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杨早:一百年后的文学史大人物郭敬明

时间:2015-07-14 09:27:56  来源:腾迅大家  作者:杨早

 面前是一张2015年7月8日的《新京报•文娱副刊》,发表了两个半版的郭敬明专访,读着读着,我脑海里出现了黑洞——你知道我喜欢将新闻“历史化”,进而爱上了穿越,这一次是向后穿……

咻……

面前是一张2015年7月8日的《新京报•文娱副刊》,发表了两个半版的郭敬明专访。当然,这张100年前的报纸,只是悬浮在我面前的全息图像,不过是带触感的,用手摸上去,还能感受到这最后的纸质媒体粗糙的质感。

我正在准备我的博士论文,关于21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史研究,这一章的题目是《21世纪初期的文化市场与资本力量》,郭敬明的小说与电影是其中的论述重心。这张报纸,是我网搜的媒体材料之一,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专访的通栏标题是《郭敬明 我要用行动给质疑声啪啪打脸》。那是郭敬明电影的起步阶段,他才刚刚拍出了四部《小时代》,还在反复宣扬“专业导演论”:

“有些人质疑我是一个玩票的导演,那我就一部一部拍,总不能我都拍十部了你还说我玩票吧?如果十年之后我还在拍,那和专业的导演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段话我在《郭敬明大传》里读到过。然而原始资料的好处,就是包含了更现场的细节。采访记者安莹把这段话摘成了全文的导读,并自带星星眼地在后面补了一句:“那一刻,我想称他一声——‘郭敬明导演’。”

这算是正式的加冕吗?我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果然不愧是纸媒最后的重要阵地啊,感觉如此灵敏!郭敬明的电影不仅拍了十部,也不仅拍了十年,事实上,他一度将“中国电影”和“郭敬明”两个词变成了同义词。

我看到过一条材料。在此前数年,郭敬明的一位前辈导演朱延平,在某次台湾金马奖上担任颁奖嘉宾,颁奖搭档调侃他说,朱导演,你怎么从未提名金马奖呢?朱延平告诉他:十年前,台湾每年生产电影500部,我每年拍5部,今年,台湾每年生产电影50部,我还是每年拍5部,再过十年,我还是每年拍5部……场下一片笑声掌声。

朱延平导演未曾实现的愿景,郭敬明导演后来实现了。21世纪30年代某几年,你走进任何一家电影院,只能看到郭敬明导演或郭敬明编剧或郭敬明投资的电影,他将“粉丝电影”发挥到了极致,影迷即四粉,郭敬明即中国电影,敌对势力被统统赶到了境外小众网站里,想公开骂句郭导还得翻墻,媒体成了他不折不扣的后宫,记者都是读他的小说,看他的电影长大的,每个人都像安莹一样星星眼向他鞠躬,叫他“导演”或“老板”。

 2015年的郭敬明,姿态还是比较谦虚的,不过言辞已经相当狞厉,他将外界的批评称为“没有意义的事情”,他说“很多时候言语的力量是很弱的”,因此他更愿意“用作品说话”。

对这样一篇100年前的专访进行close reading(文本细读)是饶有意味的做法。据我所知,21世纪初围绕郭敬明有着诸多争议,一是他的作品长久被指含有大量抄袭成分,二是他由王蒙等人介绍被吸收入中国作协是否恰当,三是他的作品体现的价值观。而这些争议,在官方传记《郭敬明大传》和《我是你的小呀小苹果:郭敬明先生回忆录》里都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传记里强调的是郭敬明如何努力,如何一专多能,如何从默默无闻的小镇青年一步步成长了霸气侧露的媒体大亨。

某种意义上这篇专访就是这些传记的滥觞,在两个半版的访谈中,郭敬明愉快地与记者谈到了他的理想、努力与下一部新作。对于争议,只是挑出了一条“看《小时代》,女生的三观就是为了名牌包包该被老男人包养”进行批驳:“电影里面没有一个女生为了名牌包包去做老男人的小三,我确实没有宣扬这种东西”,然后郭导演说:“良药苦口,但是莫名其妙丢个毒药给我,我有权利不吃。”

郭敬明挑出来的这一条批评,源自一位影评人周黎明对《小时代》的批评,就我搜索到的材料,周黎明的原话是批评“它(《小时代》)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在遭到广大四粉围攻之后,周黎明回击:“无数郭敬明粉丝来围攻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老了,跟不上这个小时代了’。但你知道吗?多数郭粉想要买得起影片中那些东西,过上影片里那种生活,就得乖乖去找‘老东西’当小三小四小五,才有可能。这,就是该片隐含的价值观。”

坦白说,我认为周黎明先生的回应逻辑上不够严谨——虽然我注意到他限定了“多数郭粉”,这样一个限定词在郭敬明的转述中却成了全称判断。即使如此,在那个时代,要过上《小时代》里的生活,买得起那些东西,并不只有“当小三小四小五”这一种可能,官二代富二代,或嫁给官二代富二代,或当官二代富二代的小三小四小五,都可以呀不是吗?郭导演那么强调颜值,那么喜欢撕X,他肯定不会安排“老男人”来破坏他电影海报画面的和谐,还有电影的MV感的。事实上,《小时代4:灵魂尽头》被定义为90后、00后的“悲剧”,幼齿粉丝们唏里哗啦哭成狗,那个世界里怎么会有老男人乱入呢?你以为是十三燕无处不在的《道士下山》吗?

虽然引述批评少且不够准确,但郭敬明坚定的信仰“面对质疑,写给你看”感动了大多数当年的中国媒体,他们甚至给了类似报道“郭敬明霸气回应抄袭门”的标题。在郭导与那些媒体的四手联弹中,“隐含的价值观”是非常明晰的:英雄不问出处,贼娃子用偷来的第一桶金发了财,只要他还在继续发财,他就可以霸气回应所有质疑,“写给你看”的意思就是“老子不鸟你们,你咬我啊”,难怪会说“言语的力量是很弱的”。

 考察一百多年的文化史,可以发现,郭敬明应对质疑,致胜法宝是“市场在手,江山我有”,因为他获得了粉丝与市场,就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媒体的邀宠,体制的认证,还有许多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慢慢语带含糊,这确实给了年轻的郭敬明巨大的信心,不仅是获得财富与地位的信心,还有进入历史的信心。

 早在2008年,郭敬明就放出豪言,说中国文学史避不开郭敬明三个字:

 “当我们50年后,100年后,再来写中国文学史的时候,你在这10年里面创造的任何一项业绩是没有人可以毁灭的。只要有人写中国文学史,绝对避不开郭敬明三个字,你的位置就是这样,整整七年里面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你一样,只要出书就是当年的冠军,这样的作家都不能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我不知道什么作家可以。”(《怀尧访谈录》,《长江商报》2008年12月2日,转引自《中国文学史避不开我:郭敬明访谈录》,XX文学出版社2024年初版。)

 百余年过去,郭敬明的预言早已实现。我挥了挥手,面前顿然出现了一排排的全息图像书,如《骇客帝国》里的武器库,全是近50年的中国文学史。无一例外,郭敬明的名字都在上面,有些还为他开了专章,待遇相当于李白或鲁迅。考虑到其中有不少是由郭敬明文学基金会赞助研究、出版,有两本还获得过“崇光文学奖”,我觉得参考意义不太大,最后还是选中了一本海外汉学家写的《康桥21世纪中国文学史》。

“郭敬明(1983-?),21世纪‘80后’代表作家之一,也与饶雪漫、周小平并称为‘自贡三杰’。著有小说250种,电影211部,其作品读者、观众以低幼人群为主,但市场份额占据了21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三分之二。郭敬明是少有的获得市场、体制双重认可的作家,而比他年长或同龄的知识界人士中,至少有一半对其持批评态度。21世纪20年代之后,在粉丝与体制的共同发力下,郭敬明的声誉越来越高,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偶像。研究界普遍认为,郭敬明是21世纪中国文学‘二锅头时代’的符号性代表人物。”

这已经是我能找到的最中立的文学史评价了。想了解郭敬明同时代人对他的不同评价并不容易,资料库里充斥着他赞助出版的文学史,或类似《新京报》那样的报道。我曾在一些图书馆的存目里看到过某些文章题目如《我为什么要做〈小时代〉的一生黑》、《郭敬明,一个大写的不要脸》,但文章内容均无法浏览。连周黎明那条微博,如果不是收入《中国文学史避不开我:郭敬明访谈录》的初版附录,我也无从知晓(第7次印刷已删)。

我检索了2015年前后的所有库存材料,终于在一册2016年自费印刷的纪念集中找到了一条相关资料,如获至宝:

“郭氏敬明,自贡人氏,少时就读于富顺县第二中学。乡人陈三,亦该校校友,长郭廿余岁,治饪于京师,创懒人业余餐厅,新店方张,发微博曰:有持学弟所导之《小时代》票根来店者,免费易馔一盂。诸食客立斥之曰:抄袭之徒,岂足与盐帮佳肴并举!人方避之恐不及,君独抓屎糊面乎?陈三悟,顿足曰:恁娃原来不靠谱,几误!旋删微博。一时京师之自贡客,多避谈其故里。”

好是好,孤证不立。我苦笑一声,挥去眼前的资料,继续我博士论文的西西弗之旅。下一节,该讨论“IP的兴衰与变异”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