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趣谈康德:现代德意志的头号天才

时间:2014-07-22 11:02:15  来源:  作者:

 

首先要说的是,康德心胸狭窄。不是因为气量小,而是因为心胸。他成名后自述:“

 

我胸腔狭窄,心肺活动空间均不够,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幼时甚至十分厌世。”

  

康德厌世,理由充分。他虽金发碧眼,面色红润,但身高仅得1.57米,双肩高低不一 ,精神脆弱,十分敏感,连刚印好的报纸也能让他狂打喷嚏。除了身材不好,他还高度近视;脑袋虽不大,却与瘦小身材不成比例。

  

但是康德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伊曼努埃·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西斯堡(现变成 俄罗斯领土,改名加里宁格勒),16岁入柯尼西斯堡大学念书,然后历任家教、讲师、教授、系主任、校长,直至73岁退休,在柯大搭建出了世界上最象牙的塔。

  

康德出生这年,巴黎股票交易所开张,资本怪物异形诞生;在东方,雍正皇帝颁旨禁止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称“雍正禁教”, 闭关锁国第一道铁幕轰然落下。

 

西方向右,东方向左。

    

康德的皮匠父亲与尼采的父亲一样都是新教徒,而且是“新教中的新教”——虔信派,康德从小浸淫自控、勤奋和高尚道德之家教。他在11个兄弟姊妹(最终只五个成人)中排行老四,全家都是工匠,只有康德在母亲坚持下入柯城最好的弗里德里希书院读书。康妈妈跟尼采妈妈一样希望儿子修习神学,毕业做个光宗耀祖的神甫。

 

书院纪律严明,上下课均须祈祷,放假从不超过七天。晚年康德说:“我一想起幼时那种奴隶待遇就会周身发抖,不寒而栗。”强制教育,势必逆反。动摇基督教根基的康德哲学,即萌芽于该基督教书院。

 

与家道殷实却学习超烂的黑塞不同,13岁丧母的康德年年考试不出前三。16岁即升入柯大。康德穷得甫一入学便因裤子破了拿去缝而出不了宿舍门,但这个神童大学生的未来却有如旭日东升,霞光万丈。

  

太阳升起的路上永远伴有不测风云。四年多后,父亲猝然去世,把三妹一弟留给即将毕业的康德。长兄如父,康德断然辍学,先后在柯城郊区三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师,养活三妹一弟,和自己。

  

11年!

 

这勘破世态的11年无疑影响了康德一生。在这个看不到前途的年代,他以笔名发表论文《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并引人注目地题献给弗里德里希王子。文人题献文章给政客,相当于美女把自己献给老板。中国文人因此对康德的这次“烧冷灶”讳莫如深。

  

有意思的是,这篇题献给狂热基督徒弗王子的论文尖锐批判上帝创世说与自然永恒不变说,后来遭到革命导师恩格斯强烈表扬曰:“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1755年6月,弟妹成人的康德重装上阵,以32岁高龄杀回柯大,并马上显示出自己一生后发制人的澎湃动力,先以《论火》获硕士,三月后,再以《对形而上学知识基本原理的新解释》通过答辩,成为柯大无讲席讲师。

 

 

康德堪称最秀的才。他一辈子没干过别的,除了读书,就是教书、写书。郑重说明:康德并非只教哲学。他教过逻辑、形而上学、人类学、道德哲学、伦理、自然神学、数学、物理、力学、美学、地理、生物、教育学、自然法等等,甚至像墨子一样教过筑城术和烟火制造术,足证他学富五车,涉猎广泛。德国启蒙大师赫尔德尔听过康德两年课,后来他说:“每次回忆起少时结识一位哲学家并聆听他的讲座,我就充满感恩的欣喜。他教会我真正的人道主义……他的哲学唤醒了独立思考。我几乎从未听过更加卓越和打动人心的讲座。”

  

因此,康德的职业是教书匠,研究哲学完全是业余爱好。在《纯粹理性批判》赢得整个世界之前,康德是个业余哲学青年。

  

康德上课,从不迟到、缺席,从不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国的康德讲课趣闻逸事不断, 间杂异国风土人情。康德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资质中平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康德受学生欢迎,有听课费为证。 当时的欧洲,教授工资形同虚设,主要收入是学生的听课费,有时甚至当堂交费,听一节交一节。因此,哪个教授好,不消劳烦教务处考核,直接看教授的钱包即可。

 

康老师光靠讲课就买得起楼,雇得起仆人!

  

听课费虽多,但康老师与学生的友谊却足为世界教坛榜样。他在生活上经常慷慨解囊 资助贫困生,导致很多学生把他当爹看,连他的家务也概由学生张罗。

  

康德活到差两个月零十天满80岁,最远只去过俄罗斯元帅洛索夫的庄园,距柯城137.7公里!他固守柯城,是因为他和爱因斯坦一样,想当教授。 但是,这个梦想让康德付出了远超过爱因斯坦的执着。1764年,柯大才给了年过40的康德(当时欧洲平均寿命50岁)一个诗艺学教授讲席。

  

以康德文采,胜任毫无疑问,还可经常在国宴之类上流社交场合写些应景诗出风头, 但是康德居然一口回绝!

  

有些文章说此时康德已经发财,所以有资本挑剔。此言不确。一年后,康德就任薪水远比教授差的大学图书馆员,就是明证。馆员虽然收入差,却也是42岁康德的平生第一个固定职位。后来,42岁的康馆员还拒绝了埃尔朗根和耶拿大学工资超过柯大三倍的教授职位。

    

为什么?很多聪明人认为康德是超级书呆,连哪个职位挣钱多都不会算。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不喜欢。世上难解之谜,答案多出于此。李白就说: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鹰经常飞得比鸡还低,但这并不意味着鸡有资格嘲笑鹰。嘲笑康德是书呆子的那些聪明人并不明白,康德乃人中之鹰。

    

执着者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执着。1770年,康德以46岁高龄终获教授讲席,就职论文《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iis)正是以拉丁文写成。新教书院的严酷教育,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教授和上帝的掘墓人。

  

康德哲学以该论文为界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特别要说明的是,该讲席是数学/逻辑学讲席,并非一般研究文章想当然说的“就任大学哲学教授”。

     

欧洲大学传统,虽然并无“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之类的规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却取决于论文质量和数量。一年没有,自己知道;两年没有,同事知道;三年没有,学生就知道了。虽然不会下岗(欧洲教授向为终身制),但个人声望势必跳水。

  

康教授,厚积11年,没有一篇科研成果!

  

清议沸腾,康德由是名声大振,一举跃居平庸教授榜样,成为德国教育战线的头号笑柄。当时哲学泰斗摩西·门德尔松(作曲家门德尔松之爷)公开称康德让所有的德国大学蒙羞。康德学生克芳斯一次在柏林参加教授聚会时宣布康德正在写一本伟大的著作,赢得首都教授们的一片哄笑和调侃。

    

1778年夏天,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伯努利访问柯城后写道:“我在伯爵家里和一位学者共进午餐,他是柯大最伟大的成员之一,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这位著名教授是社交中活泼有礼的人物,他拥有如此优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让人很难想象他体内藏着这样一颗深深探求的心灵。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

  

他指的是《纯粹理性批判》。当时,康德自己都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只能写成小册子。

    

11年后,康德动笔,仅数月,856页的《纯粹理性批判》一挥而就。在这本让康德昂首进入世界哲学史的皇皇巨著中,康德在前言里展现了与他身材截然相反的哲学巨人的雄才大略:“我在此斗胆宣称,这本书解决了所有的形而上学问题,提供了打开所有问题之门的钥匙。”

    

特别要说明的是,此前德国哲学家写作都用拉丁文。《纯粹理性批判》是第一部用德语写成的哲学巨著,康德就此位列德语复兴主帅之一。在远离德国本土的东普鲁士,康德用德语展示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

    

德国古典哲学是形而上学的顶峰和尽头,形而上学到此结束。康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宏大,博得坊间名言曰:说不尽的康德。

    

“形而上学”这个名词的来源,是有故事的。

 

形而上学在欧洲文字中写作metaphysik。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公元前70年,希腊罗多斯岛的安德罗尼科斯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失传著作。这些著作编号靠前的是自然科学著作,希腊文写作physis,这就是今天的物理学;而排在物理学后面的(在希腊文中由前缀meta表示)是研究存在原则的著作,因为它们排在 物理学“之后”,所以安氏称之为Meta Physik(在自然科学之后),最后演变成Metaphysik,大家便以此来称呼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

  

中文把Metaphysik译成“形而上学”,源于老子的“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 为之器”。对该翻译,惊为天成者与怒斥伪谬者旗鼓相当。

  

《纯粹理性批判》证明:“一本书就是一个历史事件”。

  

德国哲学界群起研读。并非追捧,而是为了在门德尔松领导的大批判里赢得话语权。这些抱持傲慢与偏见的敌人和身扑地,幡然皈依,变成口服心服的信徒。实际上没几个人真正明白他们讲的是什么。但所有人都承认他们是天才。

  

《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人类最基本的问题:人类能够知道什么? 

  

康德之前,通常认为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是经验(实际上现在还有很多的人这样认为 )。康德证明,经验在成为认识之前必须经过人类大脑的加工。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人本身比客观事物更重要。所谓“主观唯心主义”。康德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

  

如果,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那么,人类眼中的“客观世界” ,它的创造者就不是上帝,而是人自己。

  

康德得到的答案与哥白尼一样: 那我们还要上帝来做什么?

    

康德认为人类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不在经验,也不在上帝,而在纯粹理性。

 

我以前总觉得主观唯心主义就是闭着眼睛瞎说。“只要我没看见前面路上有块儿石头 ,这石头就不存在”——这是何等愚蠢的说法! 读了康德之后我才明白,这完全是对主观唯心主义的恶意歪曲。 愚蠢的是,身为大学教授的我居然相信这种歪曲。

  

单看《纯粹理性批判》,肯定觉得超枯燥。那是因为我们不明白这些字的意义。 以人类思想发展史论,这些字的威力超过法国大革命!所有看懂的人都血脉喷张,心跳加速,寒毛倒竖,汗如浆出。

  

这时已经接任普鲁士国王的弗里德里希二世虽然不看、也看不懂康德哲学,但自有一帮有闲有钱的处级、局级或者部级哲学官员替他搜集哲学界的风吹草动,详尽分析各种学说对政府的利弊,以此向国王证实自己并非吃干饭的。

  

其实,这时已经当了校长的康德并不想与政府冲突。他尽管在午餐会上慷慨陈词,发表些拥护法国大革命的言论,论证专制之必然发展到共和。但在讲坛上,在论著中,他非常谨慎地避谈国是。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康教授的职业决定他无法成为国王的忠实走狗。在哲学官员的大力举荐之下,文化部早就把康德列入黑名单。按思想论罪,康校长已够六马分尸。皆因他与弗国王谊交莫逆,文化部投鼠忌器,所以康德才得以躲进小楼成一统。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到1791年,柏林谣言四起,都说弗国王要修理康校长。1792年,康德将两篇论文寄往《柏林月刊》,第一篇通过终审,第二篇终审前恰逢国王颁布书报检查令,因为“过度的思想自由会导致国家根基的崩溃”。结果,不仅第二篇没通过,连第一篇也被殃及,禁止发行。

  

连任校长的康教授索回这两篇文章,与他新写的另两篇合并,以《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为题送往思想相对自由的耶拿大学哲学系审查,在那里获得印刷许可证,并于1793年在柯城出版。

    

康德穷困潦倒时拚命烧弗王子的冷灶,现在王子如愿登基,他官居校长,功成名就,德高望重,况且年过六旬,血气也理应不再方刚,为什么突然冲天一怒?

  

问题的答案是:在弗王子成长为弗国王的同时,康教授也在成长,不仅成长为康校长。他的真正成长在于他读了几十年的书。

  

从当年题献文章的奴颜婢膝,到今天执意出书的分庭抗礼,康德并没有变成海涅。但是,胸中多了几十年来读的那些个书,迫使他不得不直起腰来。

 

充满讽刺的,是当初教会名校弗里德里希书院用“奴隶待遇”强逼康德学得一手好拉丁文。几十年后,康教授以拉丁文为丈八蛇矛,枪挑基督教。

 

思想革命者,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都是专制制度自己培养出来的。

  

一叶落而知秋至。1794年5月,年近七旬的康校长给老友、《柏林月刊》出版人毕斯特写信说,他希望在地球上找块静土安度晚年。

  

然而,康校长并未停笔。1793年9月,他发表《理论上正确的,实际上行不通》,转年4月又发表《月球对天气的影响》。这些文章都令基督教御用文人咬牙切齿,目眦欲裂。两个月后,他的《万物的终结》批评基督教正统神学,倡导理性宗教,镢头所向,直取宗教封建专制之精神祖坟,终于掀起轩然大波,批判文章铺天盖地,政府将饬令康德公开检讨或辞职的谣言满天飞。当时有个朋友写信邀他去不伦瑞克避风,康德还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并未犯法,婉言谢绝。

  

康德有所不知,专制社会,是否犯法并非善恶标准。多事之秋,秀才妄议朝政,国王很不耐烦。10月12日,康德收到沃纳秉承“国王陛下的特别命令”写来的训斥信。

 

普鲁士内阁于1796年正式发布红头文件,禁止康德从事有关宗教的活动和 发表论述宗教的文章。柯大所有神学和哲学教授亦受牵连,人人过关,签字画押,宣誓弃读康德宗教著作,弃开康德宗教学说讲座。一时万马齐喑,夜暗无边。

  

同时代的文坛后生歌德称康德“毫无疑问”是新时代哲学家中“最优秀的”,并说“他的教导影响细密绵长,渗入我们德意志文化的最深处……您即使没读过他一个字,也处于他的影响之下”。自称拜康德为精神导师的,随便数数就有歌德、席勒、黑格尔、威廉· 冯·洪堡、谢林、詹姆士、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等,个个都是文化史上开山肩鼎的宗师。叔本华视康德为哲学发蒙必读:“想当哲学家,首先须得做康德门徒。不知康德者,只能算个蒙童。”

现将康德起居时间表罗列如下,供准备成为大哲学家的青年效法:

    

4:45 仆人叫醒康德。康德命令:无论他怎么赖床,都必须把他从床上提溜起来 。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斗争

  

5:00 喝两杯茶,抽一斗烟,备课。康德严格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终生不变。但是,随着年纪增加,烟斗越来越大。

  

7:00—9:00 在一楼教室上课。

  

9:00—12:45 写作。康德的三大批判都完成于这个时间段。

  

12:45 下楼待客。对迟到的客人一律赏以长脸。

  

13:00—16:00 康德生活中的惟一高潮:与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

  

16:00—17:00 散步。之后看书到22点。康德的书房温度要求恒定15度。22点一到他立刻上床,且终生沾枕头即着。康德睡觉,铺床和盖被子都有严格程序。为保障睡眠的连续性,他在夜壶上绑了根儿绳子,晚上起夜不用点灯下床,直接拽过夜壶即办。

    

每天如是,一生不变。惟一的新鲜事儿,就是周一、周五邮车来送书报信件。

    

尼采13岁开始纪录自己言行以备后世景仰,黑格尔也有同样爱好。但是,虽然生前就有人作《康德传》并寄给他本人,但以写字为生的康德没有自传。他说:“世上无人像其自以为是的那么重要。”同时代启蒙大师莱辛说:“康德承担了教谕世界的重任。他激赏一切充满生命的力量,单单忘了自赏。”

      

人类历史上最巍峨的高峰都会被超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都会被湮灭。 

 

但你可以永垂不朽。像康德。

  

节选自《当代》,作者冯晓虎,对外经贸大学德语教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