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访日归来

时间:2015-02-11 11:24:43  来源: 经济观察报  作者:柳红

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访日归来第三天,1978年10月31日,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率一行23人去日本考察企业管理。副团长是徐良图、叶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邓力群任顾问。张彦宁是秘书长。社科院一共去了四位,还有马洪、孙尚清、吴家骏。

日 中经济协会盛情接待第一个来访的中国经济界高层代表团。包括小宫隆太郎等经济学家出面,介绍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脉络;经济企划厅和国土厅的官厅经济学家, 从实际操作上讲解战后日本经济的运行、产业政策。代表团分成3个组,去参观了43家企业,有新日铁公司的君津和八幡钢铁厂,小松工程机械公司,丰田汽车工 业公司,松下和东芝电器公司。在每一家都要呆上三五天,听讲,看生产流程,交流企业管理经验。马不停蹄,连轴转。日本人午餐过后就工作。而习惯了午睡的中 国人,又困又累,只能硬挺着。据说,有一位团员曾坐在马桶上睡着了,还是听到鼾声的过路人发现了他。

邓力群说:“就我一生而言,1978年到日本去考察,身临其境去看资本主义这是第一次。在此之前,我没有去过资本主义国家。”确实,这个资本主义给了他们太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深的思索。

邓力群描绘得仔细:

“包括农民在内,一般都穿毛料子。服装样式很多。我们星期天到一条热闹的街上去,所看到的妇女,没有穿同样衣服的。接待我们的女工作人员,也是每天换衣服。衣服式样朴素大方,倒也不是什么奇装异服。”

而 此时的中国正流行卡叽布中山装,男女一律。出国时要体面,不能丢国家的脸,由国家补助置装费,每人可以做两套衣服,回来以后,上交一套,自留一套。如果是 冬天,要穿大衣怎么办呢?社科院外事局有一间仓库,里面存放一些先前出国人穿的毛花呢大衣。出国人员可以去那儿挑,有合适的就穿,没有合适的才可以做。

大 家对西装都不在行,能做西装的裁缝师傅也少。行前,他们去有名的红都订做服装。邓力群是自己出的样子,请人家做了一套“西装”。这个“西装”的样式是,把 中山装的领子改成西装领子,下面保留四个扣,比西装多两个扣。有了西装领就可以打领带,大框架还是中山装。听吴家骏老师讲这段儿时,他笑,我大笑。如此中 西合璧,邓力群真是太有创意了!记得中国一度流行过男式小翻领衣服,不知是不是打他那儿来的,或是他先发现拿来的样子。吴家骏的西装,袖子长到手指头,又 肥又短,日本人开玩笑说他穿的是中式棉袄罩衣。

在东京,他们进了一家百货公司,琳琅满目,一问,人家经营了五十多万种商品。而我们的王府井百货公司只有两万两千多种。日本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都不错,这令邓力群印象深刻:

“把车子放在路旁,不上锁,……工厂不生产自行车、摩托车的锁。他们的商店,下班时候不上门板,也没有铁栅栏。有些拍卖品,摆在窗外的台子上,下班不收进去。”

一 个公司,一上午要接待好几家,几点开始,几分钟欢迎词,几分钟答词,几点结束,都在控制之中。代表团不得不适应人家的节奏,完了这场,赶下一场。路上留出 半个小时,不敢耽误。负责协调的人抽空就要提示现在是上厕所的时间,接下来就没有时间了。吴家骏觉得一切都像自动流水线,和生产组织一样。

有 一天参观工厂,路程比较远,怕堵车,他们出发得早,结果提前了十几分钟到达。司机把车停在厂外路边。代表团一行都纳闷儿,为什么呆在这儿不进去呢。原来 是,人家夹道欢迎的队伍还没有出来,因为没到时间,不会早等在那里欢迎你。大概离预约的时间差两分钟时,代表团的车队才开进去,欢迎的人群晃动着小旗子。 前后也就5分钟左右,代表团进到会议室,欢迎人群则回到自己的岗位。这种严丝合缝,着实令中国人领教了什么是秩序、什么是效率。而那时,中国人欢迎外宾, 不要说事先排练的时间多长,当天早早地就等在那儿了。我上中学时,欢迎过蓬皮杜总统和班达拉奈克夫人,这两个名字至今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是因为我们长时 间欢呼雀跃地练啊练。

吴家骏说,原来我们讲有计划按比例。好像按比例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然而,在日本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看到他们也按比例, 而且是高超的比例。比如在丰田,1分钟1辆车被总装出来。我们问,你们的仓库得多大啊才能装这么多?人家答,不需要仓库,供应零部件的厂按小时送,这边车 装出来运出去。生产衔接可以精致到这种程度,我们禁不住说,原来市场并不那么可怕啊!

给邓力群印象特别深的是,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国 民所得倍增计划》,让日本人全都知道,这个计划能否实现和每个人都有密切关系。他发现,原来现实中的资本主义日本较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企业内部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有了很多新变化。

兴奋而又高强度的35天。

12月5日,代表团回 到北京,很快写出了《日本工业企业管理考察》报告,涉及企业组织、企业计划、专业化和协作、质量管理、职工培训、日本企业刺激职工积极性的办法等内容。提 出了六个方面建议: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重视开发国内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鼓励竞争;以改革推动管理;加强立法和经济调节手 段。

不看不知道,日本企业既生产又销售;而中国的企业只生产不销售,与市场不联系。再有,日本的重工业也生产耐用消费品。他们从战后起步,加强企业管理,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工时测定、工序控制;重视市场营销、综合计划,高度重视发挥员工积极性。

12 月底,袁宝华和代表团成员向国务院作了汇报:在“大跃进”前,日本和中国的经济水平差不多,而之后的差距越拉越大。我们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因此, 在引进技术时,必须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汇报得到了正面反馈。余秋里和康世恩批准印发考察报告。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

回 过头看,他们说对了一,没有说出二。其实越拉越大的差距恰恰是制度带来的。从1955-1976的二十年间,日本工人收入增长了2.1倍。除了工资,每年 分红两次,每次分红增发1-3个月工资,还有福利补助。普通家庭有四五十平米住房,每两户多拥有一辆汽车,95%以上的人家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而中 国城市职工20多年没涨过工资,人均住房3.6平米,人们盼望着拥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在农村,温饱尚不能解决。

另一方面,也在紧锣密 鼓。1978年底就成立了质量管理协会。袁宝华和邓力群等人商量,向国务院提出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这是学习日本经验,由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纽带 作用,很快获准。1979年3月3日,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在北京成立。袁宝华任会长。第一件事就是举办企业管理干部研究班。第一期学员有110名,其中省、 自治区、直辖市和主要工业城市经委(工交办公室)主任27名。首先是介绍日本经验,袁宝华、邓力群、马洪、孙尚清、吴家骏等人都来做报告。

代 表团同日方达成了一个中日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经验交流的协议,规定日中双方互派厂长为主的考察团,互派人员参加对方的“质量月”活动。期间,他们还得知日 本政府有一笔援外预算名为“协力基金”。如果能取得这笔资金,就可以用来培养我国管理人才。于是,张彦宁开始为此努力,最终争取到了日本政府提供的研修经 费。此外,计划邀请30名日本企业管理专家、教授来华讲学,为中国企业进行诊断,中国向日本派遣150名进修生学习企业管理等,都从1980年初开始实 行。

据袁宝华回忆,在代表团的建议下,在京津沪三市选少数基础较好的工厂进行改革企业管理的试点,试点厂分别与日本厂对口挂钩,定期互访, 交流管理技术和经验;训练厂长、培训骨干;编印日本和其他国家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的教材;设立“质量月”,颁发质量奖;开展企业管理经验的国际交流。

社 科院这边,在历史所小礼堂,邓力群组织了几场报告会,会场挤得满满的。邓力群讲观感,讲积累和消费,农轻重,价值规律和计划性。马洪介绍“日本资本家怎样 管理工业企业”;孙尚清介绍“关于日本的技术引进和企业对职工的经济刺激问题”;吴家骏报告“关于日本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1979年10月,这四个报 告也汇集出版了,以邓力群的文章题目为书名,叫《访日归来的思索》。最初的企业改革正是从改善企业管理开始的,然后才是体制上的变革。

1949 年以后,政府派高级代表团出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自1978年。这不免令人感慨。清朝末年,大清帝国多次组织高级官员出国考察,其中对清末改革影响最大 的莫过于八大臣出访。到了民国,无论北京政府还是南京政府,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之频繁和深入,远非今日中国人所能想像。而中国人领受欧风美雨是从日本开始 的。遗憾的是,中国近现代史最大的特点就是中断,一次次中断,一次次重来。

家中存有《访日归来的思索》,其中邓力群所写最生动出彩。这勾起 我另一番感慨。三十年前,这些人一起出发,激情澎湃地向国人介绍国外的先进思想和做法;三十年间,他们走了不同的路,留下不同的足迹。历史最让人吃惊的 是,这些长期受封闭经济和计划时代影响的人,终于开了风气之先河。而受惠于他们的,则是享受改革开放之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而这些人中,却出现了一边用 MP4听西方音乐、吃进口食品,一边标榜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大骂“汉奸”、“卖国贼”的“愤青”。

最后,我想记下他们访日时的年纪:袁宝华62岁,邓力群63岁,马洪58岁,孙尚清48岁,吴家骏46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