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那些年,我没能考入复旦交大

时间:2014-05-06 05:40:04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

如果说今天这个社会,一个人的本科出身就可以决定他的一生,这究竟是教育系统的缺陷,还是整个社会氛围的悲哀?最近看到一个美国政客的发言,颇受启发。他 说,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尊敬失败者,也当然会给成功者掌声。此外,美国社会文化也会“给每一个人第二次机会”。这种“第二次机会”,恰恰是今天中国社 会所缺乏的。

 

最近听说几个故事,都是有关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因为不是重点大学出身,结果连面试机会都很少。每次听到这样的故事,自己都特别有感触。一来,我的本科院校也不是名校;二来我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就业环境和当年我毕业时相比,更残酷,也更势利。

 

“二本”生也有春天

 

我 是1999年考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我们也是最后一届能够留在古北路“老外贸”校园读完四年本科的学生。当时我们学校简称“外贸学院”,学校的名字升格 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还是最近几年的新鲜事。所以如今遇到老同学,或者回学校看望老师,我们这一届同学还是改不了口叫“外贸学院”,感觉叫“学院”比 “大学”反而来得更亲切。

 

在上海读过书的朋友会知道,上海的高校按一级、二级、三级,被分成所谓“一本”、“二本”、“三本”。其中“一本”就有点类似美国常春藤名校,屈指可数。

 

那 些被归入“二本”的大学,有些也有“一本”专业。比如1999年时我考入外贸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就是“一本”。当然,这种细微差异只有自己人才 知道。走出校园,大部分人还是只认重复旦、交大。甚至连上外、上财、华师大这样的“一本”,在某些人看来也“不过是一所比较好的大学”而已。

 

在外贸学院就读的四年里,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些同学。他们来自上海很好的中学,但因为高考失误,差了几分,“落入”被列为“二本”的外贸学院,从此性格内向,变得不自信起来。

 

当 然,人人都想去名校。当年我填高考志愿,外贸学院亦非首选,沪上另一家“一本”的新闻系才是我的“最爱”。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不是我的强项,最终高考果然 也是栽在数学上。不过我的语文和英语成绩一直不错,也因此在大学一年级被分配到了一个“英语跳级班”,和一些大二、大三的师兄师姐一起读英语,这样也使得 我较早地拿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乃至在毕业前还额外多拿了一个大学英语专业八级的证书。

 

后来的职业发展证明,大学的英语积累帮了大忙。虽 然我没有念新闻系,但兜兜转转,还是做了新闻工作。2003年毕业时参加上海某著名报业集团录用考试,在残酷录取比中脱颖而出。一位领导后来告诉我,我对 经济知识的了解比其他新闻系的同学要来得好,也因此,我成了当时全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早间报纸,《新闻晨报》的一名财经记者。

 

在 老东家工作一两年后,我跳槽至美国道琼斯金融通讯社上海分社。在那里我遇到了Z女士,一位外贸学院的校友,比我大很多届。Z女士在为《华尔街日报》工作之 前曾为美联社上海分社工作,拿下过某年的美联社全球优秀员工奖。那一刻,不得不感叹英雄不问出处,我也第一次深深体会到外贸学院有“藏龙卧虎”之感⋯⋯

 

再后来,我又跳槽去了路透社上海分社,后来又被公司派去路透社的香港分社工作。路透社同样也是群英荟萃,编辑中不乏牛津、剑桥等英国名校的毕业生。但这些名校生中大多为人谦和,很少谈及自己的背景。当然,也不排除某些特别拽的,动不动就是“想当年我在牛津”……

 

和 以前外贸学院的老同学最近一次聚会还是四五年前了。最近几年有了微信,大家见面少了,消息却越来越灵通了。老同学中,有不少去了政府部门,也有不少去了银 行。在他们看来,我选择做记者,而且一做就是十年有余,算是一个“异类”。不过,不管做哪一个行业,看得出大家都干得不错。

 

还是要走自己的路

 

在内地,名校生卖猪肉时常会成为报纸头条。难道读了清华就一定要进政治局,这样才算对得起清华?同理,没有考入“一本”名校,难道就前程一篇黯淡?学校名气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学会做人做事,才是值得学生们一辈子学习的。

 

如果今天这个社会,因为一个人的本科就决定他的一生,这究竟是教育系统的缺陷,还是整个社会氛围的悲哀?最近看到一个美国政客的发言,颇受启发。他说,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尊敬失败者,也当然会给成功者掌声。此外,美国社会文化也会“给每一个人第二次机会”。这种“第二次机会”,恰恰是今天中国社会所缺乏的。

 

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说明自己今天有多成功。恰恰相反,34岁的我离成功还很遥远。但至少,我自己走过的路证明,无论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名校固然名头响亮,但和他们失之交臂,也并不代表前路灰暗。

 

已 故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One person can make a difference, and everyone should try.” 我一直想不到有什么很好的中文翻译可以体现这句名言的精神所在,但我想起读大学时,同学中间常说的一句话,和肯尼迪的话似乎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陈抒怡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