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过度包装的中国留学生

时间:2012-12-18 11:03:20  来源:纽约时报  作者:

香港——在教育中介帮一对中国夫妇的两个儿子准备的计划中,包括了可能在申请美国大学的作文中出现的一个命题范例:“评价你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进行的一项重大冒险,或面对过的一次道德困境。”

这个问题,他们也许已经问过自己。今年10月,《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报道称,这对住在香港的夫妇周敬成(Gerald Chow)和何晏平(Lily Chow)对该名代理人马克·奇姆尼(Mark Zimny)及其公司常青藤录取计划(IvyAdmit)提起了诉讼。

根据马萨诸塞州一家法院的证词文件,这对夫妇在两年时间里给了奇姆尼220万美元,以为他以他们的名义捐给了哈佛(Harvard University)等精英大学,从而为儿子进入常青藤联盟铺平道路。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Independent Educational Consultants Association)的执行主管马克·斯克拉罗夫(Mark Sklarow)自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发来电子邮件表示,“不幸的是,中国大众对美国大学的录取过程几乎一无所知。对不道德的代理人和诈骗专家而言,要 想哄骗、欺瞒并操纵一群全心全意为孩子打算的人,实在是太容易了。”

海外教育是门大生意,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代理人和顾问,向学生和家长兜售咨询意见,尤其是面向亚洲客户。代理人一般直接与大学合作,而顾问一般独立运作。

很难分清可以信任谁。有些代理人错误地标榜自己代表某些学校,有些则正当地与大学在国际招生上进行合作。

有些顾问许下不能兑现的诺言,有些则提供诚恳的关键意见。而且,让事情更复杂的是,各个国家的录取体系截然不同,一如它们在使用代理人上的接受程度。

在美国,大学给招募学生的代理人付费一直是非法的。但在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代理人的使用是合法的。一些有名的学校,比如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还会提供国内外代理人的建议名单。

根据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说法,2009至2010学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美国大学本科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地。而在2011至2012学年,美国的中国学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了23.1%。

斯克拉罗夫称,中国对海外教育的兴趣已经出现“爆炸性增长”。几代人以来,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一直向海外输送大量学生,但对许多中国内地的教育者和家庭而言,这还是件新鲜事。

家长急于将子女送去海外,但他们可能缺乏申请过程所需的语言技能,也不了解西方的实际情况。

斯克拉罗夫说,“结果就是,不道德和不诚实的中介利用这些家庭的焦虑情绪,用相当荒谬的不实承诺来招揽客户。”

教育咨询机构Zinch在美国和中国设有办公室,该机构2010年发布的报告称,申请美国本科课程的中国学生中有80%使用了代理人,他们当中许多 人没有获得认证。报告将高度的不诚实行为归咎于代理人的使用。该研究包括了对250名中国高三学生的访问,称90%的推荐信不是教师撰写的、70%的作文 不是学生本人撰写的,而且50%的成绩单是伪造的。

为了变得更透明,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上个月成为公布支付给代理人的费率的首家英国高等教育机构。该校在中国宁波和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郊外拥有分校区。

诺丁汉大学的留学生招生主任哈丽雅特·马修斯(Harriet Matthews)在声明中称,让未来的学生知晓所有的实情是很重要的,包括与学校合作提供咨询服务的代理人的信息。

通过电子邮件,诺丁汉大学的国际办公室主任温琴佐·拉伊莫(Vincenzo Raimo)说,“在留学生来到英国的过程中,代理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这一举措也对他们有所帮助。”

数个国家对这些中间人制定了行为准则。今年4月,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和新西兰共同发表了《伦敦声明》(London Statement),给教育中介列出了道德准则,但该声明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牛剑留学咨询公司(Oxbridge Applications)只提供针对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和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的服务。该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简·韦尔什(Jane Welsh)说,公司的顾问从不承诺一定能申请成功。

她在伦敦通过电话说,“因为你也不知道能不能录取。你能做的,只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显然世界上是有些有钱人,而且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有些人相信钱是万能的。但是这在牛津和剑桥可行不通。”

韦尔什说,公司的顾问提供申请、面试、课程选择及课外活动的相关建议。

她说,“有些情况下,老师们不知如何让学生做准备。我们则会填补这些空白。”

住在香港的贝蒂·栾(Betty Lun,音译)在电话中说,当她18岁的儿子艾德里安(Adrian)想去英国读书时,她并不是很了解英国的教育体制。

她说,“孩子上的是本地学校,我们不太了解国外的大学教育体制。”

一位朋友推荐了一家名为学术与继续教育公司(Academic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的私人企业。该公司的职员研究了艾德里安的成绩单及其前景,建议他去英格兰完成最后一年高中学业,以便进入好大学。最终,艾德里安被 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录取,明年入学。

贝蒂·栾说,“对我们来说,这一切都很好,也很简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