们以为,朱令中毒案到了官方该出面回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满足家属和舆论‘公开信息’要求的时候。尽管这看上去有些被动,但这样的回应多了,就 会逐渐积累出舆论的理解和变化。朱令案的症结还是官方与相关人的沟通不成功,朱令亲属的痛苦可想而知,对这家人的关怀,官方从物质上和信息上都应尽量做 好。”

面对“跨国抗议”,这份人民日报子报更有能力写得比南方都市报更直白一些,即“白宫网站上请愿信的超10万人签名”。在胡锡进团队看来,“这是这个 时期的特殊错乱”:“白宫做不了中国的‘洋信访办’,它会很快被‘压垮’。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尴尬用不着遮掩,我们确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尽最大努力解决它们 就是了。”

确实快被“压垮”了,或者说被“玩残”了。如果说把奥巴马的面孔移植到包青天的头上,或者在他办公室的墙上PS一幅“热情接待,文明信访”的横幅还 算是调侃,那么,“请求美国政府将豆腐脑的官方味道定为咸味,即使用料酒、生抽、木耳、香菇碎、黄花菜和鸡蛋制成的卤汁调味。只有咸味的豆腐脑才是豆腐 脑,此乃国本”,就实在消解了朱令案奠定的庄严意味。

被胡锡进挖苦的美国人不只“白宫信访办主任”。这位环球时报总编辑昨天下午通过微博留言:“李开复先生在今天的环球时报社评里掐头去尾找出一句话, 发在他的微博上,证明一个与环球时报社评无关的意思。他读环球时报社评好认真啊,中英文版都读了,能在那么长的社评里发现那句话,而且还能编出意思延申。 难得他这么认真、忠实的环球时报中英文版读者。谢谢啊。”

作为微博舆论场上呼风唤雨的意见领袖,@李开复显然是没把胡锡进当天在《“大V”对抵制网络谣言负有特殊责任》里的警告怎么放在心上,他昨天一早的 举动是截取谷歌英文搜索页面,以示已有十多家外媒报道朱令事件,标题分别是“中国投毒案:删帖点燃质疑”、“为何中国老案落在白宫门口”、“中国网民为 19年前被毒学生伸冤”、“奥巴马:中国信访办主任?”、“20年前犯罪案在中国社交媒体炸锅”。然后,补充说明——“还有,环球时报英文版的:‘有罪推 定激起更多的问题’……‘孙维家庭背景的硬条件在北京算不上很显赫,她的亲属即使有心阻止在中国顶尖大学里投毒致残案的调查,也绝不会像网上一些人想的那 样容易’……这不是说‘如果背景够硬,就可以阻止调查’吗?真的想对外国人这么说吗?”

这段有关孙维家庭背景的陈述的确摘自环球时报社评,上下文是:“至少从概率上说,一件投毒致残案如果证据明显,并且有家属执着要求声张正义,作案人 能在中国逍遥法外的可能性很小……在当下,如果复查此案很容易,有人顶着强大舆论刻意阻止真相大白,其风险高得惊人。会有怎样的‘关联利益’导致这样的冒 险呢?冷静思考时会很难理解。”

其实,在搜狐昨天组织的微博访谈中,@方舟子已经把话挑得更明,他直言“孙的爷爷只是民主党派,社会地位再高也只是没有实权的花瓶”,相反,“贝志诚是红三代,背景比孙家强大多了,他以前自己在微博上透露过的,其家人能出现在最高领导人身边的哦”。

贝志诚即微博上的@一毛不拔大师。正是他当年跨国咨询专家,方得知朱令所中毒物为铊,也正是他,直接推动了19年后的旧案重热。可是,在方舟子看 来,“此人谎话连篇”:“我没有说贝志诚就是凶手,是有很多人这么怀疑。贝志诚既然声称人们有权指名道姓指控某人是凶手,那自己也应该接受这样的怀疑。假 如贝自己就是凶手,网上神探们也不难找出理由解释他的这些举动。比如,也许他本来并不想毒死朱,只是要演一出英雄救美来获得朱的欢心,没想到被医生耽误演 砸了,所以受到良心谴责为朱奔波。又比如,高智力罪犯往往是不甘寂寞的,他是以这种方式来让人们不要忘了他的杰作。”

@一毛不拔大师倒真是不甘寂寞。他立刻接过招来,高呼对方这是“天才的主意啊”:“@平安北京当初不是回应网友要有新的证据或新嫌疑人才能重启此案吗?我强烈要求赶紧把我扭送北京市公安局。@平安北京这样就可以重新调查所有嫌疑人了吧?”

@方舟子的回击是贴出一张公安部在2007年对朱令案的答复,文中显示“由于直接证据不足,所以不再继续侦查”。于是,这位打假斗士要打一打鼓动跨 国上访者的用心:“不知现在公知们还想要什么答复?没有证据就抓人?朱家也是很有背景的,能够直达中央指示公安部破案,最后也就这个结果”。

当然,对重启案件持有疑义的也并不只是方舟子,在“白宫请愿”俨然变成一场行为艺术之时,对“全民福尔摩斯”的“有罪推定”、“舆论暴力”表示不满的声音也一直没有断绝。继腾讯今日话题以及微博上的@王志安、@刀尔登、@郑褚等出言相劝之后,又一位意见领袖加入。

连岳昨天通过其腾讯大家专栏发表《在不信任中崩溃—— 也说朱令案》,举药家鑫案为前车之鉴,声声叹息:“同样的故事一再上演,在朱令案中,那些不信公安机关结论的、坚信孙维是凶手的人,有没有问过自己:万一 她不是,我该如何面对她的苦难和自己的内疚?这么问的人可能不多,不然,一念之仁,就不至于要求美国政府驱逐孙维。更可怕的念头是,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么做 可能毁掉一个无辜的人,而想法却是:这么做可以迫使中国重新调查朱令案。也就是说,为了还朱令一个‘公道’,冤枉人是值得的。正是这种思维,产生民众痛恨 的冤案:发生了大案,领导要求必破,民众希望消除恐惧,那就用刑讯逼供,弄出一个‘真凶’,从重从快,杀掉了事。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你不想被冤枉,就 别冤枉人,所以你不当法官,也不要搞有罪推定。不然,我们就会在互不信任中崩溃,成为活在简陋世界的简陋生物——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粪坑里的蛆。”

这位信奉自由主义的作家知道,早就有请愿者针对类似批评,强调“不搞有罪推定,是法庭的原则,我作为个人,有权利认定她就是有罪”,所以,他只能付 诸个人操守:“从言论自由的角度来说,是的,你可以搞有罪推定,你可以认定她是罪犯。而我想说的是,这么做很低劣、很猥琐、很冷血、即使我们不是法官,在 私下对待他人时,也有所谓的教养,要遵守公序良俗,法律精神是在这个基础上生长的。”

文中,连岳举出最高法副院长沈德咏的一篇讲话稿为据,引用的共有两段:“应当说,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案件,包括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强奸 案,审判法院在当时是立了功的,至少可以说是功大于过的,否则人头早已落地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压力,法院对这类案件能够坚持做出留有余地的判决, 已属不易”;“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错放一个真正的罪犯,天塌不下来,错判一个无辜的公民,特别是错杀了一个人,天就塌下来了”。

正是这两段语录,经由人民法院报前天刊载,而为门户网站和各地都市报昨日热引,且多有评议。

新京报所刊《如何看待冤假错案中的“功”与“过”》即广获门户推荐,文中,作者王刚桥强调:“该文颇受肯定之处在于,它坦诚了法院的错判在很多时候 乃是由于外部压力所致。如文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冤假错案往往是奉命行事、放弃原则或者是工作马虎失职的结果。’应当说,这道出了一些 冤假错案的根源,也道出了不少基层法官的心声。敢于在舆论上公开与干扰司法的外部压力‘吐槽’,这也不失为一个进步……比如对‘程序公正优先’的强调,明 确应‘充分发挥辩护律师在防范冤假错案上的重要作用’,提出应借用‘科技力量’和争取‘社会监督’等。这些举措虽多为法律常识重述,放在当下的司法生态中 却又很有针对性。”

但也正如新京报这篇评论所说,沈副院长对错判的“功过论”招来不少质疑,并且是“在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中被明显放大了”。搜狐昨日首页所荐自 家评论就是汇聚了这片哗然,编辑贴出那对浙江叔侄的照片,突出展示以下段落:“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冤假错案就会毁掉一个家庭、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是任何赔 偿、补偿都无法弥补的。错放一个真正的罪犯,天塌不下来,错判一个无辜的公民,特别是错杀了一个人,对小家庭来说,天就塌下来了”;“迟来的正义也是正 义,但如若始终姗姗来迟就是非正义,因为生命耗不起,公理等不起,世道人心伤不起。与其等待迟来的正义,不如一开始就别制造不义,换言之,就别炮制冤假错 案”。

再加上今晨中国青年报《“宁可错放,不可错判”是法治理性》、东方早报《用制度构筑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时评家们承认,沈德咏的讲话至少体现了司 法理念的变革,于是,青年时报又将话题拉回了朱令案,并获新浪推荐——“中国的国家形象绝不会因为一起刑事案件而得到颠覆,即使在美国也有像辛普森案这样 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我们期待着朱令案的真相大白!期待着朱令案再一次彰显中国司法的进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