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功利的中国体育教育

时间:2012-12-08 10:45:43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

新近有报道称,中国若干大学取消了运动会上的男子5000 米与女子3000米项目,据说怕学生身体承受不了,出现意外。这还不算奇闻,今年北京大学二年级学生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竟然累计看病超过6000 人次。大学生理应是这个国家最有时间和条件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体,现在似乎已经弱不禁风,还曾有官方统计称,有七成中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什么中国人不喜 欢体育运动以强健身体呢?

这个话题很容易归于文化现象。在儒家统治太久的中国,崇奉“天人合一”的思想,士人锻炼身体的对象是“心”,追求“以静修身”,再加上佛教和道家的 影响,使得对身体的修养具有封闭性、内向性,这与西方人通过运动和竞技,由外而内截然相反。由于儒家不鼓励对抗而是和谐,原本尚武的精神也被湮灭,留存的 体育运动大都是表演性质。这意味着运动是个人化的,缺乏竞技性运动对身体的训练要求,以及求胜的意志与荣誉感。总体上,西方的体育运动强调的是以身体为媒 介的竞争和对抗,其价值取向是超越对手、自然以及自我。

由于更重视智慧的获取和品德的修养,中国传统上将体力强壮的劳动者视为尚未开化的一群,尤其代表着绿林强盗以及北方游牧蛮族,而代表文明的书生则是 孱弱的体征,及至今日,女人选择对象时还是重视男人皮肤的白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明了两种群体的社会地位,身体强壮往往被视为“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的粗鄙之人,知识、权力才是力量而非强健的身体。

这种重文轻武的局面直到清末西方入侵才被打破,洋人高大威猛,船坚炮利,而中国人则被称为“东亚病夫”。这个时候国人很容易从身体对比上观察到自身 的弱小,开始强身救国运动。由于同为黄种人的日本人经过习武后战胜了俄国人,因此,清末解除武禁鼓励强身实际上有军事训练的目的,这个时期涌现大量中国武 师与西洋“大力士”比武的故事,显然更是一种民族的自我安慰。

民 国初立,各级学校仿照西方和日本开设体育课,强身健体成为中国追求现代化并融入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诉求,其意义在于告别旧的中国,成为新世界的人,就 像毛泽东所说,“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要从身体与精神上解放中国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体质以及提高竞技能力消除种族自卑,改变“病夫”形象,将体 育与民族主义结合从清末起至今都是如此,这也是中国人热衷于“金牌”的原因。

现代体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但只是贵族的游戏,只有在欧洲进入政治议会化与工业化后,体育才从贵族游戏发展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调 解机制,具有现代性。体育代表着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表达一种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通过竞技活动实现一种新的伦理价值,如竞争、荣誉感、拼搏、公平、 合作等,体现人的独立、自信与意志。而且运动与竞技更重视的是训练中的科学,过程中的规则,同时还有激励观众并提供观赏性。

现代体育也是城市化的产物,是从人从自然到城市的一种机制性适应,体育要有物质基础,它是在中产阶级诞生后,才由贵族的游戏发展为大众化运动。体育 赋予了身体社会属性,并将身体纳入到社会关系当中。在西方,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和比赛,不仅是体质与精神的训练,还是孩子融入社会的一 个重要的途径,他(她)可以在运动中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合作)并获得友情,也培养规则、竞争以及超越自我的精神。

民国初期生活在租界里的中国人或者上流社会,以及西方式的 教育体制,都在模仿和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体育是重要的内容。1949年之后,人人成了革命事业的螺丝钉,身体只是革命的工具并被意识形态化,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也随之政治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仍然不能够独立,功利主义替代了革命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的状态一直是“活着”而没有生活。

这种功利主义让学校教育回归到科举时代,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导致体育的边缘化,体育考核可以弄虚作假。家长将孩子的生活目标社会化,但又把孩子与社 会隔离,而不是像西方孩子通过体育融入社会。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需要从小培养,中国孩子不热爱读书但必须全力以赴,也因此,中国人戴眼镜的比例出奇的高。

如果从小没有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爱好,进入社会后很难有兴趣和意志进行持续的体育锻炼。因为中国人实在太忙,不只是工作的问题,而且工作之外的时间大部分用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应对社会缺乏规范带来的各种麻烦,城市也几乎没有预留公共空间给居民体育训练使用。

在对身体的审美方面,中国年轻人受到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的“花样男子”文化的影响,阴柔而女性化,女人则普遍希望通过减肥达到一种瘦弱白皙的病态 美。而在成人世界,一个男人拥有微隆的“啤酒肚”是种志得意满的成功象征。中国人对身体的审美是一种畸形价值观的结果,多少源自儒家的文化,也是等级社会 的反映。而在好莱坞影视作品当中,到处充满身体健硕的男女,身体已经是好莱坞英雄文化的一种象征。

说 到底,体育在中西方的认知和功能不同,在中国体育只有工具性,是实现健康的一种成本很高的手段,是一种职业(运动员和体育老师),是一种娱乐消费(欣赏比 赛),是激发爱国主义的一种途径。除此之外,它没有西方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和价值、伦理。普通大众进行体育训练,不过是一种个人爱好。即使为实现健康,中国 人也更倾向于通过食补养生这种“抄近路”的方式,只有当人衰老的时候,才因恐惧死亡而重视运动,老人几乎是城市清晨锻炼的唯一群体,已经成为中国的标志, 这是因为运动的工具价值突然被放大。

而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也不太注重个人的拼搏与奋斗,更想依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其他能够“抄近路”的方式。中国也是一个缺乏规则意识的社会, 法律、规则、道德等得不到严格的遵守,甚至遵守规则本身就是吃亏的代名词,所以,对公正与规则的需求较低,而这些恰恰是体育精神的社会价值所在。

中国还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就是赋予竞技比赛道德属性,在比赛中,道德置于规则、竞争和求胜意志之上,所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以德服人,有时候 故意输掉比赛的做法被视为人间楷模。但是,本质上中国人往往更重视结果而非过程,也就不在乎用什么手段,最终道德只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宣传。

体育不兴或许还和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有关,中国的城市化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而现代城市文明程度较低,城市居民仍然处于一种缺乏自我、缺乏自组织的状态,生活始终感觉到不稳定,从而没有足够的闲暇与财富消耗在不带来物质价值的体育运动上。

不过,一些富有的家庭已经开始重视孩子和自身的体育锻炼, 其目的在于社会交际,体现社会地位并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参与的大都是中国社会认为的“贵族运动”。中产阶级家庭也开始重视孩子的体育训练,但体育训练的商 业化色彩太浓(成本很高),而社区体育设施与体育服务较少,想要坚持训练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这些表明,体育在中国逐渐成为象征社会阶层的事物,仍然距离体育精神很远。中国人忽视体育运动应该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也是由收入水平所决定的。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充满功利主义而缺乏游戏规则与信用,体育竞技所体现的精神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体育也就缺乏社会价值。

有关报道称,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是一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政治家,希望他的爱好能够影响和改变中国人不爱运动的文化。他也有责任改善中国城市公共 空间缺乏的问题,改革应试教育而赋予体育运动新的生命力,并致力于创造一个公平、规则和信用的社会。体育竞技本身也会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为一个美好社 会提供价值伦理基础,当然,体育也是一项有巨大潜力的服务产业,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空间。

(注: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