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

时间:2014-07-21 21:44:00  来源:  作者: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于燕京大学,1935年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于燕京大学,1935年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1936年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1936年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于芝加哥大学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于芝加哥大学


读过何伟《甲骨文》的,一定会对陈梦家、赵萝蕤夫妇印象深刻。(我读《甲骨文》——以线串珠 珠珠饱满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74932/)找了一些他们的资料和照片,用何伟的话说,他们属于“奋斗度过上个世纪的知识精英”。有几多成就,就有几多曲折;有几多才华,就有几多摧残;有几多荣耀,就有几多屈辱。每每看这样的人生故事,总是悲愤。

赵萝蕤(1912年5月9日-1998年1月1日),著名翻译家和比较文学家。

赵 萝蕤是著名现代宗教家赵紫宸的女儿,赵紫宸是浸信教会的神学家,拥有普林斯顿神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长期担任北京燕京大学神学院院长,曾是世界基督教联合 会六大主席之一。赵萝蕤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语系;1935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赵萝 蕤是应戴望舒之约开始翻译的,译文先是发表在《新诗》杂志上,1937年由上海新诗出版社出版,赵萝蕤的老师叶公超作序。清华毕业后,赵萝蕤转入西语系任 助教,1936年与陈梦家结婚。

陈梦家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由于联大规定夫妇不得同时任教,赵萝蕤只能做家庭主妇,但始终勤读不辍。1944年秋,随陈梦家至美国,入读芝加哥大学,并于1946年和1948年先后获芝大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夏,回美国探亲的艾略特邀请赵萝蕤在哈佛俱乐部晚餐,诗人即席朗诵了《四个四重奏》的片段,还在赵萝蕤带去的《1909-1935年诗歌集》和《四个四重奏》上签名留念,并在前者的扉页上题词:“为赵萝蕤签署,感谢她翻译了荒原”。

1947 年陈梦家先行回国,任教清华;翌年冬赵萝蕤也回国,在燕大西语系任教授、后又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赵萝蕤调入北大西语系任教授。1957年陈梦 家被打成“右派”,文革初不堪凌辱自缢身亡。赵萝蕤遭此沉重打击,一度精神分裂,住进安定医院,直到文革结束才逐渐恢复。

文革后,她继续 执教,并任博士生导师。陈梦家、赵萝蕤夫妇的好友巫宁坤教授在《一代才女赵萝蕤》中写道:“她毕生以读书为乐,可是目力衰退,不得不有所节制。她热爱音 乐,现在唯一的消遣是坐在小屋里倾听西方古典音乐的录音。和沈从文一样,她从来不谈个人的苦难经历。正如杨宪益和戴乃迭从来不提在“浩劫”中痛失独子之痛 一样,她也从来没有提到过她的丧夫之痛。”

关于赵萝蕤译惠特曼的《草叶集》,巫宁坤教授有动情记述:“她早年翻译的爱略特的长诗《荒原》 久已脍炙人口,八十年代初又应上海译文出版社之约重新修订。同时,她又毅然投身翻译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的经典巨著《草叶集》(The Leaves of Grass)。在她那仅能“容膝”的小屋里,夜以继日一面钻研惠特曼的全部作品、一切有关诗人和《草叶集》的学术著作,一面伏在那张小书桌上,用她那一笔 不苟的书法,重铸惠特曼前无古人的诗篇,长达十二年。”

《纽约时报》评论说:“一位中国学者竟能如此执着而雄心勃勃地移译我们这位主张人人平等的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真使我们惊讶不已。”

为表彰赵萝蕤毕生献身文学研究和教学的精神和成就,1991年芝加哥大学邀请她回母校參加建校一百周年活动,并授予她“专业成就奖”。

主要译著:
艾略特《荒原》(1937);
朗弗罗《哈依瓦萨之歌》(1957);
詹姆斯《黛茜.密勒》、《丛林猛兽》(1981);
惠特曼《草叶集》(1991)。

主编:
《欧洲文学史》上(1964年)
《欧洲文学史》下(1979年)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上世纪50年代初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上世纪50年代初

 

 

 

 


陈梦家(1911年4月20日—1966年9月3日),笔名陈慢哉。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

陈 梦家出生于浙江上虞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父亲陈金镛是中国基督教界的元老,同时也是一位传统读书人。陈梦家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法律 系,1936年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他早年以诗作知名,是新月诗人中的一名健将和代表人物,师事徐志摩和闻一多,不到二十岁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不过作为 诗人的生涯,陈梦家只持续了七八年,因为他的兴趣转向了古史和古文字研究。1937年由闻一多推荐,到长沙清华大学教授国文,是年秋,赴昆明在西南联大任 教。1944年秋,陈梦家由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和清华大学金岳霖教授介绍,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古文字学。1947年秋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转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如王世襄所谈他对陈梦家的认识:“一位早已成名的新诗人,一头又扎进了甲骨堆,从最现代的语 言转到最古老的文字,真是够‘绝’的。”陈梦家从诗人转而走上学术研究之路,从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古文字转入古史及考古学研究,其 在甲骨文、殷周铜器铭文、汉简和古代文献的综合研究上的成就,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他70多万字的《殷墟卜辞总述》,便是甲骨学史上少见的大型综合性研 究著作,对研究古代史地、语言文字和考古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直到今天,仍被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专家誉为“大师之作”。

1957年,因发 表《慎重一点“改革”汉字》和《关于汉字的前途》,不赞成废除繁体字实行简化字,以及实行汉字拉丁化,被打为“右派”。是史学界著名五大“右派”(黄现 璠、向达、雷海宗、王重民、陈梦家)之一。先是被降级使用,后一度下放到河南农村劳动,踩水车。文革初期被抄家,遭到无休止的轮番批斗,被罚跪,被叱骂, 被打……1966年8月24日服安眠药自杀未果,同年9月3日自缢身亡,终年55岁。他说:“我不能再让别人当猴子耍。”其实就连这个死因,至今仍有人存 疑。

何伟采访到了陈梦家的弟弟陈梦熊,陈梦熊在听说哥哥服药自杀后,赶去哥哥家,结果被红卫兵逮了个正着。红卫兵把陈梦熊和赵萝蕤摁在庭院的椅子上,剃了阴阳头,并用皮带鞭打他们,陈梦熊被打得头破血流。

《美 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书名并不出自陈梦家,因他当时的身份已经是“右派分子”,《集录》也没署他的名,而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容 是他旅美期间,花了三年时间,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寻访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研读他们的收藏品,拍照、记录、整理。赵萝蕤说凡是他可以去到的藏家,必定敲门 而入。除了美国,他还游历了英、法、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只为收集中国青铜器的资料。书中包括845件青铜器物的图像,铭文,各器尺寸、铭文、年代、著 录等方面信息的说明。几十年间,陈梦家写了许多文章,著了许多书,但他的英年早逝,让他那些未完成、未发表的约二百万字遺稿永远成为了遗稿。

陈梦家兴趣广泛,京剧、收藏,又尤以收藏明清家具见长。文革初期,所藏明清家具悉数充公,后辗转被上海博物馆珍藏,现在它们静静的呆在四楼的永久展区。说王世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梦家还在的话,那明代家俱研究的著作,就肯定轮不到我写了!”

钱穆《师友杂忆》中有语:“有同事陈梦家,先以新文学名。余在北平燕大兼课,梦家亦来选课,遂好上古先秦史,又治龟甲文。其夫人乃燕大有名校花,追逐有人,而独赏梦家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遂赋归与。”

主要著作:
《梦家诗集》(1931年);
《新月诗选》(1931年,主编);
《铁马集》(1934);
《梦家存诗》(1936);
《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1936);
《文字学甲编》(1939年);
《西周年代考》(1940);
《西周铜器断代》(1955-1956);
《尚书通论》(1956);
《殷虚卜辞综述》(1956);
《六国纪年》;
《老子今释》(1945年);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考释第一集》(1946年);
《尚书通论》(1957年);
《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1962年);
《武威汉简》(1964年);
《汉简缀述》(1980年);
……

陈梦家的几首诗:

一 朵 野 花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摇 船 夜 歌

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
小星点亮我的桅杆,
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
新月张开一片风帆;

让我合上了我的眼睛,
听,我摇起两支轻桨——
那水声,分明是我的心,
在黑暗里轻轻的响;

吩咐你:天亮飞的乌鸦,
别打我的船头掠过;
蓝的星,腾起了又落下,
等我唱摇船的夜歌。

小 庙 春 景

要太阳光照到
我瓦上的三寸草,
要一年四季
雨顺风调。

让那根旗杆
倒在败墙上睡觉,
让爬山虎爬在
它背上,一条,一条,……
我想在百衲衣上
捉虱子,晒太阳;
我是菩萨的前身,
这辈子当了和尚。

他真帅
他真帅


《甲骨文》中,有一个受访者对何伟说:“陈梦家给我的印象是非常英俊,我记得当时心里还闪过一个不大合适的念头:这人都可以当电影明星了。”

 

 

陈梦家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获学士学位,1931年夏
陈梦家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获学士学位,1931年夏

 

陈梦家(左一)、赵萝蕤(右一)与父母合照
陈梦家(左一)、赵萝蕤(右一)与父母合照

 

陈梦家在考古所办公室
陈梦家在考古所办公室


何 伟在《甲骨文》的末章写道:“随着我在陈梦家的故事上花的时间越多,我对存活下来的人越感敬佩。那是个离途的年代——他们逃离战乱、避开灾难、躲掉……他 们把西方的思想跟东方的传统做整合。大部的人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失去他们的尊严;更重要的是,不经意之间,他们的理想主义火花延续了下来。”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前排)与梦家的两个兄弟,应该是梦士(左)和梦熊(右)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前排)与梦家的两个兄弟,应该是梦士(左)和梦熊(右)

 

1946年上海,陈梦家五兄弟与母亲团聚。前排陈梦士、母亲、陈梦杰,后排陈梦罴、陈梦家、陈梦熊
1946年上海,陈梦家五兄弟与母亲团聚。前排陈梦士、母亲、陈梦杰,后排陈梦罴、陈梦家、陈梦熊


关 于陈梦家兄弟姊妹数,《甲骨文》中说十个,五男五女,而且全都大学毕业以上学历。赵萝蕤在《忆梦家》中则说“梦家有八个姊妹,两个哥哥,两个弟弟,都是一 母所生。”按说是陈家媳妇赵萝蕤所言准确。可是《人物》杂志曾刊张尔平文《陈氏弟兄梦熊与梦家》,也云:“父亲信教对子女的影响似乎很不均衡:五个姊妹参 加唱诗班,热心宗教活动;而五弟兄对此都很淡然。”究竟是十个还是十三个,我也糊涂了。

同样出自《甲骨文》,“1949年后,跟其他在美 国的中国年轻人一样,巫宁坤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有些芝大毕业生,包括赵萝蕤,决定回到新中国。她从北京鼓励巫宁坤回国教书,他最后答应了。”巫宁坤放下 他未完成的博士论文,启程回国。“他研究所朋友,一位叫李政道的年轻物理学家到旧金山去送他。巫宁坤问他为什么决定待在美国。他说:‘因为我不想被洗 脑。’”

等待巫宁坤的是反革命分子、右派、下放、坐牢……直到1979年才回到北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去了美国。巫宁坤著有英文回忆录A Single Tear(《一滴泪》),翻译作品有《了不起的盖茨比》、《德莱塞短篇小说选》、《白求恩传》等。

1951年即将启程回国的巫宁坤在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留影
1951年即将启程回国的巫宁坤在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留影

 

劫后余生巫宁坤,“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自传《一滴泪》中语
劫后余生巫宁坤,“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自传《一滴泪》中语


位于北京元明清古城内美术馆后街22号,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的两进四合院。赵紫宸1950年购得此院,长居于此至1979年逝世;赵萝蕤在此译惠特曼《草叶集》和艾略特《荒原》,住故居里院东厢房至1998年逝世。故居2000年10月26日被拆除。

赵紫宸、赵萝蕤故居,2000年被拆除
赵紫宸、赵萝蕤故居,2000年被拆除

 

拆毁前的美术馆后街22号院,被称为“玫瑰园”
拆毁前的美术馆后街22号院,被称为“玫瑰园”

 

赵紫宸赵萝蕤故居的落地雕花隔扇,在故居遭拆毁后,被安放在了浙江湖州赵氏父女纪念馆内
赵紫宸赵萝蕤故居的落地雕花隔扇,在故居遭拆毁后,被安放在了浙江湖州赵氏父女纪念馆内

 

座落于湖州师范学院内的“赵紫宸、赵萝蕤”纪念馆,2006年4月开馆
座落于湖州师范学院内的“赵紫宸、赵萝蕤”纪念馆,2006年4月开馆

 

陈梦家的遗体下落不明,这是他的衣冠冢,位于上虞市百福陵园,2012年4月落成
陈梦家的遗体下落不明,这是他的衣冠冢,位于上虞市百福陵园,2012年4月落成


陈梦家的墓中只有他的衣服及著作,但伴着父母和祖母,这对诗人也算是一种告慰吧。

陈梦家墓旁是陈梦家父亲陈金镛和母亲蔡灵恩墓,再旁边是陈金镛母亲钱太夫人墓
陈梦家墓旁是陈梦家父亲陈金镛和母亲蔡灵恩墓,再旁边是陈金镛母亲钱太夫人墓


注: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