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陈丹青:《四十年的故事》序言

时间:2012-02-03 13:25:51  来源:新浪  作者:

我们三个彼此撞见,时在1971年:旭东十九岁,我十八岁,分别落户赣北赣南农村,每年冬末潜回上海,赖着不走。韩辛适才初中毕业,十六岁。
 

   那时“文革”已经闹了五年。没有画展,没有美术学院,没有艺术杂志,书店没有书。我们的全部本钱就是脚踏车、画夹、素描纸笔、脏兮兮的油画摊子,十来册长借不还的翻译小说,还有,大把时间,认定日子永远会这样子过下去,非常绝望,非常开心。
    旭东家住淮海路西式公寓,独享二楼前厅,整个70年代,那里是我们的学府和美术馆。我与韩辛骑车过去,楼下叫喊,旭东开窗应声,于是锁车上楼。旭东的私藏 是一枚石膏像、一架电唱机、七八张苏联版古典音乐唱片、一架黑白摄影放大机,因“文革”抄家而流散市面的西洋画册是我们的全部眼界。旭东的桌面就着北窗, 窗外梧桐浓荫,窗沿的桌面玻璃下压着法国绘画的翻印照片。我记得那一瞬,下午,很安静,旭东安静地说:这是库尔贝的《石工》。
    少年韩辛的画,猩红恶绿,肆无忌惮,是野兽派那路风景,以至小小年纪就被上海官方列入“黑画展览”,与丰子恺林风眠同座挨斗。日后,韩辛逢人就提这份光荣 履历。他的才华远不止风景画,几年后,他用削尖的铅笔细细描绘大幅人物素描,瞳仁与鼻翼至少画出五十种微妙的层次,而且逆光,我瞧着,心里绝望。斯文的旭 东在一个夜里被画友郭政带来我家,但我不记得怎样初识轻狂的韩辛:记忆中我俩已在大街上朝着旭东家迅猛骑车,忽焉在后,望之在前,浑身是上海的风。那时他 叫我“老丹”,只见他单手扶着车把,转头笑我,说老丹骑车两只脚故意八字朝外,存心学上海的老侠客。
    沪上艺术老侠客的前辈:颜文、刘海粟、张充仁、俞云阶,打倒靠边了,当红的画家,是上海美专毕业的夏葆元、魏景山、陈逸飞、王永强、刘耀真;浙江美院分在 上海的另一群当权画家对他们狠狠嫉妒、百般压制,可是全国革命画家巴望看到上海油雕室的创作,哪怕只是黑白照片。那些年我们占了上海游民的优越,见这几位 英雄,直呼其名,韩辛与之熟腻了,充作下手——“文革”青年画了“文革”创作,并不就算革命家,非得有单位名分这才有资格选送革命画展——日后陈逸飞的 《踱步》,部分是韩辛画的(那件白衬衫,那枚斑驳的座椅);他又和魏景山合作了晚年毛泽东托付华国锋:垂老的毛斜靠沙发,歪着脑袋,画得太过逼真,不消 说,从未入选展出——时时刻刻纵容自己的天分,韩辛仔仔细细描绘领袖的皱纹与老人斑,就像画她妹妹的乌发一样。
    旭东,笔挺地站着,画起画来从容不迫。好像始于1974年,他以库尔贝《奥南葬礼》的图式和规模,画了长征途中刘伯承率红军与彝族举杯结盟的群像,深棕色 调子,笔触纠结而饱满。那块大画布靠在寓所的东墙,至少画了两年,好像准备永远画下去。1976年我在西藏的初作仗着自治区名义被送到全国美展,旭东却从 未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扛出门外,参与评选。他只是画着,计较每一笔的厚度和力度,然后毫不可惜,放弃了,就像没做过这件事。70年代末,夏葆元与他合作黑白 插图,稍后他又独自画了鲁迅与老舍小说改编的连环画,是北京人美社的稿约,出版后,旋即为画圈瞩目。东北少年刘小东入学前临摹过旭东的连环画,80年代中 期,当他得知旭东的宿舍就在他对门,两人结为好友。
    1978年,我考入美院油画系。翌年,韩辛考入美院壁画系。1984年,旭东考入美院版画系。告别淮海西路公寓前厅,当我们先后来到北京,老友星散 了:1981年韩辛娶了美国留学生安雅兰,去俄亥俄州。1981年冬末,我和旭东在夜里的上海街沿默然握别,翌年初去到纽约。在纽约我那么想念他,想念他 寓中那面墙。从曼哈顿买来“文革”时听熟的那几份曲目不同的CD,我只为重温与旭东坐听贝多芬的少年时光。韩辛可以来纽约看我,命令我为他做饭,我俩在大 都会美术馆不断叨念人在北京的旭东。旭东给我写信寄书:我记得是《十九世纪音乐文化史》,还有厚厚的两册周作人集。我俩画了新的画,拍了照给旭东寄去,地 址是通县的广播学院,那是他毕业后谋饭的单位。
    1992年底我回北京,头一件事,就是借了脚踏车从西城区骑到通县找寻旭东。那年京通高速尚未动工,过了国贸桥便是京郊土路和骡马大车。没有事先通知旭 东,我要偿还纽约的念想,突然出现在他跟前。沿着校园楼道辗转探问,我寻到旭东的宿舍:他开门了,略一怔,我试着拥抱他,他已施然回身,给我倒水,说起哪 件事、哪本书,如过去那样发出痉挛的憨笑,好似从未与我分别十一年。此后旭东时时刻刻陪着我,1995年我再回国,住他宿舍,吃他做的鱼,一起去山西玩, 夜里缩在大同与平遥的肮脏客栈。
    韩辛总乐意作弟弟,并非他年龄最小,而是两头可以撒娇。我们的三角关系是这样的:当韩辛和我一起,话题总是旭东,旭东和我一起,则反复核对韩辛早年与新近 的笑料,笑得抽筋——多年来我们像韩辛的母亲那样,称他“辛儿”——80年代初,旭东宁静送走两位老友远去美国,2000年我回国定居,辛儿却难以忍受我 和旭东同在北京,未久,他迁回中国。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总算明白自己不再是70年代的小弟。有一次陈逸飞和他斗嘴之际如以往那样顺手拧他脸皮,韩辛正 色叫道:“逸飞!我也是快五十的人啦!”就在他五十岁那年,春天,逸飞死了。过于惊愕兴奋,韩辛纠集葆元、景山等几位师友在上海同室写生,疯狂叫嚣,说是 要“像以前那样画画。”旭东与我飞去上海,大家一起画了七八天,那时,旭东已经停笔十年了。
    我与韩辛在纽约剧烈回想旭东,常是在美术馆;旭东念及我俩,人在北京。他明白要想进步得看原作,但他从未试图出国,却转向电影:他说,电影都是原作。如我 料不到中年后沉溺书写,旭东在80年代大量观看世界电影与电影史著作,日后成了电影圈新秀私相请教的人:自张元到贾樟柯,背后的军师、顾问、甚至剪辑,常 是旭东。国中纪录片同行都知道,旭东参与策划了北京90年代末两次世界纪录片座谈,各国大师来到中国。日后在法国获奖的大型纪录片《铁西区》是旭东全程剪 辑的结果,而早期电视系列《讲述百姓的故事》,即旭东接受中央台陈氓委托,亲与其事。就像他早岁无意参选任何美展,他做影视业十余年,成功而自然地使自己 保持介入,保持无名。2002年,旭东为影展事务首度去到欧洲,走进美术馆。有一次瞧着毕沙罗的画,他对自己说:我想回去画画了。
    2009年底,旭东、韩辛,我,再度一起写生,地点换在我的画室。韩辛高兴得语无伦次,几天后终于憋不住宣布了他的阴谋:“不行!到2011年,我们认识 四十年了,三个人一定要办个展览!”我瞧着韩辛,然后看向旭东——除了80年代出版过几份连环画,除了前几年出于礼貌参与上海师友的群展,整整四十年,旭 东从未起意展示自己的作品——难怪近时辛儿口口声声叫我“阿哥”,其心昭然,是要拉我诱劝旭东。我以为不必:为迁就淮海西路的记忆,我知道,旭东愿意破 例。此刻提前请诸位留心,在展览上,辛儿必定从头到尾合不拢嘴地欢笑。
    我怎会有这两位活宝做朋友呢:辛儿自小躁动,老来尤嫌絮叨;旭东,永远独自沉静,听乐、看书、画画。在他的寓所,我们开始想象欧洲。他是我们的长兄与重 量,从那时直到今天,我和韩辛但凡画了什么,惟愿听旭东说几句话,可是旭东看画,沉默寡言。我的来路固然牵连上海残余的那点西化渊源,但真真确确具体而微 的影响,来自同学少年:近时翻检彼此的旧作,我好生惊讶,在一个以三手苏联套路覆盖本土油画的年代,旭东与韩辛的直觉,竟使极度匮乏的自学生涯挣脱单一影 响,触探当年所能企及的资源,并尽可能画品端正——这次展览中的初期作品将会凸显三人之间的彼此影响,我的幸运是有后来的西藏素材作中介,浪得虚名,其实 早在70年代,我们就靠分享那点可怜的欧洲意识,各自摸索。倘若诸位熟悉“文革”期间的油画套路,便可证见旭东与韩辛少年作品的西洋气。迄今我仍然羡慕韩 辛猖狂,他的画反衬我的因循而拘谨,我爱旭东淳厚,他的画提醒我的轻浅与巧熟。眼下这些旧作虽是三种性格、三副面孔,然而同辈腻友好比镜面,多年来,我们 真的是彼此的老师。
    从“文革”到今天,画圈内外种种政治正确与吓人的潮流,一拨撵一拨,奇怪,我们和年轻时一样散漫而骄傲,总归懒洋洋地,远远看看,有好恶,没意见。韩辛时 或探头张望新的成功者,旋即折回旭东和我身边,意气难平,转而喜笑颜开;旭东可不会对任何势力发生惊动,我从未见过他片刻不安。他戴着眼镜,终年埋藏在寓 所四壁的书与碟片中——我真喜欢他中年后胖胖的体格——博识,坦然,宽宏大量。国中阶段性稍可一顾的作品和人物总是由他转告我,在我识赏刘小东之前,他早 已看出这位金城小子的才份;在电影圈,许多初生牛犊得到旭东的竭力辅助,总之,对所有正在发生的文艺,旭东毫无偏见,同时,毫无意图。2005年,我的辞 职被舆论过度报道,旭东则于2004年宁静辞退工作,几年后我才知道,他甚至没想到告诉我。
    韩辛随时通报他的行径,当下等着,期待夸奖:旭东与我乐意赞美他,比起我俩,他更是一位纯粹的画家。在从未见过半幅西洋原作的时代,他画他妹妹的临窗肖像 足可混迹巴黎画派小品;我不记得哪位同代画家画起风景,手到擒来:他在莫奈花园的大批写生,似乎替莫奈灌注了色彩的醉意;他的作案窝点是俄亥俄州,可是以 猛烈的直觉描绘纽约帝国时代地铁车站,那是我出入十八年的钢铁隧道,韩辛画过了,我岂敢再画——其实是自知没有那份能量——他早年的毛泽东肖像与1997 年为香港回归随手涂抹的水粉画系列,远比国内政治波普的实践更早,更个人,因而更自由,更好玩,如在杜米埃的辛辣之外平添一个上海男孩的顽皮相。韩辛从来 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的才能,他扑向各种素材,完全不在乎清晰固定的主题,只要给他颜料,韩辛愿意,并能够描绘任何景象——我试图劝他放弃紫红和大绿,可他不 听:他根本不用调色板,直接把刷子戳进一桶桶颜料罐挖取原色——他的最近一次发作是七八幅超大尺寸的主题画,以晚年戈雅和早岁达利的肆意想象,将旭东、 我,还有他自己,置于狂涛或山巅,像是三个发疯的人。天晓得他怎会梦见这等场面:是歌颂友谊还是不甘老去?我知道他被虚荣折磨,这份折磨的理由和强度,其 实来自绘画。在韩辛的胡言乱语中,他常被思路的空白忽然阻断,这时他会跟谁赌气似地嘟囔:“要画!要多画!”
    上个月,三位老友相偕回到淮海西路的旭东旧寓:那是我们的集体故居。梧桐树全被砍光了,寓中陈设一如从前,那枚石膏像还在老位置,东墙、南墙,分别挂着旭 东早年的临摹:库尔贝的《石工》,委拉斯开兹的《酒神》。我们快要六十岁了。韩辛说是非要一起再画四十年。他妄想活到一百岁吗?我的想象总是朝向过去:在 西墙墙面,我分明看见十九岁的旭东临摹鲁本斯,我离他几步,对着他家那枚圆形的镜子,画自画像——傍午时分站在窗沿说话,我忽然发现三个老家伙还像刚刚认 识时那样:没有单位,没有名分,四十年过去,还没学会听命于人。
    临了,我要代韩辛感谢中国油画院慷慨给予展厅!我与旭东乐意做一回陪客,并在画册和展厅里,给韩辛最多的页码、最多的墙面。他是我们中画作最多,最该展示,当然,也是顶顶渴望展示的画家。

2011年10月20日写在纽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