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面对高薪聘请 他们的选择和钱学森一样

时间:2017-08-30 09:08:00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

 作者:杨捷等 责任编辑:柳晨

 
习主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近年来,一批优秀“海归”人才加入文职方阵,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谱写了一首激昂奋进的青春之歌。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强军路上,“海归追梦人”的奋进身影
 
赵玮与学员在一起探讨学术课题。杨  捷摄
 
从德国留学归来,她被一所地方高校高薪聘请。几年后,她选择辞职加入文职方阵——
 
“军营才是我的人生归宿”
 
■杨 捷  马英智
 
“教员,我们拿到了全军数学竞赛一等奖!谢谢您的指导!”临近期末,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员、文职人员赵玮不断收到学员们的喜讯,她指导的学员在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尽管加入文职方阵时间不长,赵玮的年授课量已经超过200学时,所负责的教学班、竞赛组成绩均名列前茅,成为教研室里的骨干力量。
 
回顾求学求职经历,赵玮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6年德国留学深造结束后,她回到祖国的怀抱,凭借数学专业硕士学位顺利进入一所地方大学任教。尽管薪酬待遇丰厚,但几年平淡的教学生活,让原本胸怀理想的赵玮越来越迷茫。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玮从新闻中了解到全军面向社会统一招聘文职人员的消息,顿时精神为之一振:“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加入海军!”
 
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赵玮谢绝原单位领导的挽留,毅然辞职。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认真准备,她顺利通过竞聘,成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一名不穿军装的教员,负责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课堂上,赵玮总是细心留意每名学员的表现,通过组织随堂模拟测试,了解学员知识掌握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解。每逢期末复习,她总会主动来到教室辅导学员上晚自习,为他们答疑解惑,所负责班级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其实,教育工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关键是要用心!”赵玮道出了自己的“独家秘笈”。学员小任平时学习刻苦,考试成绩却总是不够理想,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赵玮主动靠上去与他分享学习心得,为他量身打造“补强”方案,帮他找到了学习乐趣。
 
去年6月,全军首次组织基础课程统考。在教研室领导的鼓励下,赵玮承担起基础最弱、教学难度最大的“补差班”教学任务。顶着巨大的压力,她每天和学员们“战斗”在一起。上课、测试、改卷、讲评……连续40多天强化练习,她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员们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彷徨不前到激情澎湃,赵玮在文职方阵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前不久,她主动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深情地写道:“作为文职方阵的一员,我深感庆幸。军校的严格正规,军人的努力拼搏,让我在‘教’的过程中收获满满。改革当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这个光荣集体里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
 
她从小听着老红军爷爷的故事长大,在留学法国八年之后,毅然回国投身军旅——
 
“穿在心上的军装一样美”
 
■夏凌云 董 周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陈 卓
 
眼前这位举止得体、气质不凡,与来访外宾侃侃而谈的文职人员名叫奥洁,是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的一名翻译。
 
3年前,从巴黎第七大学毕业后,奥洁收到了很多外国公司的工作邀请,然而她坚定地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多家国内著名企业都想重金聘用她,但都被她婉言谢绝。最终,她加入军队文职人员队伍。
 
“不能把军装穿在身上,亦要把它穿在心上。”奥洁的爷爷是个老红军,她从小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军旅之情早已融入血脉。
 
奥洁通过层层竞选,最终顺利加入文职方阵,担任学院外训系法语翻译。很多人都觉得,对于曾协助翻译过巴黎高校纪录片的奥洁来说,语言翻译工作还不是手到擒来?然而,第一堂课她就碰了一鼻子灰。在通信原理课上,面对“窄带噪声”“相干解调”等专业术语,奥洁大脑一片空白。
 
生性要强的奥洁开始疯狂恶补专业知识。她借来教材和辅导书,每次上课前自己先预习一遍;为了拓展词汇量,两千多页的法汉双解词典成了她的“枕边书”。
 
仅仅经过半个月时间的刻苦钻研,奥洁就掌握了许多专业词条,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课堂教学保障任务。
 
工作步入正轨后,新的问题又来了。该院外训系学员来自几十个国家,不同地区学员地方口音浓郁,严重影响了日常教学工作。有一次,来自非洲的学员马吾诞向奥洁寻求帮助,他指着课本说了一通,奥洁竟然一句也没听懂。她一时间慌了神,反复尝试了几次都没能理解。
 
为了攻克新的“拦路虎”,奥洁绞尽脑汁。经过认真研究,她根据不同地区人员发音特点划分小组,从最基本的音位、唇形着手,一点一点地帮助他们规范口语发音。同时,她还加强与学员们的课外交流,逐渐熟悉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生活中,奥洁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前不久,学员索莱伊突发阑尾炎。接到消息后,她第一时间带着索莱伊到第451医院住院治疗,并在病房里陪护了一整晚。
 
这就是奥洁,一个留洋8年,但本色不改,最终圆梦军营奉献青春的“海归”。
 
从伦敦到西安,从英国名校双硕士生到全军优秀文职人员,她一路荆棘一路精彩——
 
“我要像军人一样敢打敢拼”
 
■檀 琳
 
古城夏日,焦金烁石。本可在家休息的空军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文职人员讲师王庆怡,却时常穿越大半个城市赶到办公室,忙着收集资料、编写教案、策划微课……
 
入职10年,尽管每天的时间被上课、备课、辅导比赛、研究课题占得满满当当,但王庆怡依旧语带春风、拼劲不减。
 
2006年底,获得英国名校双硕士学位的王庆怡学成回国,应聘成为一名军校文职人员,圆了军旅梦。
 
凭借出色的业务素质,王庆怡很快脱颖而出,在教学工作中挑起大梁。去年军队院校开展教学评价,专家组两次观摩她讲课,均给予其A级评价;在全军院校外语教学观摩大赛中,她更是斩获一等奖,实现了军队院校西安协作区一等奖“零”的突破。
 
在校园里,王庆怡的知名度绝不亚于大牌专家。这不仅因为很多博士、硕士都曾是她的学员,还因为她是该校第一位入选“精品教员”的文职人员、第一位被原总部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的文职人员、唯一一位“全军优秀文职人员”。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王庆怡在工作中的那股拼劲。学员李清扬至今还记得王庆怡指导她备战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的情景:“当时刚入冬,王教员虽然得了重感冒,但依旧每天扯着嘶哑的嗓子,坚持给我讲解如何破题,如何分析,让我既感动又心疼。”
 
后来为了备战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王庆怡和她的教学团队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每名参赛学员量身定制辅导方案。最终12名参赛学员全部荣获陕西赛区特等奖。
 
王庆怡不仅在各类竞赛上率领学员摘金夺银,在教学改革中,也是当仁不让,冲锋在前。
 
她发起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大赛”是该校“线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刚开始,大多数学员提交的都是讲解某一医学内容的配音幻灯片。王庆怡引导学员转换思路,从“军”字入手,突出军事医学与民用医学的差别,反复帮助他们提炼主题、修改发言。决赛中,学员谭一舟以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切入点,结合战后老兵对烟花声的恐惧,生动勾勒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特点和治疗方法,最终获得第一名。王庆怡将这一学习模式拓展为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获得教育部中国外语教育基金立项资助。
 
跨越大洋的教育报国路
 
■陆军工程大学文职人员 谢 钧
 
作为一名教员,蔡元培先生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行:“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回顾自己的经历,从传统教育到西方教育,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逐渐体会到教育作为“养成人格之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也愈发坚定了我“教育报国”的人生理想。
 
2009年,我放弃攻读博士的机会,结束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长达7年的留学生活,怀揣着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计算机信息学双硕士学位回到家乡南京。
 
当时,一则原解放军理工大学招聘文职人员的消息让我兴奋不已,儿时的军旅梦想又浮现在眼前。“将教育事业融入绿色军营岂不是更加完美?”我当即决定报名应聘。经过层层考核,我最终成为原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外语系的一名教员。
 
作为学校引进的第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刚进系里工作时,大家似乎都对我“另眼相看”。然而,初出茅庐的我在工作中却屡屡碰壁。正当我不知所措时,领导和同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提高业务素质,适应军校教员岗位。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了提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我大胆开创德语和英语对比教学模式,将军事背景和军事口令融入其中,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较好效果。
 
随着我军对外交流不断增多,学校日益重视外语教学工作,在全军首创“小语种教学模式”。我立刻感到,展现自己实力和价值的机会来了,便主动请缨参与其中。经过长时间调研和论证,我先后制订完善4门小语种《课程标准》,创建2间小语种语言实验室,主持编写8部军事特色语言教材,录制30堂微课,小语种课程均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并在全军多所院校推广。
 
与此同时,学校外语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外语系调整为外语教研中心。去年6月,我被任命为外语教研中心副主任。改革关口,一名文职人员走上领导岗位,我能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成为全国大学生小语种四、六级考试的考点,众多学员通过小语种等级考试,活跃在陆军国际学员周、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国际舞台上。
 
“人生能有几回搏”,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使命担当。作为新组建成立的陆军工程大学的一员,我将立志和全校同志一道,努力争取在强军兴校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篇章。
 
(王  宁、任佳莹整理)
 
强军伟业呼唤“海归”人才
 
■石齐全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要有一流军事人才作支撑,加紧集聚大批高端人才,是推进强军兴军事业的当务之急。留学归国人才是宝贵的战略性资源,从被誉为“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的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到被点赞“让外国航母后退100海里”的“时代楷模”黄大年,一代代“海归”人胸怀强军报国的赤胆之心,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职人员作为新兴的人才方阵,应充分发挥开放包容、自主灵活的引才用才制度优势,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和视野,面向全球汇集众智、广纳英才,让更多智慧力量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充分涌流。
 
要创新机制“引”。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归”人数达265.1万,仅2016年就达43.3万人。强军事业需要这些“海归”人才,也能为他们创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要以不拘一格、求贤若渴的态度,系统谋划、主动出击,大力宣传国防军队建设新成就和文职人员制度新优势,大力实施海外人才延揽专项计划,用足用好公开招聘、直接引进等途径,开辟高端人才进入文职人员队伍的“绿色通道”。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借鉴地方成熟经验,创新完善特聘引进、项目合作、短期聘用等机制,集聚更多“海归”人才为军队建设服务。
 
要大胆放手“用”。“海归”人才在掌握先进理念、涉猎前沿科技、开展创新创造方面有独特优势。把他们用好了,必能成为“军之利器”。要针对“海归”文职人员特点优势,积极搭平台、压担子,安排他们在中外联演、军事外交等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在教学科研、技术攻关中“唱主角”,对贡献突出、发展潜力大的及时放到首席专家等重要岗位历练。要抛开顾虑、充分信任,多给机会、多予扶持,让取得“真经”的“海归”人才深度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在科研立项、经费保障、团队建设上给予倾斜,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上重点帮促,让他们在强军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发挥更大作用。
 
要遵循规律“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注重用强军目标感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引导他们自觉克服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努力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海归”科学家看齐;要持续抓好知识结构改善和业务水平提升,有意识安排名师帮带、送学培训和重大任务锤炼,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提高;要注重补齐“短板”,通过当兵锻炼、参加实战化演练,不断强化军政素质,锤炼过硬作风,提高适岗能力。
 
要多措并举“励”。引才不易、留人更难,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才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真情服务保障,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要用强军事业引领激励,引导他们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军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用真诚关怀感召激励,以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的态度,对他们倾心相交、宽容以对,维护好正常的国际交往、学术交流等权利,解决好住房保障、家属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不断增强获得感归属感;要用优厚待遇保障激励,建立完善与业绩贡献相挂钩、具有比较优势的保障机制,使他们有干事创业热情而无生活后顾之忧,在改革强军实践中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