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度最佳产品与设计

时间:2010-12-20 14:01:08  来源:新浪  作者:
11月10日,第一款能通过苹果系列产品操控的直升机在纽约亮相。这款价值300美元的直升机有4个分开的螺旋桨,直升机的前面和底部都装有摄像头,可通过Wi-Fi信号将所摄图像传回iPad  11月10日,第一款能通过苹果系列产品操控的直升机在纽约亮相。这款价值300美元的直升机有4个分开的螺旋桨,直升机的前面和底部都装有摄像头,可通过Wi-Fi信号将所摄图像传回iPad
美国大学生研制的NeoNurture育婴箱是由回收再利用的汽车零件组装的。旧车头前聚光灯用于供暖;仪表盘风扇用来保持空气流通  美国大学生研制的NeoNurture育婴箱是由回收再利用的汽车零件组装的。旧车头前聚光灯用于供暖;仪表盘风扇用来保持空气流通
西班牙时装设计师马尼尔·托雷斯和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粒子技术教授保罗·卢克哈姆共同发明了一种新型面料——“喷罐面料”,只要将喷嘴对准身体轻轻一喷,随着溶剂蒸发,纤维就会黏合在一起,一件合身、独一无二的衣服就穿到身上了  西班牙时装设计师马尼尔·托雷斯和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粒子技术教授保罗·卢克哈姆共同发明了一种新型面料——“喷罐面料”,只要将喷嘴对准身体轻轻一喷,随着溶剂蒸发,纤维就会黏合在一起,一件合身、独一无二的衣服就穿到身上了
荷兰提耳堡一位设计师正在为电脑游戏做设计荷兰提耳堡一位设计师正在为电脑游戏做设计

  苗炜

  我们用iPhone翻阅照片,照片与定位系统绑定,可以通过地图看照片——你在昆明的留影,你在上海的留影,你在意大利的留影,你的足迹和影像 这样衔接起来后,这款手机好像也变得更加贴心了。我们在微博上看到那些发自iPad的留言,我们收到发自iPhone 4更换手机号码的短信,这两款产品给人一种蜂拥而至的感觉,没错儿,这是一个平台,这是一个系统,这也是一个渠道。人们花几千块钱购买iPhone 4或iPad,然后再在上面花几美元购买小软件,杂志和报纸匆忙推出iPad版本,游戏公司推出多平台的小游戏,这些精心的小创造变成苹果商店数以万计的 应用程序中的一个小图标,比之苹果这个了不起的“平台级别”的设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东西都显得小了一些。

  教育工作者对未来的一代显得忧心忡忡,他们是电脑屏幕抚育成长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超文本链接的,他们被各种小游戏搞得更加兴奋(科隆体育大学 的研究成果显示,打游戏可比看电影更刺激),他们更愿意在YouTube上找到一段关于菲茨杰拉德的介绍,而不是去看这个作家的书。简单地说,如今的教师 怀疑,种种小玩意儿——手机、电脑、PSP、视频,足以让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沉浸在一个“数字迪斯尼乐园”中。

  其实不必怀疑,我们都置身于“数字迪斯尼乐园”中。的确有人会用iPad看书,会从iTunes上下载各个大学的开放课程,会用Kindle3 看书学习,但本年度最流行的产品iPad就是一款“迪斯尼式”的平板电脑,在iPad卖出100万台的时候,统计数字显示,平均每个用户只下载了一本半的 图书,更多的人是用它消遣。购买一款智能手机,购买一台平板电脑,都有一个隐含的价值诉求,那就是跟上科技的发展,但这些技术进步的标识物,是不是如同古 希腊的诡辩术和修辞学,只是一种传播手段,一种强有力的媒介,自身发展成为一种力量,成为每个人手中的武器?我们装备上各式数码产品,我们在各类社交网站 上和朋友们保持联系,我们在微博上踊跃发言,这样我们就不Out了?这样我们就参与到互联网和科技所主导的社会变革之中了?

  大卫·波格(David Pogue)在《纽约时报》上开设的科技专栏已经有10年的历史,他在最近的一篇回顾文章中说,现在的消费科技领域每天都有无数事件发生。很难做到紧跟潮 流,技术革新从未像今天这样一日千里。追随其中就像在海啸中冲浪。“10年间我测试的上千种产品,能走到今天的实在不多。iPod、黑莓、IE浏览器这些 老家伙还在推陈出新,但更多耗费了时间和金钱鼓捣出来的产品只是冒了个泡,就烟消云散。潮流产品就是这样:你买下它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每年夏天都有新款 iPhone上市,所以手机不小心掉进马桶,其实算不上什么损失。”

  《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莫博士说,他拿到iPhone 4的时候,不由得回想起第一代iPhone,反应黏稠迟缓,但是,“苹果漂亮的手法在于他们淘汰自己产品的速度。亚马逊的Kindle也是每年一款新型 号。实践就是创意赖以生存的氧气,你永远不能完全地预测公众的反应,除非你让他们直接尝试。这意味着,你没有发布产品的每一天都在失去生命,因为缺少了真 实世界带来的氧气”。莫博士的建议是,尽快发布你的产品,再尽快更新换代。明年春天,我们就有可能看到第二代的iPad了。

  我们可以用周期短的“短”,平板电脑的“平”,节奏快的“快”,“短平快”这三个字来形容数字产品的消费,然后,我们可以想一下,那些绵长而持 久的注意力在哪里?哪些东西是深邃的?哪些东西是深刻的?我们是否丧失了缓慢生活的能力?商人们看待乔布斯这样的偶像会说,看,他用iPad打败了索尼; 看,他用iPhone打败了诺基亚。但这位iGod肯定对设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审美有更深的洞见,他不断推出让人炫目的新奇玩意儿,人们满足于这 些产品提供的肤浅乐趣,又惊叹于他的天才不可模仿不可复制。

  是的,苹果公司的产品已经连续多年出现在我们的“最佳产品与设计”当中,我们看着乔布斯变得像神一样,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成人世界在消费浪潮 中的瓦解速度——电影必须变得更加炫目,必须是视觉盛宴;电视受众的平均年龄是50岁以上,所以变得过时了;人们既然已经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取音乐,那么 下一个全军覆没的行业就是出版,大家都会看电子书;属于知识阶层的报纸和杂志日薄西山,长篇报道的传播逊色于140个字节的微博。这些判断几乎成为陈词滥 调,几乎成为未来世界的规划,我们拜Google,拜苹果,他们的创造的确非凡,但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悖论之中,科技不仅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工具,也 可能是一种“自我矮化”的沉迷,成人世界正在贬值,我们欣然地接受那些瞄准儿童市场的消费产品。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雷(Saptarshi Ray)说,他是个小孩子的时候,父母愿意给他买有助于提升科技知识的工具(不仅仅是个玩具),从而降低他们的罪恶感。现在,新一代的父母比他们的孩子们 拥有更多华而不实的玩具。看看苹果、微软、索尼的宣传,每件小玩意儿都让我们生活得更有趣、更酷,而工作或某种实用性好像只是它们的副产品。“我们是不是 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变得更加无聊?我们被驱使拥抱我们内心的极客,沉醉于科技带来的便携与方便。每时每刻,营销让我们变得更加焦虑、更加幼稚,更像大孩 子。”

  我们的确像孩子一样,害怕孤独,乐于分享,带着角色扮演地分享,我们在丧失那种孤独和专注的能力,我们被鼓动着参与一个个平台一个个系统,寻找 那些人气充足的地方,然后看着每一个人气充足的地方被开发者改造成现金流淌的地方。在苹果音乐社交网络Ping上面说说你在听什么歌,这东西和 Twitter连同了,Twitter号称是世界的脉搏,即使被隔绝在外,我们这些汉语使用者还可以用新浪微博和新浪乐库嘛。我们可以用 Instagram,这是个照片分享终端,你用文字发布的内容变成了用图片发布。类似的图片分享网站有Picplz,Path等好多家,现在人们吃个饭都 喜欢拍张照片给别人看看,照片远比文字丰富,移动设备照相机的质量提高,手机上都能直接PS,网络速度也快了,所以,很多人相信,照片会主导未来新型的社 交网络。Facebook将推出的服务被称为“Facebook messaging”或“Facebook E-mail”,其CEO 马克·扎克伯格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平台,而不单单是“E-mail杀手”。你可以有邮件地址、用手机接收信息,还可以聊天(即时通讯)。 Facebook还计划开展团购,增加营收,这样他们才能保住几百亿美元的市值。大卫·芬奇执导的影片《社交网络》讲的就是扎克伯格发家的故事,影片最后 一句台词是——You're not an asshole,but trying so hard to be。这句台词并不仅仅是要把一个伟大的创业者矮化成一个偷窃别人灵感的孤独的失败者,你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对自己的提醒——我们要被那些裹挟着技术、 进步名义的消费品带到哪里去呢?我们在这个泛娱乐化的肤浅时代究竟意欲何为?

  轻周期与Beta觉醒

  在一个创意胜过专利、体验大于拥有的消费观念迁徙时代,以往那种一步到位的设计观念,越来越难以生存。一个诱人的产品往往不再是经历百般雕琢的终极成果,而更像一个还需要时间打磨的原始模型,一个依赖第一批尝试者添砖加瓦才能够完善的好东西。

  主笔 尚进

  轻周期和技术过剩

  “18个月前我就开始统计收集全球工业设计中各类获奖作品,以设计产品的不同品类来分拣,试图通过分类的过程,提出一些规律。我惊奇地发现,很 多传统的设计品类消失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周期彻底紊乱了。”Uncrate的杰夫·斯廷纳在旧金山Mission区的设计展览间说,“我翻阅去年旧 金山艺术学院学生们的设计档案,发现居然没有一个人设计书柜,家居设计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桌子和个人密闭化的躺椅。我询问得到的回答很值得思考,在新一代 设计者们看来,没有人会关心书柜如何巧妙,因为即便有书,也没多少人会乐于整齐地码放起来,而大家却都离不开书桌,尤其是那种便于连接电源和网线的小桌 子。设计需求导向正在压迫设计周期,那些失去宠信的设计品类,正在被放逐,而很多需要3年才会彻底升级一次的产品,突然被迫加速,从设计概念出炉到最终上 市,往往只给6个月时间。因为消费欲望和设计成本的降低,尤其是设计者同最终设计品体验消费者之间沟通鸿沟的消逝,让整个设计界的生物钟发生了稍许变 异。”

  没有了手工试验的黏土模型,笔绘的设计草图直接绘制在电子手写板上,加热老化试验和耐磨损测试一律委托代工制造商来完成,甚至,只要能依赖软件 刷新实现升级的产品,往往没有了1.0版,直接从Beta测试版跳跃到2.0。整个设计界在过去10年内,因为设计工具和工艺技巧表达演示方式的变化,正 在经历强烈的自我进化。轻周期,这个衍生自金融业的流转概念,已经成为2010年全球消费产品设计界都在默默执行的设计规则。

  在底特律车展上,纯电动汽车新锐Tesla公司的弗朗茨·冯·霍兹豪森(Franz Von Holzhausen)对于轻量化的设计周期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在接受本刊采访中说:“设计方式和设计工艺确实为研发周期提供了提速的保证,我在两年 前为马自达设计Furai概念车的时候,很多细节设计必须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我带着几个3D制图师不断地调节图纸,但是再怎么设计也无法摆脱传统汽车的 机械物理结构。我们22人的设计团队,耗费了20个月,才造出来概念车样品。而在我跳槽到Tesla后,找到了全新的设计节奏,没必要浪费时间在很多底层 设计理念上。我们可以找来莲花跑车作为原始设计基础,电动汽车模块化的结构大大降低了以往设计时需要顾忌的机械零件磨合问题。你无法想象未来电动汽车的设 计周期,应该可以跟新款笔记本电脑升级速度保持同步,而不像传统汽车制造业那样,每5年才能做出一次大改款。”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更新频率的刺激,正在向工业设计领域施压,尤其是在各类建筑辅助设计与后期软件工具大大降低了设计耗费的时间成本和实验强度 之后。满足全球市场对设计更新的频率提速,成为轻周期现象幕后的推手。德国威斯巴登市场研究机构有一项长期跟踪调查,在欧盟区域,新款汽车升级改款速度从 90年代的平均7.5年,提升到现在的5.1年。大众高尔夫轿车就被视作最典型的案例,第一代高尔夫诞生于1974年,9年后才升级到第二代,再8年后第 三代。此后,研发换代间隔一直在缩短,2004年才上市的第5代高尔夫甚至只存在了4年半,就被替换掉了。到底是消费欲望膨胀催生了设计的轻周期化,还是 设计界本身的周期变化推波助澜了消费频率呢?

  实际上,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 Partners的霍勒曼在此前的《红鲱鱼》讨论会上有过一番阐述,在他看来,全球消费设计领域一直在经历技术过剩的威胁,太多成熟的技术和工艺被闲置, 电子商务和全球化制造分工加速了商品制造流转的效率。企业管理者迫切希望这些资源被充分利用,而设计师们早已经厌烦了“十选一”的商业设计筛选机制,只有 服装大亨们还在恪守四个季节的设计周期,那些以独立工作室作为组织结构的创业公司,才不会顾忌常规意义上的库存问题。

  而创意,这个非专利保护机制下的创新要素,也是造成设计轻周期现象的关键点之一。iHandysoft的黄扬清就一直在抱怨创意保护与产品设计 周期之间的矛盾,他的软件设计团队很早就涉足iPhone的工具开发,并且利用智能手机中的重力感应器,设计出很多依托于手机硬件基础之上的小工具,但是 在他创意设计出这些小工具发布的几周后,类似的设计品一夜蜂拥,最终消费者根本无法从数十个类似创意的小软件中甄别谁是最佳。而黄扬清只能选择加快开发速 度,以轻周期的设计理念来应对创意抄袭者们的尾随。他在接受本刊采访中,有些无奈地说:“在设计门槛被拉低的环境下,一个好的设计灵感很容易被秉承后来居 上理念的克隆品淹没,以往软件设计3个月的开发底线,早已经被冲淡了,我们现在的研发更新周期是以天为单位计算。”

  不完美设计和Beta习俗

  如果从2007年1月乔布斯在Macworld上炫耀还处于工程样品的第一代iPhone算起,短短3年,iPhone已经升级到了第4代,每 次升级都会拿出一些新变化,并且通过互联网的自动软件刷新方式,让以前的老产品也实现更新同步,最终用户成为产品设计周期完善的一部分。这完全与诺基亚和 黑莓为主导的传统手机设计生态大相径庭,看看诺基亚2007年重量级的N95,再看看2010年的N8,从键盘滑盖手机变化为全触摸屏,从Symbina 到Symbina 3,谁也不敢说诺基亚的工业设计能力在退化,但是全球市场份额上的举步维艰却说明了一切。以往需要5年才能彻底进化一次的设计周期,被人为重新分配成若干 零碎的进化过程,不再是那种一步到位的完成品,那种为了突破创意而不断变换造型的工业设计辛劳,在软件界面和多元内容面前,被一次性消解掉了。套用 Tesla设计总监弗朗茨·冯·霍兹豪森的说法,界面设计的威慑力第一次比工程设计更犀利了。而《华尔街日报》的老牌评论员沃尔特·莫斯伯格将此形容为不 完美设计,或者干脆叫半成品,这个略带贬义的描述,已经彻底被改变,越来越多的新锐设计带有“半成品”色彩。“空寂”美学,这种以破损茶碗金色漆边修补, 秉承残破修补美学为情操的观念,再一次默默地酝酿。

  实际上,Beta习俗并不仅局限于消费电子和互联网产品。2010年初丰田汽车在全球遭遇召回尴尬,其实也可以视作一次几年前遗留下的不完美设 计典型。连接行车电脑的刹车优先系统早在2002年就被注册了,只不过专利一直被欧洲汽车巨头控制,丰田和其他日系制造商并不想缴纳每辆车几十美元的专利 费,而在召回后的补救升级措施,其实只是一则简单的软件刷新设计匹配问题。召回,不再代表纯粹的产品不足,而正在被理解为一种对不完美设计的服务态度。很 多时候,最早那批追求时髦前卫的消费群体,也在使用过程中充当了设计师贴膏药设计方式的小帮手,充当了不完美设计的试金石。Google可以算是不完美设 计界的常客,在2008年的一份统计中,Google当时一半的产品都标记了Beta的测试标志,从在线文档程序Google Docs到财经频道Google Finance,当时Google发言人解释说:“Beta版文化是一种严格依据工业标准流程的设计态度,我们仍在继续改进这些产品,但并不代表这些产品 有什么大问题。很多时候,只有大家对一个产品进行海量测试,我们才能真正完善和改进这个产品的设计细节,体验者在这个时候也是设计的一部 分。”Google在12月初亮相的eBook商店,完全可以被视作最新一代的半成品设计典型,为了给基于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提供一个足以匹敌 苹果iBooks和亚马逊Kindle的卖书平台,Google很急切地堆砌起eBook的售卖平台,没法添加读书笔记,不支持横向翻转屏幕,只有白底黑 字和黑底白字两种模式,无法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调节阅读对比度,300万册免费图书,至少280万册都是处于版权失效期,这一切都是为了赶在圣诞节之前发 布。反正明年Google的程序员们会设计更完善的升级版本,而大多数习惯于Beta版设计文化的尝鲜者,往往并没有多少抱怨。

  如果说众包的设计模式,仅仅是将原本应该由设计师和产品企划者承担的调研压力,毫无选择地公平分散给外脑的话,在轻周期环境下的Beta化设计 节奏,则要比众包设计更直接。众包只是把设计风险和设计选择机制实现了下放,对于每个众包设计模式的承包者而言,并不是每次都会成功,更要承担漫长尝试设 计过程的焦灼感。而轻周期造成的设计不完美情绪,是以每个Beta版用户参与者的热情作为补偿的,哪怕是这种情绪补偿背后带有一丝饥渴营销的味道。更激进 的消费心理学者们认为,无处不在的按钮和触摸调节旋钮,早已经让消费者对产品设计产生了控制欲依赖,如果仅仅是将贴上合格标签的最终消费设计摆放在使用者 眼前,让他们仅仅享受,而不是融入式地体验产品设计细节,即便是提供一些并不重要的选择机会,也依旧无法表现出那种带有体温感的设计亲昵,哪怕这种体温感 还并不完美。

  地理位置社交网站Foursquare,也在无形中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设计公司,其创始人丹尼斯·克劳利在被问及未来5年后会如何建设 Foursquare时,他很坦白地回答:“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使用者潜在的好恶习惯,可以引导我们完善地理位置社交产品的最终设计。”实际 上,Foursquare在不知不觉间充分利用手机移动网络的三角定位特性,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位置关系体系。如果说GPS那些依靠卫星导航的传统定位模 式,必须依靠下载新地图数据,才能实现准确位置引导的产品设计,属于20世纪典型的一次性售卖工业设计产品的话,那Google在过去几年时间,在全球不 停依靠数据采集车搜集的街景信息构建起来的Google地图,可以被视作以年为单位更新的数字信息化产品。而依靠用户关系作为人肉向导的 Foursquare,在全球的移动互联网进化中,无疑构筑了一条具备多种信息源头融合能力的产品设计技巧,因为它的设计和更新是时时刻刻的,是以使用者 作为产品设计完善对象、以个人地理信息为指标的产品体系。

  符号化的觉醒

  “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原始产品,促成人们对于精致生活感受的丧失,审美创伤日益严重,这成为人们探究现代设计思考和感受方式的原始动力。与 100余年前催生现代工业设计的起点类似,随着科技更新频率和沟通交互方式的重组,我们有必要返身思索一下,就像设计美学早期理论大师约翰·拉斯金和威 廉·莫里斯曾经经历的时代一样,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也正在经历世界转型带来的设计痛楚。”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上试图反思新世纪以来的设计脉 络。作为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一直试图找寻设计同生活之间的交融过程,摸索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轨迹,从中可以预见到现代主义的将来。轻周期和不 完美设计,这种由新技术模式和无尽消费欲望牵引的设计态度,实际上也是现实世界人与物之间关系的一种镜像。在日本工业设计大师深泽直人看来,这种趋势并不 是对于传统讲究极致完美的负责任态度的背离,反倒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本能回归,很难再出现那种可以畅销多年的经典设计,新设计没必要再在思辨哲理上跟自己较 劲。他为Boffi和Fantini设计的抛光黄铜镀铬水龙头,在讲述设计理念时他说道:“生活节奏加速压迫下,人们无暇深究个性化的审美,反倒是产品本 身的设计造型更容易被符号化。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会让你觉得眼熟,却又是全然陌生的,它只是静静地在那客观地表达生活。”

芝加哥设计公司MINIMAL创始人芝加哥设计公司MINIMAL创始人
腕表MiMo-TikTok+LunaTik腕表MiMo-TikTok+LunaTik

  芝加哥设计公司Minimal的创始人斯科特·伊尔森(Scott Ilson)在不久前设计的TikTok和LunaTik腕表,完全可以被视作轻周期下的符号化代表。与其说TikTok和LunaTik是两块手表,不 如说是两块将新一代iPod Nano固定在手腕上的束缚器,以航空级锻造工艺的铝壳包裹住Nano,配以硅胶注塑生产的柔软表带,充分利用Nano特有的内置时钟,甚至在 LunaTik侧面有一个镂空区,为耐克的运动计数器预留了安置空间。作为去年《时代》杂志评选的全球100位设计新锐之一,从创意构思到付诸设计,斯科 特·伊尔森只用了6天时间,他在阐述设计理念时表达道:“当iPod新一代Nano被摆上货架的那天,我就意识到了将其设计成手表的可能,它有可能打败那 些传统意义上的电子表。iPod太具符号特色,也许它并不是为手腕佩戴而生,但从我们的设计数据看,它不失为手腕上的好玩物,我们很快就会将TikTok 和LunaTik付诸生产。”这恰恰与田中一兴在为设计期刊《入门》做演讲的一些观点一致。作为无印良品的老牌设计顾问,田中一兴始终强调设计的平淡色 调,即便是大家所熟知的瓶瓶罐罐,也可以通过陌生化的重新塑造,以形成某些本能体验认知的物质符号。实际上以快速消费循环作为消费背景的设计氛围,追求迅 捷和简化的设计过程,很容易就自觉地走向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

 

  iPad冲击波和Flipboard效应

  对于那些想拿iPad替代笔记本电脑作为自己唯一信息工具的消费群体而言,iPad更像个信息玩具。

1月27日,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在旧金山举行的新产品发布会上介绍iPad1月27日,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在旧金山举行的新产品发布会上介绍iPad
5月28日,德国法兰克福一家苹果专卖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向第一个购买到苹果iPad的顾客祝贺5月28日,德国法兰克福一家苹果专卖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向第一个购买到苹果iPad的顾客祝贺

  主笔 尚进

  谁还记得2010年1月底,在苹果掌门人史蒂夫·乔布斯演示iPad之后,以Gartner金融分析师肯·杜兰尼和TechCrunch的德 文·库德威为首的一群硅谷批评家对于iPad的质疑吗?最普遍的说法,iPad似乎就是一款大号的iPod而已。但就是这个“大号iPod”,在2010 年3月上市之后,短短半年时间,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750万台,这其中很大程度上还要考虑iPad在上市之初的产能不足问题。如果非要把iPad归类 为大号iPod,并非没有道理,同步iPod和iPhone升级的iOS软件系统,都是苹果自己改良的ARM架构A4处理器,但是iPad的那块9.7英 寸屏幕,带来了信息触控体验方式的不同。至少iPhone和iPod Touch上需要局部放大才能够浏览的网页,在iPad上足以一屏就显示出来。

  实际上,追溯到2002年微软的TabletPC,可触控屏幕的平板电脑曾经掀起过一阵风潮。当时惠普和宏碁都设计了可翻转屏幕的平板电脑,但 是Windows并非为触摸控制而生,那根电磁感应的控制笔,让微软错失了平板电脑的先机。而按照乔布斯在D8数字大会上的表白,苹果iPad的概念构 思,要早于iPhone,他当时在演讲中解释道:“我当时想到了像iPad这样形式的平板电脑创意,配备具有多点触控功能的玻璃显示器。我问公司的工程师 们,你们能造出来吗?6个月后,他们拿回来一个非常棒的平板显示器。我又把它拿给苹果最优秀的界面设计师,他随后做了一些惯性的滑动操作以及其他操作,我 当时心想,我们可以拿这些零件开发一款手机,于是平板电脑的想法被放在了一边,大家都跑去开发手机了。”事实上,iPad给上网本带来了极大冲击,或者按 照硅谷观察家汤姆·福斯基的说法,iPad瞄准的是500美元级别信息工具的价格空当,一个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真空区。

  尽管三星在10月份迫不及待投产基于Android软件的Galaxy Tab平板电脑,其7英寸屏幕远不及iPad的9.7英寸豁亮,但是Galaxy Tab却搭载了130万像素的摄像头,并且内置了便捷的USB插口,悄悄对iPad构成了轻微的挑战。Galaxy Tab只用了两个月就达到了100万台的出货量,这将逼迫苹果更早投产第二代iPad。按照花旗集团的分析预测,2011年全球平板电脑的市场总量很有可 能达到3500万台,而iPad的份额至少可以达到75%,这与苹果iPod在数字音乐播放器市场的占有率相似。而FBR资本分析报告给出的数字更可怕, 在他们看来,未来每卖出2.5台平板电脑,传统个人电脑的销量就会减少一台,未来iPad类平板电脑依旧会严重冲击传统笔记本电脑的生存空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来自iPad发布之初,当时机场休息室被评价为额外的iPad展示厅,一个批量化生产的消费电子产品居然会制造出全球 性的炫耀消费。正如同Leigh Gallagher在为《福布斯》撰写《我为什么痛恨新买的iPad》的专栏时,形容自己在2010年夏天最初的iPad体验那样:“每当我用它发送一封 电子邮件,结尾留上一句‘发自iPad’时,那感觉别提多爽了。”但是iPad并非十全十美,至少对于那些想拿iPad替代笔记本电脑作为自己唯一信息工 具的消费群体而言,iPad更像个信息玩具。根据Leigh Gallagher的自身体验说法,通过一个在线免费打字测试程序,他在笔记本电脑标准键盘上输入速度是每分钟96个单词,而在iPad上只能达到27个 单词,3.5倍的输入差距,无疑暗示着iPad更适合干什么。

  实际上,Business Insider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更容易让我们透彻地明白,iPad到底对全球数字生活方式带来了什么影响。2/3的被调查对象每天使用iPad超过1小 时,30%的人表示iPad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工具,超过了对笔记本电脑的平均使用时间。一半以上的用户下载了至少20个应用,而其中40%付费下载 了至少10个APP应用,而80%的调查者表示他们常用的应用不及10个。在苹果官方公布的2010年度应用软件商店排行榜中,iPad应用也与 iPhone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付费下载前10位中只有《愤怒的小鸟》和《弹珠台》两个游戏,文字编辑软件Pages、阅读软件GoodReader、音 乐工具Glee Karaoke、星空软件Star Walk,我们可以找到一堆下载排名靠前的“正经工具”。

  有别于iPhone那个3.5英寸的应用开发环境,真正让iPad的9.7英寸屏幕成为焦点的,还是那些一直惦记将自己数字化发行,却苦于没有 恰当显示平台的杂志巨头们。他们纷纷尝试开发出带有多媒体互动功能的iPad杂志,《连线》甚至在iPad上市4个月后,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多媒体互动版 本放到了苹果应用软件商店的收费货架上。但从商业模式上看,这些纸质杂志的iPad版本,并没有脱离广告页码搭配付费下载购买杂志的路径,在他们看 来,iPad似乎更适合充当已有杂志商业模式的载体延伸。但是2010年8月份,老牌程序员迈克·麦克库伊(Mike McCue)开发的Flipboard,一款纯粹为iPad开发的媒体聚合软件,或多说少昭示了iPad上阅读体验的未来。

  Flipboard并不是传统媒体手工编辑印刷版式的PDF下载路径,也不是Flash或者HTML5的多媒体动画套餐,而是一种以9.7英寸 屏幕作为版式边框,以栏目切割为分类方式的新媒体组合,信息聚合机制有些类似浏览器上的RSS。但是Flipboard更崇尚简单归类的后期编辑机制,一 种融合人工干预和机器筛选组合的阅读体验优化。Flipboard联合总裁迈克·麦克库伊如此评价Flipboard在iPad平台上创造出的新媒介机 制:“我在乘坐飞机时很喜欢阅读杂志,2009年在我离开微软冥想的阶段,我会问自己,为什么网页不能像这些杂志一样优雅?怎么才能让网页漂亮得像杂志一 样?”尽管Flipboard依旧没有在商业模式上为电子版杂志指明出路,但是信息聚合和杂志阅读体验的iPad表达,却足以给触摸交互方式媒介变迁带来 巨大震撼。同时Flipboard那9个预设栏目中对于FaceBook和Twitter的留位,也充分承认了社交网络作为个体化信息表达的媒介地位。对 于社交工具和媒体新闻二者在iPad上的平衡问题,迈克·麦克库伊回答道:“70%的人连接FaceBook或Twitter,把社交网络信息作为个人媒 介,而50%的人加入社交关系,却更爱用Flipboard抓取新闻源阅读。很难对Flipboard用户分类,关键在于人们以社交网络作为发现和分享信 息的关系体系,这种传播机制的偏好准确性,甚至不输于Flipboard上有人为编辑算法优化过精准传媒机制。”在Flipboard上线3个月后,类似 的中文媒介抓取平台也在纷纷涌现,FlowReader、Montage、QQ阅读,RSS时代信息聚合抓取的低门槛问题,依旧没有改变,反倒是新浪微博 的开放API和腾讯QQ的Twitter化,暗中正在充分吸收Flipboard的创意精髓。

 

  云计算前夜的VX6

  “很多人认为英特尔ATOM处理器是上网本的性能标志,但事实上,在纯粹速度之外,传统笔记本电脑的工业设计组合正在发生巨变。”

云计算前夜的VX6云计算前夜的EeePC VX6

  主笔 尚进

  在苹果拿出iPad之前,上网本借助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消费紧缩效应,在短短两年内几乎横扫700美元以下的传统电脑市场。在2010年第二季 度之前,上网本最依赖的英特尔ATOM处理器,一直在英特尔移动处理器总出货量中保持20%以上的份额,但是这种局面在2010年夏天突然发生了巨变,那 些偏爱上网本小巧便携的需求,被iPad炫目的光环掩盖了。汉诺威的CeBIT消费电子展上甚至有人发出预言,上网本陨落。

  “iPad这类平板信息工具真的跟上网本对立吗?”宏碁公司总裁蒋凡可·兰奇在采访中表达着自己的疑问,在他看来,iPad之类的平板信息工具 是一个独特的信息工具门类,而上网本依旧代表着个人电脑的软硬件架构,只不过人们不再需要极限高速的大号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是充分满足目前Web浏览器状 态下的互联网设计。就如同投资分析机构Lazard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师丹尼尔·阿米尔,在讨论代表平板电脑的ARM芯片,同代表上网本的X86芯片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的那样,平板电脑还无法离开 Google和云计算环境。更极端点的说法,管理iPad能离开iTunes吗,而iTunes还不是必须安装在电脑之上吗?事实上,上网本这个概念自身 正在飞速变迁,不再只是以低于500美元的廉价策略,充当低价笔记本电脑杀手,而是以12英寸规格作为上限,将笔记本电脑的紧凑特征提到了设计要素的首 位。消费电子越来越急切的设计周期,也在悄悄催生上网本的自我进化,与其重走TabletPC的触摸屏幕老路与iPad正面对抗,还不如照搬笔记本电脑惯 用的开合屏幕设计结构,侧重于靠件套路上抄近路的方式迎合云计算趋势的用户新体验。

  而作为上网本鼻祖的EeePC,早已经同索尼和宏碁一道,绕开了iPad和Android类平板电脑的影响。“以往大家对于上网本的理解更多是 有限的计算能力。”华硕设计师黄明智说,“很多人认为英特尔ATOM处理器是上网本的性能标志,但事实上,在纯粹速度之外,传统笔记本电脑的工业设计组合 正在发生巨变。”法拉利和兰博基尼,一直是宏碁和华硕用在高端游戏笔记本电脑的合作品牌,明显针对戴尔的Alienware和惠普的VoodooPC,但 谁也想不到,华硕会将高端的兰博基尼设计标准用在上网本上。12.1英寸的LED背光1366×768高分辨率屏幕,丹麦音响巨头Bang& Olufsen提供的声响系统,10倍于USB2.0标准的USB3.0接口,在EeePC VX6上可以找到诸多以高性能为卖点的硬件配置。

  正如同日本设计理论学者濑底恒在《入门》中所论述的那样:“高与低并不是设计对立体,一个卑微的品牌可以被附加上高不可攀的设计元素,但真正让 这个设计存活的力量,还应该是高与低所追求的近似精神目标。”在EeePCVX6的设计师黄明智看来,并不是谁都有机会驾驶兰博基尼的超级跑车,但是每个 人却对于兰博基尼有自己的设计认知,之所以在设计VX6时会以兰博基尼的LP640作为设计灵感的对应,很大程度上在于LP640保留着兰博基尼最经典的 设计口味,渐变式凸起横切面、混合着散热网片和金属拉丝的棱角。

  如果拿EeePC VX6同苹果新一代Macbook Air比较,很容易发现追求极度袖珍的便携性笔记本电脑,实际上正在遵循类似的设计轨迹进化。Macbook Air内置的SSD闪存硬盘只有128G容量,却要比机械硬盘存储速度高很多,代价则是额外300美元的硬件成本。而EeePCVX6也试图改变机械硬盘 造成的性能瓶颈,在250GB的内置机械硬盘之外,还以网络存储的方式在线提供500GB的空间,从而形成混合存储的模式,以优化大容量数据的数据调用效 率。这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无疑都在暗示着超袖珍笔记本电脑的云计算憧憬。

  4.3英寸的Android极限

  桑迪·贾空投摩托罗拉后搞出的CLIQ,成为摩托罗拉抱住的Android稻草。Android不仅救了摩托罗拉,还让HTC这家老牌智能手机代工厂第一次可以跟三星比肩

安卓Droid_X_front_Home安卓Droid_X_front_Home

  主笔 尚进

  “抛开960×640分辨率的奢华屏幕,iPhone 4同iPhone 3GS相比又进步了多少?”英国市场调研公司Canalys在全球智能手机趋势报告中如此写道。Google主管Android业务部门的安迪·鲁宾 (Andy Rubin)也抱有类似意见,尽管他并不像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那样时不时调侃一下竞争对手苹果,但是在12月9日的Google技术演 示会上,他还是很乐于拿Android手机每天超过30万部的激活量说事。要知道埃里克·施密特在2010年2月份颇具炫耀性地第一次公布Android 每日激活量时,这个数字只有6万部。尽管苹果一直没有公开透露过iPhone的每日激活数字,但是使用Android作为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在全球出货 量总数上,肯定超过了iPhone,只不过Android过于分化,不论HTC、三星还是摩托罗拉,还没有一家手机制造商单独出货量能够比iPhone 多。即便诺基亚还深陷Symbian如何转型的泥潭,但是从全球每日出货量上统计,Symbian依旧可以稳定在每日30万部出货量的底线上,这意味着全 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2009年9月,谁也无法想象桑迪·贾空投摩托罗拉后迅速搞出的CLIQ,能够成为摩托罗拉抱住的Android稻草。Android不仅救 了摩托罗拉,还让HTC这家老牌智能手机代工厂第一次可以跟三星比肩,就如同电影《前往希腊剧院》中事后诸葛亮般调侃的那样:“还培养什么歌手去唱手机铃 声呢?直接投资个Android手机设计公司不更简单。”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Android系统自身膨胀的速度,从1.5版的“杯子蛋糕”到2.3版的 “姜饼”,Google在一年多时间内已经端出了5份以甜点作为研发代号的软件升级。这种轻周期的研发实践,极大地刺激了全球手机设计公司和第三方应用软 件开发者们的热情,甚至有人拿IBM个人电脑开发标准同当年苹果麦金托什的竞争态势,对号入座Android同iPhone的关系。而摩托罗拉在2010 年底全球上市的Droid X,如同当年康柏率先采用386处理器和14英寸显示器一样,坚信硬件配置上的高举高打战术,可以在Android这样近亲血统泛滥的软件开放平台系统 上,保持特立独行的前卫姿态。

  854×480分辨率的4.3英寸屏幕,几乎已经接近手掌持握尺寸的极限,这让那些抱怨智能手机无法替代平板电脑的需求,可以找到临时的移动互 联网避难所。至少1.2GHz的处理器和最大32GB的扩展内存容量,已经提前昭示了智能手机的计算野心。可是高速计算能力和超大屏幕的硬件套路,依旧会 遭遇手机电池的物理天花板,即便配置上1540毫安时超大号锂电池,Droid X依旧饱受耗电问题的困扰,155克的重量,已经无法让摩托罗拉的设计师们再添加电池容量了。但至少Droid X让我们看到了智能手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极限,4.3英寸的触摸屏幕并非万能,这也预示着被边缘化很久的Qwerty键盘,并没有被智能手机所 放弃。对于未来智能手机在全键盘与触摸屏幕的工程设计取向问题,摩托罗拉全球设计总监吉姆·维克斯在接受本刊采访中回答道:“触摸屏幕确实很直观,充分迎 合人体工程学上的手指本能,但是摩托罗拉仍然在后空翻和里程碑等Android智能手机上运用了Qwerty键盘,因为我们看到了目前移动互联网上最泛滥 的需求。依旧是飞速地在Twitter上输入拼写信息,游戏狂徒们肯定很喜欢Droid X那块4.3英寸的超大触摸屏幕,但是打字狂们却有自己的偏好。在我看来,多元化是未来智能手机必然的趋势,iPhone那种笃信触摸屏幕的固化脸谱设 计,确实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但绝不可能讨好所有人。”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