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英国外交官眼中的朝鲜生活

时间:2012-10-15 09:29:10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
○博主 Bradly Martin ○译者 南岳 《 青年参考 》( 2012年10月10日   41 版)
 

    以“用双脚去实地踏访”为座右铭,是媒体人的理想。 

    约翰·埃巴拉德被派往朝鲜首都平壤工作。生活期间,他在距市中心35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可以自由乘车、徒步行动,还能与当地居民进行工作或私人交流。派遣单位出资,他事前在韩国首尔学习了朝鲜语,也没有语言障碍。 

    埃巴拉德在出版界极特殊的门类,创造出为数不多的杰作,这并不奇怪。这一门类就是朝鲜实地采访。他能与朝鲜市民随便交谈,从中了解生活上的重要事实。

    例如,埃巴拉德接触到的平壤市民的日常生活,被限定在家和工作单位。欧美人看来,“乏味得不可思议”。可这与首都之外居民的生活相比,已是特权了。

    当地交通状况难以把握,市民都提前很多时间上班。这并非工作要求必须按时抵达,而是迟到被视为职场的“利敌”行为。

    重 视尊老爱幼的儒教价值观念根深蒂固,朝鲜父母和长大成人的子女的关系不太自然,也不太融洽。埃巴拉德写道:“在我的韩国朋友中,父母和成年子女间保持着令 人感到温暖的关系,经常谈到爱;而朝鲜朋友的家人中却没有这种亲情。相识的朝鲜女性多数都担心丈夫不忠,而具有同样担心的男性仅有一人。他看过美国电视剧 《绝望的主妇》,认为自己妻子可能就是剧中的女主角而心存不安。” 

    生动描写朝鲜现实生活的埃巴拉德不是记者,这对所有媒体人是个讽刺。他在英国外交部工作,2006年至2008年担任英国大使常驻朝鲜,现任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朝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他以切身经历为基础,今年6月出版了《身在朝鲜的英国外交官》一书。 

    为 什么记者写不出这样的书呢?很少有记者能获批去朝鲜。即使幸运获批,也只能坐上旅游大巴按指定路线走马观花。也有人出版过直接采访朝鲜人的著作,不过接受 采访的,都是住在国外的难民和政治避难人员。今年1月美联社正式在平壤建立朝鲜分社,但还是不能报道重大事件。 

    就在朝鲜实地访问而言,和埃巴拉德从事同样采访工作的,几乎都是韩国和朝鲜记者。总部设在日本的杂志《临津江》,也只是刊载朝鲜国内记者采编的报道。

    外国人试图传递朝鲜现状,外交官的身份最合适。他们的行动虽受限制,但埃巴拉德对“能与有限朝鲜人交流”已相当满足。 他说:“我与其中几个人已成了朋友,至少他们能和我谈论自己的生活。” 

    在朝鲜如果发表与政府官方不同见解,将受到严厉处罚。为不暴露谈话人身份,埃巴拉德特意“隐去了采访人的身份”。 

    描述朝鲜内部情况的著作,多数焦点放在最具特权的平壤市民,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非平壤居民。而埃巴拉德主要采访的是其中间阶层——“在平壤市内从事并不重要但稳定的工作、政府规定的家庭出身好”的准精英阶层。 

    埃巴拉德的朝鲜朋友中,无一人想在朝鲜劳动党内谋得职位寻求发展。这是近10年日益强烈的倾向。他们向往的职业是外贸公司职员,因为“能弄到外国商品、外币,虽说极有限,但仍有机会去国外”。

    外国媒体特别是韩国的报道,不断翻过信息管制的壁垒大量流入朝鲜,正给该国各方面带来变化。

    埃巴拉德说,最令人吃惊的,是曾经遇到过痴迷阅读韩国版《时尚》杂志(Cosmopolitan)的年轻女性。拾起她们掉落的杂志时,映入眼帘的是《如何使性生活更快乐》。在禁欲的朝鲜,这可是震撼的题目。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