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悄然的中学历史的革命(1)——从高考历史试卷谈起

时间:2014-08-22 10:04:41  来源:豆瓣  作者:miss prejudice

文章的内容大概是前段时间的所思所想,而且大抵和朋友聊天时,我也曾经聊起过。今天看了一篇《“应试教育”在日本》,促使我写下来。

       中 学历史教育大概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们,反感也不愿意提及的往事。死记硬背加上满纸谎言就是对中学历史教育深刻的印象。我记忆中的中学历史,是很简单清 晰的。比如中国近代史,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就足以概括了。在传统的中学历史里,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归纳为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背景、原因(外 因、内因)、导火索、后果及其影响。即使是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都可以一句话归纳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大事年表大抵是学生最为讨厌的存在,我也如 是。
       在很偶然的机会,七年之后,我又一次接触到了中学历史。只是不是通过中学历史的课堂,而是高考历史的试卷。我很惊讶地发现,如 今的历史试卷,比起当年的我们的,简直可以称之为一场革命。但如果不是仍在中学第一线的班导的告知,这个革命依旧不为我所知。不过班导因为不是历史教师, 他所感觉到的也只是高考历史成绩的逐年降低,他说他所教的重点文科班的历史成绩大概是50、60分。他的原话是历史这几年的题越来越难,拐弯抹角的,学生 不知道从何着手。
       我很好奇他说的拐弯抹角,到底是如何的,就翻看了高考历史试卷一探究竟。于是毫不熟练地找了高考历史的参考书。我发现的确变化不小。比起自己当年的历史试卷,只要背会就没问题,现在的有意思了不少,同时自然也颇是费了些脑筋。
       还是列举几个例子吧。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这 道算是考察中国近代生活变迁的题目。对于中国近代电影,不少人大概会知道《渔光曲》、《马路天使》这些在上海制作的优秀的国产电影。不过这个题目说的却是 电影的放映情况。根据常识判断,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排除掉B、D选项。毕竟上海才是最为开放的摩登的现代城市。至于为什么原本不是太开放的京津地区,却较少 播放国产电影。考虑到上海是电影的制作中心,只能逆向考虑为什么国产电影无法在京津播出,所以只能推测是流通不变。所以答案就选择了C。
       这道小小选择题,可以看到历史教学开始慢慢地逐渐希望改变,不再一味关注大的历史事件,开始着眼于历史变迁里比较动人的细节。
      而在整个历史叙事上,中学历史的叙述也开始逐步多元化,开始希望促使学生可以思考评价。
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 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 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的经典自然不必说,对于这个经典模式的争论也当然为人所知。对于这个模式的回应,自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鉴于我并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学生,我也就不在此随便发言了。
      对这样一个经典模式的评价,出现在高考题里。我私下里觉得恐怕也不会希望高中生给出多么完美的回答,大概是希望他们可以有自己的见解,然后言之有理即可。就像几年前,看到的美国中学历史课堂上,讨论美国殖民时期波士顿惨案中,英国上尉有没有下令枪杀反抗民众。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