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记录青年领袖,记录我们的时代

时间:2011-04-27 12:40:1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

    本刊记者 卫毅

在2010年的中国娇子青年领袖颁奖典礼上,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说到了青年领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在2005年获选的青年领袖,出 生于广东的贫家,16岁来到北京,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成为了中国首富。时代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让个人的梦想成为现实的一种可能。这是美国梦的中 国版。但是,这个版本最后碎掉了——这位青年领袖被判刑14年入狱。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显然,当今的青年领袖处于个人事业的未完成时,几乎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我想到了这两年采访过的李泽厚先生。他的经历是一个青年领袖持续发展的好例子。

1950年代,刚从北大毕业的李泽厚进入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随即参与了美学大讨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论战对手是已经声名显赫的朱光潜、蔡仪等 人。此次论争使他名声大振,开创了中国美学的一大派别:实践美学,此时他才20多岁。在他之后,以如此年纪在中国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事几乎再未发生。他完全 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学术领袖。

此后的中国“运动”不断,学术不再重要。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研究被迫转向了体力劳动,许多人开始放弃他们所执着的东西。李先生跟我说过,在五七干校的时候, 许多知识分子更专注于打家具这样的事务,他则在《毛选》下放一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英文版,做大量的读书笔记。这是时代的重压之下,一种持续发展的潜 藏力量。

1978年后,挣脱“文革”禁欲主义的中国人需要更多现实的理论支持。美学在此时成为了解放思想的助力。实际上一直在持续用力的李泽厚,相继出版了哲学、 美学、思想史等著作,数量和力度都十分惊人,让他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成为青年们的文化领袖。可以用沈瓒评价李贽的话形容当年的情景:“少年高旷豪举之士 多乐慕之,后学如狂。”

每个时代对青年领袖的想象重点各有不同。现在是财富领袖,1980年代是文化领袖,更早年则是军政领袖。同样是在去年,我在做桂系军阀历史题材的采访时, 走访了桂系几位领袖出生的地方。他们统一广西的时候才30岁左右,是那个时代的青年领袖,曾经构建过辉煌,最终灰飞烟灭。他们出生的地方还是老模样,像是 从未发生过任何令人惊叹的变化。

所有的繁华终有散尽的一天,所有的青年都会老去,那么,意义何在呢?给时代进程中的这些人做一份记录,大概就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意义。当这个时代过去,后来的人们会看到,曾经有这么一群青年人来过,他们的内心闪烁着时代的光芒,而这些光芒,照亮过我们走过的路。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