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王三义:一位诗人和一场战争

时间:2013-10-24 09:18:08  来源:共识网  作者:

   希腊人反抗土耳其人的战 争,按理说跟英国诗人拜伦(Byron)扯不上关系,但35岁的拜伦跑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去援助希腊,第二年(1824年)在迈索隆吉翁城不幸病逝。于是世 界近代史上除了一场持续十余年(1821-1832)的“希腊独立战争”,还有一位为希腊民族而牺牲的“国际主义”英雄。过了九十年(1914年),留美 的中国学生胡适翻译拜伦的诗篇《哀希腊》,在他之前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已翻译过(梁译两个片段,马、苏译了全篇),胡适完成《哀希腊》第四个中文译 本。

 
  希腊人反抗土耳其人是怎么回事? 现代希腊国家与创造灿烂文明的古希腊有关系吗?英国的诗人为什么去支援希腊独立战争?《哀希腊》的内容主要是什么?为什么能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兴趣?细究起来,真要牵出许多头绪。
 
  希腊人通过战争摆脱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是因为希腊人自15世纪中叶起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希腊人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生活了近400 年。在奥斯曼帝国征服之前呢?东地中海有一个延续千年的帝国,这个帝国就是拜占庭帝国,也叫东罗马帝国,其统治中心在君士坦丁堡,而希腊是拜占庭帝国的重 要行省,希腊语是拜占庭帝国的国语之一。拜占庭帝国之前是罗马帝国。罗马人征服希腊地区是公元前2世纪。再往前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8年 之前是希腊城邦时代,即创造灿烂的古典文明的希腊。也就是说,古希腊辉煌之后,漫长的两千多年里希腊人没有表现的机会,直到1821年掀起武装起义,又一 次进入世界历史的视野。
 
  希腊人要反抗土耳其人,为什么要等到19世纪20年代才行动?答案是:其一,法国自由、平等思想和革命观念传播到希腊,一些希腊知识分子认 识到,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才能获得自由,于是开始“振兴民族、复兴希腊文化”的鼓动宣传。其二,奥斯曼帝国后期政治腐败,对地方的控制弱化,希腊人独 立的时机成熟。
 
  希腊人提出民族独立的理由是:希腊人屈服于土耳其人的武力,但土耳其人对他们的统治是不合法的;土耳其统治者没有给予希腊臣民应有的权利; 土耳其人应当放弃他们占据的欧洲土地;希腊人有权利重返欧洲民族的大家庭。听起来,希腊人对土耳其人的统治很不满。其实,希腊人并没有经受比其他民族更严 重的压迫,相反,希腊人在奥斯曼帝国的臣民中是生活稳定的少数民族之一;巴尔干其他民族的基督教信仰者,多数情况下由希腊主教管制;希腊人在奥斯曼帝国的 商业、文化、教育等领域具有突出地位。
 
  希腊人的独立运动取得成功,由胜利者撰写的现代希腊建国史,强调了奥斯曼帝国的黑暗统治,颂扬希腊民族的英勇顽强。事实上,希腊人的独立过 程并不“精彩”。进行革命宣传的希腊文报纸在维也纳创办,第一个秘密政治组织建在境外的敖德萨,1821年的希腊起义没有得到希腊民众的有力支持,险些被 镇压。后来起义队伍壮大,但内部出现分裂。之所以坚持到1825年还打了几个胜仗,夺取迈索隆吉翁等城市,不是因为希腊起义军能征善战,而是由于奥斯曼帝 国的军队战斗力太差。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求助于埃及阿里总督,埃及军队开赴希腊,一年时间(1825-1826)扫荡伯罗奔尼撒半岛,几乎扑灭了起义烈火。
 
  由于俄国、英国、法国出兵,1827年10月在纳瓦里诺(Navarino)战役中,打败了奥斯曼政府和埃及的海军舰队。埃及军队被迫撤离,法国军队占领伯罗奔尼撒半岛,俄国军队跨过多瑙河,开进奥斯曼帝国巴尔干领土,这才有了希腊独立战争的胜利。
 
  战争胜利了,但希腊各派武装力量和政治势力中,连一个全希腊普遍接受的领导也没有。由英、法、俄三国做主,从希腊本土指定了一位总统卡普迪 斯特里,但不久被暗杀了。又选择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为希腊君主,利奥波德遇刺身亡。直到1832年5月,英、法、俄三国重新选择一位希腊国王,这就是 巴伐利亚路德维希国王的儿子奥托亲王。奥托成为现代希腊第一位君主,称奥托一世(1832-1862年在位)。而希腊的独立,依赖英、法、俄从1830年 到1832年签订的几个条约来保证,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边界,直到1923年才划清楚。
 
  希腊现代史中,把英国诗人拜伦援助希腊革命当作一个亮点。在希腊人看来,拜伦的指导、忠告以及亲赴硝烟弥漫的希腊,比他从伦敦带给希腊起义 军的筹款更有价值。拜伦到达希腊的时间有几种说法(1823年4月,1823年7月16日,1824年1月5日)。可以肯定的是,拜伦从意大利来到希腊, 先住在英国控制的爱奥尼亚岛,后到达希腊起义军控制的迈索隆吉翁。自希腊起义爆发,拜伦就积极声援,不久,对希腊独立运动表示赞赏或支持的人在伦敦成立了 一个“希腊委员会”,拜伦以这个委员会的代表身份奔赴希腊。
 
  处于孤立地位的希腊起义军和革命者,迫切希望得到欧洲同胞帮助,拜伦的到来表明“希腊独立运动触动了欧洲人”。拜伦劳碌、受风寒、发烧,一 病不起,1824年4月19日逝世于迈索隆吉翁。后来,拜伦的简历中,往往以“拜伦为希腊独立运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做结尾。对于拜伦为什么热心支持希腊 独立,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像拜伦这样的诗人富于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情感,在希腊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中发现了一种“高贵的理由”,他看 到了传播自由思想的机会。还有一种说法是: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欧洲人从感情上与希腊人是亲近的,拜伦参加希腊独立战争就体现了这种联系。
 
  不过,有一点必须澄清:英、法、俄三国派军队攻打奥斯曼政府和埃及的军队,并不是由于与希腊人的文化情感,和拜伦的援助不是一回事。
 
  希腊起义突然爆发,使欧洲大国的领导人不知如何应对。有的担心“希腊革命”蔓延,会点燃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之火,有的不愿放弃在巴尔干地区 扩展势力的机会,肯定要插手。距离希腊较近的奥地利和普鲁士坚持“维持现状”,既没有支持希腊,也没有站在奥斯曼帝国一方。俄国人支持希腊独立,是想乘机 控制巴尔干;只要巴尔干出乱子,俄国人就高兴。英国政治家没有考虑好如何做才不损伤自己的利益,起初隔岸观火。有的英国政治家对希腊起义不抱同情,有的英 国外交官则别有用心地把希腊和奥斯曼土耳其称为“交战国双方”。法国出兵既不是帮希腊人,也不是与奥斯曼政府过不去,而是不希望埃及在东地中海崛起,出兵 目标是打压埃及。虽然三个欧洲大国出兵帮助希腊起义军,但各有各的动机。
 
  再来说拜伦。拜伦出身没落贵族,但他和他那个阶层的关系“不和谐”。他追求的自由,与贵族阶层的等级尊严相冲突。他的品德也不怎么好,他那 个阶层很不喜欢他。他是英国人,爱英国的热情似乎比不上爱意大利、爱希腊。拜伦二十二岁时(1810年)就去雅典、君士坦丁堡、佩特雷等地游历,曾泅渡达 达尼尔海峡,并引以为生平得意之事。成名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素材是游历所得。
 
  拜伦的《哀希腊》是《唐璜》第三章里的诗,这首分16段的诗并不是简单地哀叹古希腊文明的失落,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赞扬希波战争中希腊人反 抗波斯的英勇事迹,鼓舞19世纪的希腊人反抗土耳其人统治,争取自由和解放。这首英文诗不易翻译,但基本含义并不深奥。苏曼殊的译文读起来比英文还难懂, 马君武为了押韵而不惜缩词,胡适的译文很有激情,但套用中国典故“羲和素娥”、“一顾倾城”,更显艰涩。今天把他们的译文放在一起看,每一种译文都在英文 诗的本意上添加了不少“含义”,已经不能算是“意译”,而是属于“再创作”。《哀希腊》后来还有胡怀琛、柳无忌、查良铮等多种中文译本。以今天的眼光看, 最接近原文的,还是查良铮的翻译。而围绕《哀希腊》的汉文翻译问题,至今还有人写论文,可见拜伦这首诗非同寻常。
 
  拜伦是个行动主义者,不仅援助希腊,早先还帮助意大利的革命者。中国有句古话:“偏是秀才喜谈兵”,拜伦这位诗人,面相俊美,身体柔弱,多 愁善感,下肢有点残疾,却积极参与外国的革命,帮助意大利人和希腊人争取自由,值得钦佩。中国知识分子喜欢拜伦的诗,大概是由于拜伦的诗既富于“深情奇 气”,也有粗狂豪放的一面。胡适单纯从诗的角度,觉得“深情奇气”是诗的长处,但“粗豪”是其短处,同时又肯定,正因为其“粗豪”,所以拜伦的诗名“及于 世界”。
 
  可以说,亲赴希腊战场并染病而死的拜伦,留给后世的是文化名人的一段故事。而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英国人把全世界当作自己表演的舞台。出 兵打击奥斯曼政府和埃及舰队,只能算是英国对外战争中的小插曲。无论希腊独立战争,还是诗人拜伦的活动,都属于世界历史长河的浪花。我们后人能做的,就是 通过阅读文献,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
 
  关于诗人拜伦和希腊独立战争,可以从不同资料中获取信息。阅读奥斯曼帝国史,就能看到“拜伦带着4000英镑捐款于1823年到达希腊,要 帮助希腊叛军筹建舰队”的记载。《希腊现代史》中,则叙述迈索隆吉翁城的多次失陷和收复,还有拜伦的到来给起义军的鼓舞。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中,记载了英 国、法国和俄国派兵介入希腊独立战争的前因后果。读《胡适留学日记》,就能读到胡适翻译《哀希腊》的缘起,阅读《唐璜》,就能欣赏查良铮翻译的《哀希腊》 诗。不同性质的书籍,能反映到同一历史事件。对这位诗人和这一场战争,要按照学术研究的标准,非要讨论其学术价值,估计会失望。不过,把190年前的这一 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不是毫无意义的。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