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用行为痕迹还原法,锁定《杯中窥人》代笔门风波的真正书写人

时间:2012-02-09 22:43:12  来源:『天涯杂谈』  作者:

 最近一段时间,方舟子方根据大量的分析材料,质疑韩寒作品存在代笔门。但是,却始终没有拿出第一手证据。
本人开始也是观潮派,但是,看到韩寒声称,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杯中窥人》等作品是自己写的,并据此起诉方舟子。于是,引起了兴趣,开始研究韩寒的证据。
本人用行为痕迹还原法,重点分析了网上公布的《杯中窥人》的手稿。行为痕迹还原法来源行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心理支配行为运动,行为运动制约行为痕迹。根据“X-Y-H”和“H-Y-X”的公式理论,可以在行为心理、行为运动和行为痕迹之间建立起行为痕迹还原线。即掌握了行为痕迹,可以重现行为运动。
根据行为痕迹还原法,得出分析结论,《杯中窥人》手稿不是韩寒的笔迹,很可能是韩父的笔迹。
先看网上公布的《杯中窥人》的手稿:

图一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证这份笔迹。

一、笔迹分析和检验。
笔迹检验的原理是:书写动力定型决定书写习惯。我们将这份笔迹和网上公布的韩寒笔迹进行比较:

图二《杯中窥人》笔迹

图三 韩寒《试卷》笔迹


图四 韩寒作品《私奔》笔迹
从图二至图四的三幅笔迹对比检验可以看出:韩寒的后面两幅笔迹和《杯中窥人》笔迹的倾斜度有很大不同。《杯中窥人》笔迹左边的字体倾斜度比较大。这表明书写时纸张是向左倾斜的,握笔姿势也不够规范,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后面两幅韩寒的笔迹,书写时纸张是正放的,握笔姿势也很规范。
再从汉字特征分析。

《杯中窥人》的“是”字

 

韩寒《私奔》的“是”字

韩寒《试卷》的“是”字

韩寒《三重门》的“是”字
可以明显看出,韩寒的“是”字写法和《三重门》手稿中的“是”字写法不一样。
其他还有“说”、“里”、“怕”、“有”几个字,韩寒的笔迹收笔比较上扬,而《三重门》中的笔迹,这几个字收笔比较平实。读者可以自己对照韩寒网上公布的笔迹和《三重门》笔迹比较。

网友发布在网上的笔迹特征对比图

二、“纸”变成“布”错误产生原因分析
《杯中窥人》有一个很重要的错误,就是把命题作文中的实物“纸”变成“布”。(见图一)
产生这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来回顾当时场景。
1、根据韩父叙述:就在一间客房里,作家、《萌芽》编辑李其纲受拜托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他顺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这与其说是考题,还不如说是谜语。面对"谜语",我在一旁为韩寒担忧:如许一个"问题",能发挥出一篇甚么文章呢?韩寒思虑了一会后,在稿纸上写下了问题《杯中窥人》,明显他已思虑好了这"谜语"如何去"猜"。而后,评委和《萌芽》的工作人员吃中饭去了,留下一名叫林青的编辑监考。我则出去给韩寒买点心。
大约一个小时后,韩寒"补考"结束,将写好的文章交给监考师长教师。 
林青对韩寒说:凭证复赛规定,可以考三个小时。 
韩寒说不消了。 
不一会,评委们用好午餐回来了。林青把韩寒的文章交了上去。 
2、李其纲叙述:在‘新概念’的老巢青松城的某间房间里,我们特设一间特殊的考场,就近取材,我给了韩寒一个行为艺术般的题目。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瞬间,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我说:‘前面的题目作废,请注意,以下是完整的题目。’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一个钟点以后,韩寒写成此篇《杯中窥人》。
3、《萌芽》编辑胡玮莳的口述。2000年央视《对话》栏目中,《萌芽》的女编辑胡玮莳说:水是“一杯袋泡茶”,被浸泡的纸是“袋装茶叶包装纸”。
通过以上的情节,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韩寒写的,而是一个知道命题作文题目,但是没有看清扔进杯中的东西是什么的人写的。韩寒是知道李其纲扔进杯中的东西是一团纸,因为李其纲还特别提醒他注意。那为什么还要写成是布?从原稿上也可以发现,写命题作文的人最初因为不能判定扔进杯中的是什么东西,想写成“干团”,一想又不妥,涂掉了,最后按照猜测,还是写成“干布”。这个人绝对不是韩寒,是谁?极有可能是在现场,离得比较远的韩父。看到李其纲命题,由于李其纲没有说扔进去的是什么,所以把袋装茶叶包装纸误以为是一块布。但是没有十分把握,所以写的时候,产生犹豫,才涂改为“布”。
第二,根本不存在勾结考官的情况。假设是买通好的,代考人就早知道主考官放进杯子里的是纸,而不是“布”,而不会出现文章中的把纸写成布。从文章开头来看,似乎有点仓促,不可能是预先知道题目的。再说,“首届新概念征文大赛”发起暨主办的有八家单位,现场有很多评委,要买通几乎所有人是不现实的。
第三,绝不是代写人写好后,韩寒再誊抄的。假设是韩寒誊抄的,总会把韩父写错的“布”,改回“纸”吧?因为,这根本不影响文章内容。再说,从时间上来不及。韩寒一个小时就交卷了。我们还原一下现场:韩父出去买点心,算5分钟吧,然后构思15分钟,算是高效益了。写作,30分钟总要吧?回到考场,5分钟。总共55分钟。韩寒再誊抄一遍,25分钟。怎么也要超过一个小时。还有一个理由,当时至少还有一位监考官在场,总不可能公开抄写吧?
以上三点,结论只有一个:《杯中窥人》的笔迹不是韩寒的。而是一个笔迹风格和韩寒非常相像的人写好后,直接拿给韩寒交卷的。

三、《杯中窥人》为什么和韩寒笔迹风格相像?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试着还原现场:
补考的那天,韩父陪韩寒来到考场,李其纲受拜托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他顺手将一张袋装茶叶包装纸揉成一团塞进一只盛有半杯水说:这就是题目。而韩父站得比较远,没看清楚塞进杯子里的是什么东西。后来,韩父找借口出去买点心,在外面写好了命题作文,一个小时后,带进考场,趁监考官不注意,连同点心一起塞给韩寒。韩寒知道父亲的笔迹和自己的笔迹差不多,就直接交卷了。
这就解决了《杯中窥人》的笔迹为什么和韩寒笔迹风格相像的问题,因为极有可能是韩父的笔迹。
韩父在《儿子韩寒》一书说:“领导向我核实一下韩寒的休学申请书上我的名字是不是我签的。我说是的。校领导说,那就好,他们一开始以为那名字是韩寒签的。我说,肯定是我亲笔签的。他们说我的字很像韩寒的字。其实,是韩寒的字有点像我的字。不过,真的写起来,韩寒的字要比我的字漂亮。”
韩父上面说法完全正确。韩寒父子两人的笔迹十分相像,网友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原稿上可以看到,韩寒的字真的和《杯中窥人》的字很像,并且比《杯中窥人》的字更漂亮。所以,我们有充分理由怀疑是韩父的笔迹。
但是,按照笔迹学原理,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字体。再怎么一样的字体,也还是有区别的。
最后,请韩寒及其粉丝们不要发怒,我这只是一篇学术讨论和学术分析文章而已。如果真是韩寒自己的笔迹,推翻我的分析很容易,请笔迹鉴定权威部门对《杯中窥人》笔迹进行鉴定,结果就出来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