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传统工业社会下的中产困境

时间:2015-10-27 10:22:05  来源:豆瓣  作者:墙墙墙墙

 

日式相处法则里面最令人褒贬不一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

    日本人的相处是以群为单位的,而群体相聚最主要的一个情感交流方式就是八卦和议论。无论看起来多么阳刚的日本男性都过不了“不参与群体八卦”这一关,因为离开了当下的群体,社会中就再也没有容身之处。即使婚后,这一现象也很难得以缓解。周一的早晨和周五的傍晚,东京的各大电车和地铁线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密集的自杀会所----离群索居的中年职场男性每天都活在进退两难的尴尬之中,进,是同事的孤立和上司的职权骚扰(power harassment パワハラ ),退,是妻子的漠视和儿女冗长的反抗期。日本人的处事原则是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一定独立完成,因此这些老实而孤独的中年男性很早就放弃了对自我感受的表达,他们一生不曾麻烦任何人,唯独在寻求死亡这件事上给无数赶着上班赶着约会的普通人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这样的死亡是不会被同情和悼念的。

    成长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年轻人通常不会对海外生活产生极大的向往,而学术领域这几年的全面开花也使得海外学历的含金量逐步降低:文科方面,家境较好的日本人会选择就读私立大学;工科领域有传统工业情节的年轻人则把目光都集中在东大,东工大上。工业是日本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所在,尽管近几年不乏疲态,三菱电机,日立,东芝,这几家传统制造型“大手”企业仍然是就职活动的热中之热。在日本,大手企业一词象征着“终身职位”和“生活保障”,有着和国内国企一样的地位和热度。

    就职这件事跟受验入学实际大同小异,全都有律可循。就职成功的前辈通常会在毕业前整理出一个复杂而结构严谨的文件夹,从对企业的综合分析到每一次笔试面试的情景回忆,事无巨细地记录下这长达七个月的心得体会。全面而开放的分享,是日本人前后辈之间的主要相处模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对于这样的分享精神,每个日本人都以一种敬畏的态度去尽心尽责,他们珍视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知识遗产,并谨慎而小心地传递下去。

    因为凡事都有模板,按照模板进行大多数院生的人生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但缺乏主观能动性是这一模式下的硬伤。一方面,主观性的欠缺导致工作能力受限,普通职员很难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大手企业的雄厚资本保证了普通职员的收入能够维持在中等水平。这也正是步入发达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中产成为社会主力军。

    然而中产家庭的职业流动性几乎为零。不具备强烈社交意愿的日企中年人对职业迁徙望而生畏,跳槽这件事只流行于东京外资企业密集的圈子,惠比寿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我曾经在一个英国人的猎头公司里帮助做IT,参与学习了一些placement:大多数placeable的对象都在四十岁左右且有着外企背景和较强的社交,语言能力,他们本身就年收过2000万日币,属于职场中的精英,而普通日企一路苦干下来的,这个年纪的年收则在六百万左右。社会分配从中层开始急剧分裂。你在惠比寿随便一家二十人左右的英资美资小公司做到HR就可以保证2000万以上的年收,然而这个团队三年内的流动性几乎是百分之百。

    人类社会走到以金钱支配自由度的今天,励志鸡汤存在的意义是安抚发展中国家占据社会主体的低产阶层,而在成熟度相对较高的社会,励志只能催生疲劳和失望。工业社会的氛围无疑是消极和压抑的。凝固的群体关系维持着社会完整性:抑制本我的思考,成为流水线一员保证了你的中产阶级性,然而却谋杀了你作为一个智慧生命体存在的大部分意义。我们已经习惯了某个同事突然不再来上班,没有任何征兆的消失。当他几个月后再次出现时,所有人都明白他这几个月在接受精神疗养。他将不会再担任要职,也不能够独立负责项目,他的职业生涯就此结束。但是企业仍然会对他进行爱的供养,维护他中产的地位,直到某一天他彻底跳下站台,给社会带来一波不大不小的麻烦。

备注:工科背景的求职通常在研究生第一年开始,十二月到一月是各家企业的说明会,二三月份开始网投(提交entrysheet),三月下旬四月初陆续开始自由招聘的面试,四月到五月则是推荐面试的高潮期。顺利的话四月下旬至六月中旬就可以拿到内内定,否则到了七八月处境就非常尴尬,只能选择读博或者延期这条路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