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那些因接近权力而欣喜的年轻人

时间:2014-10-31 10:33:48  来源:共识网  作者:

 要警惕这样的思维——想象权力无所不能,以及因为接近权力,或被权力亲近而欣喜不已。

  数年前,一位供职某部委、未及而立的学长请客,席间谈读书。他举例道:一次,被部长问及大学生何以就业难,他引用郎咸平五个观点回应。后部长随总理出访,总理也问及就业问题,部长以此答之,总理甚慰。言罢,学长似对此例很满意,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酒过三巡,学长问我来自哪里,我答福建。他似有所悟,笑言,下福建时,某厅赖厅长不住劝酒,甚是无奈。言及理想,学长希冀成为一名技术官僚,自部委而地方,任一市之长。

  在座诸人,皆被学长的人脉与见识所折服。包括学长在内,诸君似已忘记饭局目的。此前被告知的是,负责研究生会的学长(时为在职博士)要与社团商议法律援助合作事宜。然曲终人散,只字未提。

  数月前,与自称诗人的朋友喝酒,其人常有批判权势之言论或作品。言谈间,女友希望年已而立的他有份稳定工作。诗人则坚持自己的想法,稳定工作于他而言极易,因他有一官至部级的亲戚,“你知道什么是部级吗?!”他如是对女友说。

  类似“成功”的心态

  不只是认识高级别官员,或身处国家机关,让这样的年轻人引以为傲。官员和官府所代表的权力和地位,让接近它们,或身处其间的人,也似获得它们的力量——指点江山、翻云覆雨。

  这种心理状态,与独自完成项目、读完一本重要的著作、完成一幅作品,所带来的成就感类似,简言之,是一种“成功”的感觉。而且,还是“年少成名”。

  这种心态,会让人对自身能力产生错觉。工作不再只是职责范围须为之事,能够参与貌似高大上的事务,似乎真意味着自己能力出众。

  是的,你可能出入国家机关,迎来送往电视中常见的官员,参与关系某地民生的重要决策,侦办一起昨日刚被新闻报道的案件。或者,与任重要职务的亲戚吃过一次饭,这位官员曾满嘴酒气地给你诱人的许诺。这些经历,成为你与人交往的谈资,在不同的人面前,反复咀嚼。家里长辈投来赞许的目光,严令孩子向你看齐;同学或钦佩或嫉妒,你走在他们前面;你动心的姑娘也对你动心不已,认真考虑你的追求。

  你享受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很难有人拒绝享受这样的感觉。渐渐的,你被自己迷惑了。“成功”来的太容易,不需要努力掌握新技能,研究工作领域的艰深议题。而且,你也没有动力这么做,部门前辈既有的经验足够你承袭并应付日常事务。你确实正起草一份重要文件,更愿意参考前辈的既有成稿,模仿观点和语气。不过,也只能这么做,体制内的语言,不能以正常的写作标准衡量。

  偶尔,你察觉自己很久没有扎实地看过一本重要的书,思考过原先感兴趣的议题,画笔或钢琴,在角落里蒙尘。你不再觉得这些有那么重要了,你的 “成就感” 早已不来自于此,更不会认为,这些事情对自己的工作有任何帮助。或许更愿意看到,起草的文件是否让领导满意,长期加班领导是否看在眼里,参加的每次酒局,于自己的人脉拓展、职务升迁是否有利。

  原本,也是一个意气风发讨伐权威的年轻人。入职后,很快就放弃本不坚实的立场,转而为某种原先你所警惕的权威观点代言。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更加中正平和。你觉得,那些批判多是书生不切实际的意气用事。你接近权力,发现它们不似原先想象的那般面目可憎。还发现,权力在被审慎地使用,为人民服务。民众所声讨之事,非权力所不欲为,实有许多权力所难为,或要一步步改进,不可操之过急。

  你不再试图理解或宽恕民众的愤怒,转而希冀民众多理解权力的苦衷。你在网络的发言,围绕着“要相信政府”、“权力非你所警惕那般放纵”展开。

  为官多年=勤政善治?

  若干年后,你多了不少从政为官的经验,说起工作领域的知识,也能头头是道。在这个领域,你自觉最有发言权。但可能少有思考,你是否真如自己所想,精通所处的领域,或者仅是多年来经验的堆叠和重复。你是否了解,在你的领域,世界顶尖的成果有哪些?你可能提倡“中国国情”,那么,你是否清楚,于你的专业而言,“中国国情”具体是什么?域外经验,如何更好地进行本土化?所谓政策创新,理论论证是否充分,实证研究是否符合规范?

  这些疑问,从经验中恐难全部解答。即便你为官十余载,若无持续学习新知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你所具有的所谓从政经验,便值得怀疑的。多岗位、多地域任职经历,并不必然等同于可以实现善治。我们需要关注的,或者更希望公权力披露的,是官员对于所治理领域关键议题的看法,以及曾有怎样的具体政绩,并置于公众平台,被广泛质询。

  但这似乎很难实现,我们更多的只是立基于自己的想象,觉得某官员善治。媒体披露他们的履历、言论、简要政绩,我们便自觉忽略其他更为必要的信息,开始我们的“合理 ”想象,从他履职多地,这些地域近年经济确有发展等简陋的论据,得出此官员善治的结论。

  我们无法细致得知,他 /她任职某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其采取政策之间有何关联,其中关键政策有哪些?做出这些政策决断的过程和目的是什么,是否合乎现有法规?这些政策推行后,是否被科学评估实施效果,并有效执行?

  有太多问题,没有详细披露。茫然中,我们看着一个个官员升迁,由基层而至中枢,虽偶有察觉,我们并不了解他/她,不过还是没有探究和发声的欲望。

  这些人,真如媒体宣传的那般勤政善治吗?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近年来,不少曾经登上英模神坛的官员,伏法后被揭出溃烂的一面。但人们似乎没有因此警醒,只是转而信奉另一群打倒这些官员的“完人”。

  有人会说,大陆对官员任前考察是极为慎重的,组织部门的运作效率和考察精准度极高。但这是否又是另一种对权力的想象呢?少有人质疑,有限的人员如何能对数量庞大的官员实现多面的考察。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三到五人的团队,负责考察某拟晋升官员,从书面审查到实地调研,他们有着普通人的认知局限,难有精力和人力评估政绩实施的效果。最终形成的数页纸报告,是否真会被当作参考。或许,“领导眼中的你 ”,才是决定性因素。而握有决定权的领导,又是值得信任的吗?——该停止对万能领导的想象了。

少些对权力的想象

  以平常的眼光审视权力,对于身处体制内的年轻人而言,可以将目光集中于如何更好履行职责这个问题,同时保持思维与人格的独立,不受因行政级别形成之威权侵蚀,以至只能跪着行走。于大众而言,不再对权力抱有想象,承认“领导们 ”也是普通人,可以敢于监督和质疑权力的运行。而且,在发声时,像是与平常人的日常交谈或辩论一样,多些理性,少些戾气。

  至于有些“领导”,对于权力同样也有想象。基层领导,认为从北京下来的人,充满神秘的能量。在他们的想象里,这些人即便级别不高,但也是整日和高级别领导觥筹交错,眼界人脉自然不俗。这让很多高级骗子有了可乘之机。确实,只要演技得当, “领导”这种角色是可以被扮演的。媒体曾宣传过一位村官,28岁年纪,却扑面而来一股成熟“领导人”的气息,白衬衫、抹胸裤,数人簇拥,嘴盈笑意,于田间调研。

  曾有传言,地方副省级领导难以求见中央实权部门处级干部,小官大权。这样的故事强化了人们对权力的想象。这份想象,还带着艳羡的成分。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回乡休假,拜访长辈,总会谈起谁家亲戚任职某中央机关。这样的标签可以瞬间让这些素未谋面的人变得“高大上”,以为他能量巨大。不需要考量,他可能是一位已然被职业倦怠困扰的干部,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难以担负父母重病治疗的费用。但这一切,都在老家的乡亲们对权力的想象中,被忽略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有了对权力的想象?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权力一直被刻意地神秘化,塑造成永远正确、永远考虑人民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正义神像。人们难以获知权力如何运行,政策如何制定产生,与自己利益攸关之事如何被决定。一切只在铁幕后运转,人们只能收听那个挂在铁幕外的唯一一个广播,反复播放着,“相信老大哥”。

  这种神秘的气氛,让身处其间的执行者也沾染了神秘的气息。民众愿意相信,这些人拥有非凡的能量,才智卓绝,手握国家发展的舵盘,除了他们,其他人都没有能力参与治理。虽然看不清如何运转,但这好像真是一件极其极其复杂的事情。偶有官员透露其中一二,人们便惊叹不已。

  不定期地,铁幕里会传出风声,人们将被赐予一些权利。于是,各路人马纷纷预测,还开出赌盘。过了许久,贴出告示,竟确有其事。人们欣喜若狂,庆祝再次被开启的“新阶段”,走在被开辟的 “新道路” 上。

  人们想象着铁幕里的一切,期待着里面的人的恩赐。若能与铁幕有一星半点的关系,便兴奋不已。若有认识的人进入其中,更是与有荣焉。若自己有幸走入铁幕,那澎湃的心绪,非一时可平。

  这并非正常的现象。

  我们真的该期待,铁幕何时可变成民众有序参与的议事大厅。也该放弃,对权力的过度想象和美化。

来源:微思客 WeThinker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