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社交网络大陷阱

时间:2013-08-02 10:41:03  来源:参差计划  作者:作者/ 成升


编者按/ 近代世界改革之路上,媒体从业人员以第四权利或记录时代,或解除民疾。参差计划记者界系列专题将即日更新,以独家系列采访、编译和原创的手段,致力于向公众开放媒体从业人员的领域,记录中外记者经历体验,期望以第三者的视角窥视记者界。本期记者界专题常识运用事例为大家梳理记者们面对新兴的社交网络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在社交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避免陷入简单判断的主观漩涡,在虚拟世界面前保持一份记者的独立和清明。记者界系列专题由人在英国攻读传媒学位的Katara与新传媒人成升共同担纲主持。
 
作者/ 成升 参差计划 编辑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从那时起,微博开始搅动着中国舆论界的发展,社会热点话题从这里被发现被讨论。时至今日,微博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突发事件的第一窗口。
 
对于记者们而言,微博这一处在政府与社会边缘的舆论场,成为了寻找新闻的富矿。记者们已经习惯于从微博中获取议题,并直接跟踪当事人、观察事件的发展,微 博不仅能够让记者们方便地找到消息源、受访者和知情人士,翻阅一个人的微博,还能让记者初步掌握事件中人物的性格特性和人生经历。
 
2011年7月23日的甬温线动车事件是微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此事件集中凸显了微博力量的强大,事件后最快最及时的求助信号在微博中发出,此后,微 博成为事件救援的调动平台和传递事件进展的信息平台。微博让这一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的动车追尾事故的影响力远超2008年72人死亡、416人受 伤的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推出了特稿《永不抵达的列车》, 文章作者无法采访到已经过世的当事人,因而第一次在特稿中使用了微博消息做为信源,描述了事故中身亡的朱平对回家的期盼和陆海天坐上死亡列车D301的曲 折。这篇报道一时间被众多有影响力的媒体和微博网友转发,成为报道动车事故最获认可的稿件,这种赞誉也让在报道中使用当事人社交网络上的内容成为一种被认 可的新闻操作手法。
 
此后,试图还原新闻事件现场、强调细节的特稿经常出现当事人自己发布的社交网络内容,在今年4月《博客天下》和《南方周末》有关复旦投毒案的报道中,记者 不约而同地引用了犯罪嫌疑人林默的QQ空间日志和签名(说说),相对于设置了众多新闻热点、媒体属性更强的微博,2005年即上线的QQ空间是基于QQ好 友的网络社交应用,更加专注于朋友间的分享和生活的记录,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当事人的所思所想。
 
但是另一方面,没有取得当事人的许可就使用其网络社区中的内容,是否侵犯了其隐私?
 
在去年美国东部遭遇桑迪飓风(Hurricane Sandy)的报道中,《波士顿环球报》利用了其与麻省理工媒介实验室合作的项目Snap,即抓取事件周围人们发布的Instagram内容展现在一块屏 幕上。由此,波士顿环球报搜集基于人们在Instagram上发布的内容,报道了人们飓风来临时的生活状态,其中,为了获得发布者的许可,记者都是通过找 到发布者的电子邮件,逐一向其发信询问照片是否可用。
 
而在有些情况下,记者无法和当事人取得联系,如复旦投毒案中被严格控制的林默,为了挖掘信息,记者不得不将触角伸向社交网络,这种情况下,即便不谈隐私问题,记者也需要处理社交网络与现实生活之间差距的问题。
 
虽然说我们已经生活在网络社会,但是网络中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还是不能和线下世界划等号,很多熟稔于网络社交的人并不一定擅长线下的交流。此外,由于社交网 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活跃在社交网络中的人们也不自觉地会把自己所发的微博(状态、说说等)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展演,这些潜意识里就希望得到关注的内容, 因为掺杂了各种考虑,不一定就是当事人最真实的想法,比如大学里一些学生会的干部,会抱怨学生会的某些弊端,但是在社交网络上,为了维护自身形象,不得不 展示其和谐的一面而隐藏负面的想法。
 
当然,社交网络也的确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记者而言,通过挖掘事件当事人的社交网络内容去获取信息也无可厚非,但也正因为社交网络带来的变革,记者们在运用社交网络时也必须多一个心眼。
 
首先,就是要坚持客观,避免因为接触当事人的社交网络而使稿件变得煽情。不久前,《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花谢旧金山》中,记者过度渲染了当事人的私生活,过多地流露了自己对当事人因为飞机失事而早夭的伤感,使得文章充斥着记者的主观感受,因而饱受批评。
 
其次,当事人社交网络中的状态大多碎片化,记者应该从侧面多加采访去还原当事人,而非主观地对当事人发布的微博等内容进行心理分析。有人做了一个统计, 《南方周末》报道复旦投毒案的《与自己的战争》中,记者引用投毒嫌疑人林默的微博、博客、QQ说说达到11处,记者根据这些材料,分析出林默性格中“自 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这些心理分析充斥着记者的主观预设,稿件的操作也受到了舆论的质 疑。
 
扎实的采访和严密的逻辑始终是成就一篇经典报道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因为拥有了方便介入当事人的社交网络,就放松甚至放弃了对事件相关人的采访和记者独 立客观的判断,那么,传统媒体的记者们实际上是在社交网络的陷阱面前缴械了。面对那些苍白的特稿,人们就还不如去看平台运营商整理出来的当事人微博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