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两边不逢源的萧军

时间:2014-10-31 10:06:11  来源:  作者:

 萧红和萧军在一起时,萧军的文名远胜萧红,《八月的乡村》被当成左翼文学的一大代表而传扬。二人分手后,萧红在香港所做《呼兰河传》,风格已与之前和萧军在一起时的作品颇为不同,两人不但在生活上越走越远,在文学道路上也南辕北辙。萧红在文学上的转向,还招致不少人的非议,比如茅盾就带有批评意味地说萧红“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咒诅的,却又拘于惰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这结果是,一方面陈义太高,不满于她这阶层的知识分子们的各种活动,觉得那全是扯淡,是无聊,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投身到农工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但正是寂寞早就了萧红的作品,坚守知识分子的视角,不去和工农兵结合,成就了她的文学地位。萧军《八月的乡村》带有模仿法捷耶夫《毁灭》的明显印迹,当时似乎名气很大,但其文学价值不过是在文学史上留下一段记录而已。现在回头读《呼兰河传》,萧红笔下诗意的惆怅,深厚的痛苦,才是那个时代最真切的记录。

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萧军第一个站起来发言,讲了足足四十分钟,却没有附和毛泽东的讲法,而是强调党内党外的平等,“谁也不能领导谁”,“我们革命,就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将旧世界砸得粉碎,绝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萧军当天日记里说:“这还是延安从没有过的举动,这也是自己这二年来,间接直接工作出来的结果,我可以如此说。”现在看,萧军是太书生气了。这也导致他在1949年前,就已被称为“反苏”、“反党”分子,1957年打成右派,文革中中又遭关押,后半生饱受打击。

搞政治不是萧军的强项,搞文学,又不能深入其中。在政治和文学上萧军都算不得成功,不过因一些偶然的机会,和一些影响历史的人物有所交集,才让他留下一段浅浅印痕。时过境迁,再看萧军延安日记中顾盼自雄,傲视同侪的种种心语,未免可笑了。比如自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言后,萧军日记中描述:“我的讲话和平时一般,引起普遍注意凝神和欢腾,我的精神和言语始终控制着他们。”然而,从过后参加会议人的描述中,普遍注意也许是有的,但所谓“欢腾”和“控制”,不过是萧军自我感觉良好。事实是,会议上,胡乔木、朱德均不同程度批驳了萧军的讲话,支持毛泽东的观点。萧军以为自己独立的文艺观点仍可和自上而下的文艺政策抗衡,岂知从此之后,他的观点在延安的文艺圈内再难得到应和。

萧军性情豪爽耿直,一度自视为鲁迅的重要接班人。可惜当鲁迅被官方媒体推向神坛,神殿之内却没有他插足侍立的位置。反倒是除了和鲁迅打过几次小规模嘴仗,再无交集的郭沫若同志,成了钦定鲁迅接班人,新的旗手。政治的翻覆,远非萧军这种爽直单纯,带着罗曼蒂克想象的人所能看清。文学的幽邃宏阔,又不是仅靠激越慷慨的言辞,符号式的解读所能发掘,萧军最后是两边难逢其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