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为什么中国没有制胜的产业

时间:2013-02-14 14:47:38  来源:译言  作者:

英文:“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在组装和测试光纤系统,在中国很多的地方,工业里的人力证取代自动化机器(与日本相比)”

      任何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人在庆祝中国农历蛇年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悖论。中国经济呈现跳跃式发展,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却没能发展一个制胜的产业使中国的GDP持续增长,英国,美国和日本过去也是这样的。

      我相信不是缺乏资源和能力的事,也不是政府政策的盲目性。而是中国体制本性的问题。中国的体制问题使其不能够赶超新科技和全球市场的需求。

 尽管中国在解放后进行了改革,但中国的企业总体上信息滞后,缺乏自由和激励措施去开发新产品,因为他们他们仍然紧密“团结”在中央的计划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里的“公司”。

    在那样的体制框架内,企业开始以资源供应市场,而不是满足需求。而在市场经济里,企业往往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

最为显著的是,中国的企业以政府的主动性开始,通过提供各种激励措施和保障吸引个人投资,来推动一个产业的增长。

这个方法的缺陷却是其成就的两倍。

     首先,潜在的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加强与政府官员的关系,从而获得正当的激励措施和保障,这样就从本质上讲投资的风险转移到了纳税人和银行身上。

      其次,由于潜在的企业家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试图获得政府的激励措施,所以他们就只能花很少的时间研究新产品的市场,而这又是最终决定新产品成败的关键。

       从哪些掌握大量资源并急于尽快发展短期经济的中国计划者来讲,供给型企业很合乎情理。但是从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来讲,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全球经济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中央计划者为中心。  

       政府支持型企业最终只能以产能过剩,比国外产品产品质量低下,对当地消费者而又太贵的结局而告终。

      LED灯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年可能有25%LED公司因产能过剩和价格下降而面临破产。

       公平来讲,并非所有美国的公司都理解并应用了这种心态。许多科技公司如可达公司,思科公司以及惠普公司都从消费者驱动的公司转化为了供给驱动型的公司,将其焦点集中在资源上而非顾客上。

最重要的是:制胜产业的发展以顾客为中心,而非政府官僚。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经济能够释放人的独创性和创造力,以寻找新的能够改变顾客生活的方式。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