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汪海波:何必讳言“国进民退”?

时间:2011-01-24 12:38:40  来源:财新网  作者:

“国进民退”已是事实,毋庸置疑。今后应把国有经济比重降至20%左右

  【背景】近年来,围绕中国是否发生了“国进民退”,官方机构和学术界,甚至在学术界内部,都有两种尖锐的对立意见。有的学者说,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并不存在;国家统计局高级官员也曾公开指出,从统计数字上看,并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说法。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是,有的经济学家并不同意此种看法。他们认为,要搞清楚上述问题,首先要看近年来国有经济是否真的因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而岌岌可危。

  之所以争论激烈,是因为“国有经济岌岌可危”的说法,意味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经“走过头了”。但是,国有经济究竟是调整得还不够,还是已经“走过头了”,对此,必须要有科学、严肃的讨论,不能情绪化。

  近日,2011年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国进民退”再次引发讨论。此次论坛主题为“2011年世界和中国经济展望”,该论坛由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北京开达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共同主办。

  那么,中国到底是否存在“国进民退”?未来五到十年,国有经济应该如何调整?调整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

  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海波认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计算,近两三年来,中国确实发生了“国进民退”,这一判断毋庸置疑。而从历史经验看,目前,国有经济的比重依然偏高,今后应把国有经济的比重降至20%左右。

  近两三年来,中国确实发生了“国进民退”。王海波举例指出,2008年,国有经济的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如计为1,那么民营经济只有0.94。到了2009年,该比例变成了1:0.92。也就是说,民营经济在全国城镇投资中的比重连年下降。

  汪海波指出:“衡量是否存在国进民退,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我的这个结果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计算出来的。由此可见,那些认为不存在‘国进民退’、认为‘统计数字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在他看来,这个“国进民退”不发生才奇怪,发生了却一点不奇怪。近几年来,中国实施了以4万亿元投资和振兴十大产业计划为核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国进民退”一点都不奇怪。

  他认为,要衡量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是否已经“走过头”,有三大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衡量是否“走过头”的标准是什么?在他看来,惟一的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总体上看,目前国有经济的效益仍然基于民营经济;而且21世纪头十年,中国经济增量的90%以上都是靠民营经济。这说明,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提高民营经济的比重。

  其次,国有经济究竟占多大比重合适?汪海波认为,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大概20%左右比较合理。

  汪海波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当时,国有经济占多少,民营经济占多少,并没有明确的数字,但据他推算,国有经济大体上占20%。

  第二个阶段,1953年到1978年。这个阶段中国经济的变化很大,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幅提高,比重大概在60%-80%之间波动。但是,汪海波指出,这25年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最糟糕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则是从1979年到2010年。这31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目前,中国经济总规模中,国有经济比重到底多少?还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但根据有的学者估算,大概占三分之一左右。

  汪海波指出,从上述历史经验看,可以做出这么一个判断,中国的国有经济比重占20%左右就可以了。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今后中国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提高民营经济的比重,还有很大的空间,根本谈不上“国有经济岌岌可危”。

  他指出,当前国有经济确实面临严重挑战。但是,这个挑战并非来自民营经济比重上升,也不是由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而是来自部分国营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高层日趋严重的腐败,来自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财新记者 常红晓 采写)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