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社運──香港電影茄哩啡 - 陳嘉銘

时间:2014-09-09 09:32:30  来源:  作者:

 群眾清唱《海闊天空》、《年少無知》與《雞蛋與羔羊》,都曾教我在社運現場忍淚,因為我為本地流行曲裝載政治願景與情緒,深覺動容。


本土社運挪用流行歌,已屢見不鮮;我倒疑惑為何香港電影,同屬重要流行文化,卻似不曾存在於社運的想像裏?


究其原因,是談及本地社運的電影寥寥可數──出現社運場面的倒也不少,但都其實與社運無關,比如張婉婷的《玻璃之城》(1998),就有黎明飾演大學生上街,也有趙良駿的《金雞2》(2003)裏有七一遊行,可是前者的七十年代學生社運熱情,就及不上追求戲中舒淇的動情,而後者的港人政治失落,更僅餘主角阿金不着(政治)邊際的樂觀。


這是香港電影的先天缺失,娛樂至上,淡化政治。進一步原因,是主流電影需要戲劇性,而一次社運的醞釀與進程,根本難容個多小時劇情片承載,至令電影所拍社運,就會如電視新聞的捕風捉影,僅拍衝突場面,告訴觀眾那是「激烈鬥爭」。於電影語言而論,「鬥爭」就是視覺上的衝撞,而不是參與者的靜態安排與內心矛盾;最後電影所見就是追趕推碰,配以搖晃鏡頭與急速剪接,社運就此如同茄哩啡。


吳宇森的《喋血街頭》(1990)會是一例,說香港六七暴動,如何見梁朝偉、張學友與李子雄所飾的新生代,分別異變出港人未肯忘記、被動失憶與唯命拜金的不同面貌。而戲中香港與越南社運場面,卻被吳導風格的槍林彈雨所蓋過。


比較圓滿例子,是許鞍華的《千言萬語》(1999),由社運真人莫昭如,穿插戲說已故社運中堅吳仲賢;主線是黃秋生飾演甘浩望神父,為艇戶爭取上樓,以及謝君豪所飾社運份子,慢慢成了變質區議員的故事。


《千言萬語》較像現實社運,因為它告訴觀眾,社運不單是絕食與集會,而更有過程的參與性,是故戲中社運人士,都見負責不同工序與崗位。而社運常談的公民對強權,就是後者乃單一的控制者姿態,相對前者為平等參與的群體角色,以突顯獨裁權力的荒謬。


然而劇情片總有缺陷,就是需要主角,只見黃秋生與謝君豪走在前頭,如同精神領袖;可是理想社運,平等參與和決策尤其重要,以彰顯暴政收歸權力的不合理性。電影主角,就如同社運常被評的明星化現象,令運動僅像個人表演,而非多元群策!最後電影所見,社運就如個人崇拜與弄權,恰恰是權力遊戲翻版。


所以若罷課與佔中過後,有人說要為此開拍劇情片,觀眾都可心裏有數,知道這部片必定扼殺原有社運事跡──除非現實的罷課與佔中,都搞戲劇性語言,甚或明星化崇拜!若然如此,我就更不再寄望電影拍攝社運,寧願僅為流行歌而動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