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沉默并非总是金---傅斯年家族从未灭亡!

时间:2015-04-20 10:01:09  来源:  作者:Kina_liu

【Kina_liu之语】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的舅舅和舅妈。舅妈是傅斯年家族中人,已于美国生活40于载。今年4月央视四套的【天涯共此时】播出有关傅斯年的专题节目后,舅舅和舅妈就写了此篇文章。其目的也是为了澄清网上有关“傅斯年打了毛泽东耳光”、“傅斯年儿子在美国让上恶习学业荒废”及“傅斯年家族毁灭”这些没有根据的并出自所谓“作家”“学者”之笔或之口的谣传!今早,舅舅从美国给我打来电话,受舅舅支托我将此篇文章予以发表,以正视听!

 

                                                   沉默并非总是金

                                                   傅国丽  贾东儒

 

201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天涯共此时】 “跨越海峡的大师傅斯年”专题节目。主持人桑晨女士,节目嘉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先生、台湾近代研究所研究员潘光哲先生。节目实事求是介绍了傅斯年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当年参与的一些著名社会活动。其中谈到毛泽东单独邀请傅斯年与之在延安有过一夜长谈。毛泽东手书一首唐人诗句赠与傅斯年留存,并附信写道:“孟真先生: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 ”这样一次会晤,已经使得网上传播的傅斯年当年打了毛泽东一记耳光的不实传言不攻自破。说它不实,原因有三:

其一,傅斯年是当年北大文史学生中的佼佼者,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在主持【新潮】杂志的编辑出版。北大当时一批进步师生们积极推行新文学、新文化运动,新文化本身也在提倡一种新的文明。试想,一位倡导和主持【新潮】杂志的主编傅斯年倘若是个张口就骂举手便打的狂暴之徒,那么,他们又怎样去推动那个倡导新文化,新文明的【新潮】杂志在校园和社会上的发行?人们又怎样相信这样一份杂志所宣讲的思想和内容。校长蔡元培先生主持当时北大校务,思想虽然开放自由,但是管理却十分严格。若有此事,当时必定是北大,乃至社会上的一大新闻,当时的北大想必不会容忍这样的学生领袖。至今,并未发现当年有这方面的报道。

其二,傅斯年从小接受严格家庭教育,是非分明,喜欢帮助他人,从不欺辱弱者。他小时候家境困窘,自己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彼时的毛泽东是胡适先生班上的一位旁听生,在北大图书馆兼做助理管理员,收入甚微,生活之艰辛与不易,想来傅斯年深有体会。他们只有在傅斯年前去借书阅览时偶有一见,因为一件借书的小事举手便打,这种事绝非傅斯年饱读诗书之人所能为之。无论是本人的文化、道德修养,还是严格家教养成的行事、做人原则,傅斯年都不可能做出那样低级如街痞一样的举动。

其三,毛泽东在延安时曾经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说起当年在北大时的往事:“那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如:傅斯年、罗家伦等,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我这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这只能说明当年人们对毛泽东还不了解,而那时的毛泽东也还没有让人们对他特别关注的引人之举。当年那班青年学生无意间的怠慢,毛泽东还是在意了,并且一直没有放下,倘若再有那“一记耳光” ,傅斯年显然不会受邀前往延安,自然也就更不可能有那一次窑洞长谈了。至于那段毫无意义的傅打毛的传说,无论出自哪里,显然不是事实,也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人物性格。不足信也。

央视节目中再次肯定了中国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总指挥傅斯年,并给予了极高评价。节目深受美国许多来自大陆、台湾学者欢迎,反响热烈。生活在美国的傅斯年嫡亲家族和出生在美国的傅斯年嫡亲80后年轻人深受教育,颇为感动。

其实,中国大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介绍傅斯年的文章和书籍与读者见面了。而在美国则看到的文章还要早些、多些。其内容一方面是傅斯年的同学、老师、朋友、同事、家人和他的学生晚辈们的回忆文章与研究论文,再有就是介绍其个人及家族背景,接受教育经历、学术研究、主要社会活动等,其中只有很少部分的个人家庭生活内容。至于傅斯年嫡亲家族以及后辈的情况,外界并不很清楚,而且对于研究傅斯年其实也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傅斯年本人以及家人并不过多在外面谈论这方面的情况,所以外界所知不多,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自2004年起,我们注意到有中国大陆作者在文章和出版的书籍当中已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是作品中有太多的不真实,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有些甚至连基本情况都是错误的。如:岱峻与岳南两位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与作品中就有对傅斯年家族及后人之种种不实描述。作者信笔误导读者,不仅带给读者的多是些极不真实的信息,同时,也给傅斯年嫡亲家族成员带来了极大的悲痛与伤害。我们作为家族后人经过了长久的隐忍,今天,以为有必要借此澄清那些不真实的内容,还读者以真相。在此仅举两例:

其一,作者岱峻先生:道听途说、行文极不负责任。2004年12月5日《成都晚报》刊登作者岱峻一篇署名文章。摘录如下:【当年,傅斯年夫妇回国,把13岁的儿子傅仁轨留在美国读中学,托付友人和门生照顾。我曾向人打听傅斯年先生的这一血脉的下落。知情者说,傅仁轨在美国再也没有回来过。与台湾和大陆都没有任何联系。他在美国缺少管教,书也没好好念,学嬉皮士,穷愁潦倒,荒芜一生。他的母亲台湾大学教员俞大綵为此终生后悔。今年8月,我收到一封寄自美国的信,是傅仁轨先生读了我的《发现李庄》后写的。信的全文不足百字:“尊敬的岱峻先生:我幸运地读到了《发现李庄》,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它仿佛把我带回了过去的时光。愿好运赐予你。”信是英语写的,只是签名用的中文。“傅仁轨”3个大字,歪歪扭扭,实在不敢恭维。我始信了人们的传言,傅斯年先生之子已不会使用中文。这件事定会让九泉之下的傅先生难以瞑目,令天下读书人不胜唏嘘!】(文/岱峻《成都晚报》2004-12-5(17)◆李庄

傅斯年之子傅仁轨在美国很快读到岱峻的书《发现李庄》,礼貌而简短的给作者发去一封信。信中简短内容是一点读书心得,同时也有一份谢意。在美国,这类文字大都是精简的,不需要长篇大论占用别人太多时间。至于签名,则无论英文或是中文都是个人草体,尽量不用公正字体,以防他人假冒。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小知识。

岱峻先生文中内容完全属于道听途说,没有任何根据。至于“知情者说”的也是些恶意的流言蜚语,不足为凭。作者岱峻先生不负责地将道听途说来的未经证实的传言,白纸黑字刊登在报纸上,对傅仁轨毫无根据地不堪评说在网上流传了十年之久。岱峻先生这样做,不仅严重伤害了傅仁轨本人,伤害了生活在美国的傅斯年嫡亲家族成员的情感,同时对热爱傅斯年的读者也是一种伤害。

傅仁轨是傅斯年和夫人俞大綵的爱子,1935年生于北京。傅仁轨本来是傅氏家族“乐”字辈,出生时正值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北之时,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傅斯年为表达誓将日寇赶出中国的决心,借古时在朝鲜对第一个日本打歼灭战的唐代大将刘仁轨的名字,为爱子取名——傅仁轨。

1936年傅仁轨随全家迁至南京。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为避战乱,随母亲到江西庐山牯岭外公外婆家暂避。父亲傅斯年在婴儿日记中为儿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并记着:“小宝第二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由此可想像那时在日本侵略军暴行之下,国人颠沛流离的惨况了!之后,随着父亲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一路南行,迁往昆明。 1941年由昆明辗转至重庆。父亲傅斯年高血压病重,住医院几个月,后在重庆郊区山中,借屋暂居,籍以养病。1942年初,傅斯年身体初愈,携妻儿迁往李庄。在李庄,傅仁轨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童年,母亲亲自教他和其他孩子学习功课包括英语,后来索性在当地创办了一所小学,傅仁轨与其他孩子一起在此校就读,直至抗战胜利。

1947年,傅仁轨与母亲陪伴父亲到美国治病,期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新港一家私立小学免费就读。1948年8月,父亲傅斯年病已愈十之八九,出院后,因放不下国内工作,他辞去美国几所大学的聘请,决定与母亲返回中国,此时傅仁轨还差一年小学卒业,在母亲俞大綵的力争下,留在了美国继续就读,由父亲的朋友,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夫妇代为照看。此后,傅仁轨经常与父母通信交流,学习十分努力,甚至还把勤工俭学赚来的钱寄回家里,傅仁轨那时虽然年少,却极为懂事孝顺。

傅仁轨13岁留学美国,15岁时父亲在台湾去世,仁轨那时由于经济原因没能赶回台湾为父亲送葬,给母亲写了一封饱含情感安慰的信。此后,孤身海外的傅仁轨将全部精力倾注在学业上,学习成绩突飞猛进。7年之后,1957年,正值中国大陆大搞“反右”运动的时候,年仅22岁的傅仁轨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理科专业,之后,进入美国科技领域。傅仁轨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做科学研究编辑、工程师。当大多中国人对“微软”(Microsoft)的名字还不熟悉的时候,傅仁轨已经是该公司科技精英中的一员了。他在美国西雅图微软(MICROSOFT)公司总部担任高级计算机工程师,是计算机方面的前辈,高科技精英。为此,母亲俞大綵非常满意。

傅仁轨英俊潇洒,有着父亲傅斯年和母亲俞大綵两位学者很好的遗传基因,除了优秀的专业之外,他爱好广泛,喜爱音乐,喜爱户外运动,传承了父母酷爱学习的精神,读书更是傅仁轨的生平最爱。他阅读大量中英文书籍,关心时事,包括互联网上的文章,还经常就他读过的各类文章撰写、发表自己的书评,甚至包括对现任美国总统治国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与读者和网友在论坛上探讨。这方面很像他的父亲傅斯年。

作为留学海外多年的学者,傅仁轨对自己的祖国怀有炽热的情怀。中国抗战时期留给他的印象更是永生难忘,每一年抗战胜利的这一天,傅仁轨总要与朋友一起举杯庆祝,一起纪念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有时也写一些诸如纪念中国抗战之类的英文文章发表。

傅仁轨与母亲母子情深。退休后,俞大綵曾到美国与爱子傅仁轨共同生活多年。1990年,母亲俞大綵在台湾病世,傅仁轨回台湾为母亲送别,期间,与叔父傅斯岩之子叔伯兄弟傅乐治在一起有过较多的交流,人们看到的是一位正派、仁慈、孝顺、极有教养、儒雅的学者。

傅仁轨的童年正值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与许多那个时代的孩子一样,是在惊恐中,在躲避敌机轰炸的离乡背井中成长。少年时最亲爱的父亲离世,虽然只身海外远离亲人,却能牢记父母的谆谆教导,自强不息、奋发读书,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许多青年人梦寐以求的世界名牌学府。他虽然没有继承父业继续研究中国文史,却同样在科技领域为人类做着贡献。当他已到退休年龄,有能力也有时间可以回到中国,去看看儿时的四川李庄、北京大学、山东聊城,沿着父亲傅斯年当年的足迹,看看今日中国,听听人们对今天生活的感受,听听人们对自己父亲的怀念和评价。遗憾的是,傅仁轨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片炽热情怀,一封简短而礼貌的信件,换来的却是作者岱峻一篇毫不负责、无中生有的冷嘲热讽。

2005年,山东聊城傅氏族亲收到了傅仁轨最后一封信:“谢谢对我父亲的关心,今后不要再打扰我了……”中断了与中国大陆的一切往来。傅仁轨正是看到了岱峻先生的那篇文章之后,令他心灰意冷。

现实生活中的傅仁轨与岱峻先生笔下的描述有着巨大落差,甚至完全相反。我们想,作为一名学者,如果对一件事即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大可存疑,待有了真凭实据之后再写不迟。只根据道听途说来的消息便白纸黑字将那些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发表在报上,应该不是学者所为,这样做的结果,即是对他人的不负责,同样对自己也不负责,更不能赢得读者的尊重,这种写作上的不正之风亦可祸及社会。

其实,对于一位在海外生活了几十年,用英文英语作为工具的学者来说,即便是几个略有生疏的中文签名又能证明什么?如何就此产生了那么多的联想?从作者岱峻先生其他文章中看,应是对傅斯年怀有敬意之人,如果说有意写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来侮辱傅仁轨应该不在情理之中。想来,无非是想告诉人们,作者除了了解当年李庄的人和事,还知道他们后人的状况。其实这也没有什么,既然要写,就应该行文严谨,写自己真正确实了解的事情。几十年来,由于傅仁轨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范围,外界,尤其是中国大陆,除了聊城族亲偶有问候信件往来,基本没有人了解他在海外的情况。作者岱峻先生文章中特别强调“知情者说”云云,其实,关于傅斯年之子傅仁轨在美国的情况,中国大陆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知情者。

作者范泓先生在文章《傅斯年之死》中的末尾处,谈到了傅斯年之子傅仁轨。虽然篇幅不长,内容简单,但态度严谨,写的都还是实情。

其二,作者岳南先生在2008年出版《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其中“傅斯年家族的毁灭”一章与事实严重不符。摘录如下:【……傅乐焕投湖自杀之前,他的堂弟傅乐成随傅斯年赴台后,未及婚娶即病逝孤岛;其妹傅乐淑则远走美国。因了傅斯年与乐成、乐淑的亲属关系,整个傅氏家族开始了一场劫难。…… 傅斯年的母亲在重庆歌乐山的坟墓被炸开,其母的头颅被造反派倒上洋油挂在树上点了天。.....         整个聊城傅氏一门自大清入关三百年的豪门基业,至此连根拔起,彻底算是家破人亡鬼吹灯了。】

作者书中一些时间上的错误就不去纠正了。 这里必须澄清: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 傅斯年家族从未“毁灭”过!!!这一章的题目已经谬之千里。

人们说到某某家族,首先应该是指其最近的嫡亲家族。傅斯年、傅斯岩兄弟二人与他们的嫡亲家族早在1949年初大部份到了台湾。上个世纪70年代,家族成员多半移民美国,目前,只有少数留在台湾。唯有一脉嫡亲,1948年底在南京与傅斯年、傅斯岩两位长者及全家一别之后,遵傅斯年之嘱返回新疆,1979年底,在与家族亲人阔别30年后,这一家八口人从新疆伊犁移民美国。至此,中国大陆早已不再有傅斯年嫡亲家族成员。

这个家族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期间,从未发表过任何文字谈及家族状况,也从未接受过任何中外媒体采访,不知作者岳南何以得出“傅斯年家族的毁灭”这样的结论?目前,在美国的傅斯年嫡亲家族成员已经发展成为近五十人的大家族,傅斯年嫡亲已有第五代,傅斯年亲女侄、亲侄子还都健在,更重要的是傅斯年之子傅仁轨仍然健在,他身体健康,每日于蓝天碧海、优美如画的佛罗里达黄金海岸过着惬意的退休生活。傅斯年家族何来的“毁灭”之说?

作者书中提到历史学家傅乐焕、傅乐淑,傅斯年的两位堂侄子(女),他们均是傅斯年大祖父的后辈,属嫡堂之亲,而非嫡亲。如果加算上那些嫡堂亲戚,傅斯年家族更是人丁兴旺了。人们若说某某家族毁灭,就应该首先介绍这个家族本来的成员状况,如今发生了怎样变化,而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岳南先生其实在对傅斯年家族成员结构几乎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下了那样的结论,这样的写作态度实在叫人难以尊重。这也难怪,即便是中国山东聊城的傅氏族亲,对傅斯年嫡亲家族在海外的具体情况也是不甚了了。显然,作者也混淆了傅氏家族与傅斯年家族的区别。

至于傅斯年的母亲李老夫人的墓穴“文革”中被毁与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描写,则更是扑风捉影不着边际。傅斯年的母亲——李老夫人的墓穴选址非常谨慎,当年为防止被敌机轰炸和被日后破坏,傅斯年内弟,弹道学专家,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的俞大维先生派工兵帮助施工,选在岩石中钻成洞穴,用起重机将棺木安放入内,然后用水泥厚厚封好,极为坚固。更重要的是为安全起见,当年参加葬礼的规模和范围非常之小,知情者甚少,几十年后的红卫兵就更无从知晓了。傅家当年参加了安葬仪式的管家朱仲辉先生1988年从台湾回乡探亲,听聊城李士钊先生说到李老夫人的墓穴“文革”中被红卫兵破毁一事,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是的,本家族后人根据朱仲辉先生提供的记载前往了解,证实墓穴从未被破坏,至今安然无恙。

说“因了傅斯年与乐成、乐淑的亲属关系”云云,又是过分渲染。五七年的“反右”运动,大家都了解,蒙冤者何止千万,但是仅仅因为海外关系即被打成右派,恐怕不是事实。书中提到的某些人,有的1957年还只是个几岁的孩子,被打成右派恐怕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1966年“文革”则更是国家的悲剧,所涉人群之广、影响面之大,都是空前的,几乎没有遗漏的角落。全国上下,被毁坏的文物、古籍无数,聊城傅氏家族当然不能幸免。但是,所有这一切并非因傅斯年而起,傅斯年早在1950年已在台湾去世,“文革”与傅斯年实在是粘不上边。自大清开国三百多年来,虽经改朝换代,但是,大地还在、山河依旧;大清开国状元傅以渐的一首诗所成就的“仁义胡同”还在;相府还在;百余亩傅氏坟茔地,依然由今天的聊城傅氏家族保留。傅氏家族发展至今,人口繁衍众多,完全没有如作者所渲染的什么“家破人亡”。短短一个章节的一小部分,如此之多的远离事实。相信作者为著此书一定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其实完全可以把书写得扎实可信,不知为什么偏偏要用大量笔墨去写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事情呢?所谓家族毁灭,作者一定熟悉中国历史上的“赵氏孤儿”,伍子胥全家被满门抄斩的故事,如此遭遇才可算是家族毁灭。

今天,人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利用自己所能去追名逐利。但是,不能以伤害他人为前题;不能如岱峻与岳南两位作者那样,在文章中信马由缰,人为制造本不存在的事件,伤害他人而不自知。无论写作对象是任何人,在今天之中国,中伤、侮辱、无中生有,对他人构成精神伤害,同样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2011年,傅斯年家族在美国的嫡亲长者安毓芳女士,向中国山东聊城族亲发去一份郑重声明:对于前来聊城傅氏家族了解有关傅斯年家族情况的作者、学者,希望著书撰文实事求是,对有罔顾事实、编造事件、诬蔑、中伤者,本家族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傅斯年离开我们已经六十五年了。傅斯年的母亲李老夫人,慈详而伟大,她孕育出一位豪爽直率,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忧国忧民,富于激情,学贯中西,大气磅礴的一代学者,一位一生代表着浩然正气的知识分子;傅斯年之子傅仁轨是一名优秀的科技精英;美国傅斯年嫡亲家族中有多位后辈像傅仁轨一样,品学兼优,毕业于美国各大名校,在国际舞台上,在各个领域中展示着人生的风采。他们传承了傅斯年的人文品格,无愧于傅斯年之后。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奋斗,凭智慧、凭实干,实现着他们各自的理想,没有一个人顶着名人光环招摇过市。我们傅斯年嫡亲家族成员在美国本来生活得平静、愉快,不想,岱峻与岳南两位作者不负责任的文章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悲伤和不平。

作为傅斯年嫡亲家族后辈的我们,本想保持沉默,希望有些流言飞语一阵也就过去了,淡化了。不想作者岱峻先生那篇道听途说的文章至今仍然流传在网上,已有十年之久。近期,来源【齐鲁晚报】2014年6月5日的文章:学业荒废的漂泊者傅仁轨 又在作者岱峻那篇文章的基础上,摘录了其他文章中的部分内容,加以取舍扩充而重提此事,其中还将傅仁轨在美国就读的小学,从美国东海岸康涅狄格州的新港,“搬”到了美国西海岸加利佛尼亚州的洛杉矶; 作者岳南先生的《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后来则不仅有各种印刷版的书籍问世,同时也有电子版书在网上流传。所谓“傅斯年家族的毁灭”一说,似乎成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无奈,我们不再继续保持沉默,撰写此文,是希望人们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以此驱散读者的疑云,同时,也告慰我们尊敬的逝者。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人们思想不断解放,随着某些学术领域的观念回归,或对以往一些学者学术地位的重新评价,傅斯年——这位一代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五四”运动领袖之一,正又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渐渐回到喜爱和敬仰他的人们的身边。这些年来,探讨、研究、纪念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傅斯年学术思想、傅斯年其人其事的文章、作品多有所见。美国傅斯年家族成员拜读过大量这方面的文章,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对学者们的研究、劳作,我们作为傅斯年的后人晚辈,又岂是一句感谢之词所能表达的。傅斯年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确是一位极为独特的人,他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人们去研究,去探讨,去挖掘,去纪念,因为他本身就已经太丰富了。

研究傅斯年的学术、精神、思想、品格,其实比描绘那些不着边际的家族轶事更有意义。

 

2014年5月20日

美国 纽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