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五十载“集”一“韵” 九十岁再登攀

时间:2015-09-28 11:54:10  来源:  作者:

 2009年底,媒体曝光了一个学界美谈:63岁的北师大博导周流溪教授拜师川大,成为“川大最牛博士”。而他所选择的导师,就是川大著名语言学家赵振铎先生。

 

见到赵振铎先生是在他位于川大农林村的家中。并不宽敞的客厅里,齐屋高的书柜占据了两面墙,装满了语言文字类的书籍。85岁的赵老来开门,衣着很朴素,曾经的排球队员身材虽有些“缩水”,但身板硬朗,声音洪亮。他引着记者进屋,转身泡上两杯绿茶,行动便捷。电视墙那面书柜边的矮桌上,堆放着一套近20公分厚的书籍,凑近一看——《<集韵>校本》。这是他两年前完成的三百多万字的语言文字著作。

 

今年3月,《<集韵>校本》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0月获中国语言学的最高奖项——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这个两年一次的全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因其宁缺毋滥的高门槛,一等奖已空缺了9届;而在川大历史上,也仅有向熹教授的《诗经词典》获得过三等奖。

 

赵老说,他研究《集韵》已50多年,退休后潜心著述,并未想过得奖(王力语言学奖是由评委推荐而非个人申报),只希望研究成果能够留存下来,给后人以帮助。

 

 

 

五十余载 痴心不改终成一韵

 

 

1956年,全国高校“响应党的号召,向科学进军”,要求在校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当时,年仅28岁的赵振铎刚返回川大任教,之前他在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进修完毕——在那里他曾聆听王力先生授课。赵振铎结合自身所长,萌生了“搞一搞《集韵》研究”的想法。

 

哪知,想法刚萌生,便被祖父狠狠泼了一盆冷水。赵振铎的祖父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川大教授赵少咸,也是《广韵疏证》的作者。《集韵》和《广韵》同为宋代官修韵书,但《集韵》的部头比《广韵》更为庞大。

 

赵少咸批评他说“你才读了几本书?”

 

祖父的批评点醒了赵振铎,他开始认真阅读大量书籍。“虽然行动上暂停下来了,但我并没有放弃这一想法”,以后的日子里,赵振铎一边教书,一边治学读书,在看书的过程中,但凡遇到与《集韵》相关资料,他都会抄写到特定的本子上。

 

上世纪70年代末,赵振铎被任命为《汉语大字典》的副主编,这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大型汉语字典,被誉为“共和国的《康熙字典》”。1990年,大字典编撰出版完成,年逾花甲的赵老终于觉得自己“读了几本书了”,于是开始有意识地为研究《集韵》搜集资料。

 

2000年,赵振铎办好了退休手续,终于有时间全力投入研究《集韵》了。

 

经过长期积累,赵振铎已经搜到非常多的关于集韵的资料。他用传统清代学者的研究方法,先写长编,然后装上各类材料,撰写书籍时,便可以直接抽取其中相关部分使用。这样的材料,赵振铎整整写了40多本底稿。

 

“有时间我就在搞《集韵》研究,我怕有生之年搞不出来。”赵老说。

 

从最初萌发念头到退休后的十年专注,半个多世纪,赵振铎就这样伴随着《集韵》一路走来。

家学渊源 时代不同结局各异

 

 

研究语言文字,可谓是赵老的家学传统。

赵振铎的祖父赵少咸先生平生致力于汉语语音字义之学,师承戴震、段玉裁、王氏父子。父亲赵幼文解放前也曾在川大中文系任教。赵振铎受祖父影响很大,从小被要求读很多书,而且是“只读不讲”。在祖父的培养下,他读了大量古籍,对中国语言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考入川大后更在祖父的指导下专治声韵训诂之学。他最初萌生研究《集韵》的想法也是因祖父而起。

赵振铎说:“当时我就想,我爷爷做了《广韵》的研究,我就来做一做《集韵》的研究”。但时代决定命运,祖孙二人所在的不同时代给《广韵》研究和《集韵》研究以及他们的研究者们带去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赵少咸一生都在研究《广韵》,代表作是学术巨著《广韵疏证》,它写成于50年代末,全书共280余万字;校正《广韵》的讹误近4000条,分装成28巨册。但是赵少咸并未看到这部书的出版。

 

上世纪20年代,《<广韵>校本》写成后寄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哪知遇到“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被炸,书稿没了下落。1957年,赵少咸又完成了《<广韵>疏证》。正当中华书局准备出版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广韵>疏证》全部手稿被抄家抄了去。之后不到半年,卧病在床的赵少咸便含恨去世。

“时间是1966年的前一天。”赵振铎说到这里,抬起头,看着对面书柜上方摆放的《广韵疏证》,一阵沉默。

直到前年,赵少咸的几位学生经过多方搜集、恢复整理,才重新出版了《广韵疏证》。

“这次获奖,我很感谢我所在的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时代,我想我的研究成果也出不来。”赵振铎回忆起祖父的遭遇,十分感慨。

夫妻同心 收集资料走遍全国

 

 

赵振铎研究《集韵》有一个得力的助手,那就是他的夫人鄢先觉。

“我的夫人也是搞语言文字研究的,”赵老说,“她也是《汉语大字典》的编委之一。”

1990年,趁着《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工作告一段落,赵振铎立刻投身他多年惦念着的《集韵》研究当中。为搜集到充足的资料,他拉着老伴儿到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他们去了上海、北京、南京、宁波和杭州,在当地的各大图书馆跑了一圈儿,凡是能找到的关于《集韵》的书籍,特别是善本的《集韵》,他们都翻了个遍。

说起这段经历,赵老言语中充满了感激:“我很感谢我的妻子,还有当时的朋友们。因为当时如果没有熟人,很多书也看不到,多亏了他们帮忙。”

夫妻二人同心协力,一边相互照顾,一边忙碌治学。那一年,赵老夫妇在外地总共呆了接近5个月。

妻子,是赵振铎在完成《<集韵>校本》这部著作时唯一的助手。在《<集韵>校本》的序言中,赵老专门对她表达了谢意。

再肩重任 两大巨制行将问世

 

 

2000年,72岁的赵振铎终于退休,有机会过上清闲的退休生活。但是他没有选择休息,而是集中精力、起早贪黑,撰写三百多万字的《<集韵>校本》。他说,“没有事情做,反而觉得很不习惯。”

现在,已经85岁的赵老不仅没有一点儿歇下来的意思,一直在指导研究生的他还再一次身负重任。

去年12月,《汉语大词典》开始修订,这是与《汉语大字典》并称的另一项国家级语言文字工程,编委会特邀赵老担任修订版的副主编(同时受聘的还有项楚、张永言、向熹)。赵老欣然应允,从策划到编辑,忙得不亦乐乎。大词典的工作量大、问题琐细。今年上半年,他平均每月都要出一次远差,到了上海、贵阳、武汉、北京、烟台等地开《汉语大词典》修订工作的讨论会。

身兼《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两项国家工程的副总编,全国除了赵振铎恐怕找不出第二人了。

同时,他对《集韵》的研究也还在继续着。赵老透露,他计划90岁的时候完成《集韵》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出版《<集韵>疏证》,在字音与字义上对《集韵》做一次全面的阐释。目前该书的初稿已经完成,共计六百余万字,正在陆续进行出版的前期工作。

 

谈及如此两大语言文字工程,赵老的表情是恬淡的,似乎那不过是他应该做的琐事而已。他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如今治“小学”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其价值却不会随岁月而消逝,因此他更要尽力多做一些工作。

采访结束时,赵老请记者一起来到阳台上。望江楼外,锦江河畔,阳台上的视野很好,举目远眺,可以看到这座喧闹的城市另外的一番风景。那一刻,仿佛一切都是静止的,就好像赵老的学术生命,静止在时间的长度里,最后成为永恒。 (曹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