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史铁生走了:一个人与一个所在

时间:2011-01-01 15:18:28  来源:1510部落  作者:

作者:

谢青桐

 | 

评论(18)

 | 标签:

当代作家

,

我与地坛

,

命若琴弦

,

务虚笔记

史铁生走了,这位在我心目中灵魂最为深刻的中国当代作家,于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离开人世。

中 国当代文学因为有了史铁生才显得不那么浅陋与浮华,在繁华时代的闹市,他显得孤独而凄清。但是,他对人的生与死、苦与乐、爱与欲、残与全等等人们本不该忽 略的大命题进行了深入而有力的拷问。面对人类无法挣脱的多种根本性的生存困境,他以自己的生命来思考,并给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向天国的朝圣之路。

1983 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篇令他蜚声文坛的作品,曾经按照当时的解说惯例被纳入到“知青文学”的范围内大加褒扬,并认定史铁生的作品“洋溢着对我们的土 地和人民耿耿深情”。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史铁生并未在主流评论家所言的这个方向上前进一步,相反,他以《命若琴弦》(写于1985年)为标志迅即拉开了 与社会、历史、时代这些宏大的事物的距离。

因此,当1991年散文《我与地坛》发表之后,整个文学界对史铁生这个名字及其文学写作的欢迎,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个人与一个所在,一个绝对的障碍与一种克服之道,一个有限的孤独的个体与广大无垠深不可测的世界,就这样在《我与地坛》的深情厚意之间被诉说了。

史 铁生41万字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写于1997年),是一部奇特的书,一部完全将生活心灵化的小说,一部在精神王国漫游中不断对世俗价值观念发出拷问 的动人的“笔记”。《务虚笔记》演绎了20世纪汉文化语境中知青这代人和他们上代人以及更上一代革命者三代人的悲剧命运,但小说追求的却不是外在的史诗效 应,其精神内核是对人的心灵苦难的抒写,对人生命存在的印象、虚无及各种可能性进行探究揭秘,是破译人生密码的生命寓言。

他 一心致力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致力于对广阔而平凡的自然生活大道的探究。为此他付出了超人的代价。一方面他必须承受着文学写作内与外的双重压力,时刻 担心创作资源的枯竭,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他坐在这轮椅上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他凭借一己之力和超出常人的弥天大勇克服着这些障碍,与 命运进行着殊死搏斗,并不断向那些饱受命运折磨孤苦无告的人们奉献着自己的精神觉悟。

在玄思的哲学人生下,幻化了“生本无 乐”的苦痛、泯灭,史铁生超脱出“虽哀尤爱”的斗争且平静心态。在孤独的残疾世界里,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悟性,激活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并转化成自己内在的动 力,用来平静地战胜人生苦难的过程,这是活着的内需,这是爱的力量,这是人类都应具有的“顽强”。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曾经在90年代初期被陈凯歌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只是这部纯艺术电影在当时没有取得什么市场影响。

一 个盲童从他师傅口中晓得有一道可以治愈双眼的药方,令他重见天日。不过,他必须要弹断一千根弦,才可以从琴匣里取出药方,否则无效。师傅死后,那盲童踏遍 穷山恶水,唱尽千古苍凉,把一根又一根的弦弹断。有志者事竟成,盲终于弹断千根弦,以琴匣取出药方,立即到镇上药铺去买药,店员一看,赫然发觉是一张白 纸。盲人琴师受到致命打击,临终之际,突然领悟到师傅的良苦用心。因为,如果没有弹断一千根弦的动力和过程,他黯淡无光的人生不会支撑到今天。于是,琴师 又一次把那张白纸塞进琴匣,用同样的谎言告知他新收的小徒弟,告诉他如果弹断一千根弦,就可凭那张药方重见天日……

人生的尽头最终是一张虚无的白纸,但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过程却很重要。

这也是我在2010年最后一天写下的年终总结。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