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温家宝从政往事

时间:2013-03-10 10:07:57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刘斌 实习生 宋凌燕 夏以华

发自:天津 北京 2013-03-07 10:42:09 来源:南方周末

 

编者按:本次两会上,国家领导人即将完成新老交替。事实上,71岁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多次提到“告别”。

十年奔走,十年辛劳。温家宝领导的两届政府,正当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年功过毁誉,且待后人评说,正如他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本期两会专题报道中,南方周末将目光投向这位老人,关注他这十年的执政之路,追溯他政治人生的种种细节,回望他的泪水与笑脸,焦虑与遗憾。

2013年3月2日,星期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像往常一样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批阅文件。他身后书橱里的书已经撤下装箱。他说,那些书将捐给他的母校南开中学。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图)

玩游戏时,温家宝往往是建立规则的人,“他很遵守游戏规则,不越雷池一步。但对于违反规则的人,他往往采取原谅的态度。”

“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是这样从山沟里被选拔出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温家宝当中办主任时住中南海附近。每天早上他从北门进去,沿着中南海跑一大圈,然后回家冲个澡,吃完早饭后再去上班,天天如此。”

“前面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困难很多,我还是坚持这样的人生要义:聪明老实,且多闻多思,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公道自在人心。”

“遵守游戏规则,不越雷池一步”

1942年9月,温家宝出生于天津市北郊宜兴埠镇温家胡同8号。温家宝的祖父温瀛士是著名教育家,早在1930年他就在宜兴埠创办了“普育女子学堂”,后男女兼收,更名为宜兴埠“士范小学”。

温家宝5岁入该校读书,直至解放战争时期该校因战火而烧毁。

1952年,温家从郊区搬至南开区达摩庵前胡同后,全家依然从事教育工作,父亲温刚是中学地理老师,母亲杨志云是小学语文老师。

温家居住的胡同在老城里,是最受天津传统文化影响的区域。温家正对门的邻居、曾经做过中国驻欧盟大使的宋明江说:“住在这里面的居民,是最纯粹的天津本地土著居民。”老城里文化看重礼数,尊师重教,许多人家都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

少年时代的温家宝安静、规矩,又很腼腆,遇到胡同里的长辈,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碰上在家中行五的宋明江,他会叫声“五哥”,比温家宝母亲年长十多 岁的宋母,温家宝则尊称她为“宋奶奶”。“温家宝很孝顺父母。对于父母交给他的事情,办得比较彻底。”宋家排行老三的宋明荷说。

他的父亲温刚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温家宝曾经对邻居李溥说,“我父亲非常老实,待人特别和气。”夏天很热,当时又没有电扇,温刚就穿着裤衩光着背在屋里待着。“他父亲连院都不出去,因为觉得一个男人穿着裤衩出去不太礼貌。”宋明荷说。

为人处世方面,温家宝继承了父亲的谦逊,又能像母亲那样与群众贴近。温母杨老师是街道代表,跟如今居委会代表类似,由于性格外向,她与周围邻里相处融洽,小朋友们有时叫她“温娘”。

温家宝独处时候多,群聚时候少。他喜欢读书,在那个年代,《幼学琼林》、四大名著等书籍,已经在胡同里孩子们中广为流传。

温家宝不喜欢一般的游戏,比如捉迷藏、弹球等,他从来不参加。但他喜欢下棋,而且并不以胜负为目的,只是当作一种趣味。玩游戏时,宋明荷发觉,温家宝往往是建立规则的人,“他很遵守游戏规则,不越雷池一步。但对于违反规则的人,他往往采取原谅的态度。”

温家宝很爱学习,对于音乐、艺术也颇有兴趣。宋明荷有时在院子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等歌曲时,被温家宝听到,他就问:“三哥,你能教给我吗?”宋明荷说:“没问题啊,只要你有嗓子就行!”

多年以后,温家宝对少小时的玩伴们依然印象深刻。温家宝当中办主任时,有一次在文件里看到宋明江的名字,他就托老邻居、南开中学教师李溥去打听是不 是对门的“五哥”,很快重建了联系。2003年,温家宝就任国务院总理后不久,李溥让宋明荷拟一封恭贺温家宝的信。温家宝后来回电话告诉李溥:“这个字是 你写的,但说这话的人是宋明荷。”

年轻时的温家宝在海边留影。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从天津到北京

1954年,温家宝考入南开中学。从家到学校十几里路,初中生温家宝每天往返四趟,中午也回家吃饭。“家宝,走,咱一块儿回去。”中午一放学,读高三的宋明荷就带着温家宝往家奔。那时的午饭也草率,“有时候就是麻酱拌面酱,蘸窝头吃。”

温家宝自小就有运动天赋,他参加了南开中学篮球少年队,在天津市打过第六名。“现在他不打篮球了,改打乒乓球。”温家宝曾告诉李溥,他早起第一件事 就是长跑,“他当中办主任时住中南海附近。每天早上他从北门进去,沿着中南海跑一大圈,然后回家冲个澡,吃完早饭后再去上班,天天如此。”

南开中学注重传统教育,此前包括周恩来、梅贻琦等名人都曾在该校读书,这对少年时的温家宝影响深远。他的大学同窗潘桂堂记得,“温家宝家有一张周恩来总理的照片,就是意大利摄影记者拍的《沉思中的周恩来》,他每次搬家都挂在他的床头。”

在温家宝心里头,或许有一块地方专属于周恩来。2004年南开为庆祝百年校庆,特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大型展览。校方跟温家宝商量,想把他的大照 片与100年来的知名校友一道,摆在一楼展厅里,温家宝听后坚决不答应。李溥听他家人说,展厅布置好后,温家宝特意派外甥来查看,确认没摆照片他才放心, “他的意思是:我不可能跟周总理摆在一起。”

温家宝中学成绩不错,虽不属于出尽风头的高调学生,但据他的多位南开校友回忆,“温家宝一步一个脚印,非常踏实。”温家宝在中学时就加入了共青团,在一位如今住在香港的同学眼里,“他跟人等距离交往,没有亲没有近,不搞小圈子”。

1960年,温家宝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温家宝一直想考清华大学,“当年胡同里一个姓刘的东北人,他儿子就考上清华了。”温家宝母亲为此跟李溥提过好几次,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温家宝错失考清华的机会,“凭他的能力应该没问题”。

温家宝在大学里读地质系地质找矿专业,全系共七个班,温家宝在三班,班号11603。当时班上有28个男生、3个女生。男生14个人住一个大房间,潘桂堂跟温家宝当年睡隔壁床,温住上铺,潘在下铺。

温家宝读书一贯认真,“我们在五年当中一共学了四十多门功课,他基本门门都是优秀”。潘桂堂记得,温家宝野外实习也很好,北京周口店是温家宝当年的实习基地,从测量、填图到考察地貌,他样样不落人后。

在政治上,温家宝也积极要求进步。当时一个小班就是一个团支部,潘桂堂是组织委员,温家宝是宣传委员。有一年全班同学到北京清河一个生产大队帮忙收 玉米,回到学校没几天,温家宝自己又去了一趟。潘桂堂就问他:“我们刚刚回来了,你怎么又去?”温家宝回答:“你们从农村来的同学,都注意培养与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我作为城市里出生的,要更加注意这个事情。”

组织政治学习时,往往是宣传委员温家宝主持。那时中共跟苏共起了争论,举国上下兴起“反修斗争”。温家宝在发言时特别认真,都要提前打好腹稿,“一条、两条、三条,说得很清楚。”潘桂堂说。

他与同学、老师也相处融洽,“全校唯一一个非洲留学生,就是家宝负责帮助他的学习。”潘桂堂说,“还有一个同学在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平反以后插班到我们班,也是家宝帮助他。”

地质工作需要整天跑野外,接触大自然。在那个年代,大学生们也经常利用假期赴各省实习,住到老乡家里。有时候头天晚上在炕上睡一晚,第二天起来发现满身都是虱子,“还不能嫌脏,要和老乡一起捉虱子比赛。”潘桂堂笑着说。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后来看到温家宝当总理时经常下基层与老百姓倾心交谈,一点也不觉得意外,“这是他很自然的一种职业习惯”。2009年元宵节 时,赵鹏大受邀与中央领导欢聚,看到第四个节目时,温家宝突然跑到赵鹏大身边拍他。两人就那么站着聊了好久,赵鹏大对温家宝感慨道:“看你抗震救灾、抗洪 抢险的表现我感到很亲切,都是我们校风的自然流露。”温家宝连说了三声:是,是,是。

西北锤炼

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作为全班两个党员之一,温家宝在本科毕业时被保送读研究生。1968年研究生毕业时,温家宝主动要求前往“边塞”甘肃,他被分配到武威以西500公里的酒泉,一干就是十多年。

温家宝身处的建国初期,地质专业毕业生去边疆野外队天经地义。他的本科同学毕业时,填志愿基本是第一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第二是“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第三个是“到祖国边疆去”。

温家宝在酒泉的工作单位叫地质力学队,他任队技术员,主要从事祁连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即填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供找矿用。据《兰州晨报》报道,温 家宝从地质技术员干起,常年奔波在野外,用老同志的话讲,一年四季穿皮袄,没有见过夏天。至今仍供地质部门使用的祁连山幅1∶20万区调图,就是在他参与 下绘制完成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曾经在甘肃地矿局与温家宝共事。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温家宝的工作能力是很有特色的,他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也能够给领导出谋划策。”

1976年,温家宝由队技术员调任队政治处干事,随后转为政治处负责人。在地质队曾经发生过一次温家宝让工资的故事。温家宝毕业以后,到1970年代的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提过工资。汤中立回忆:那次国家有个精神,要给一部分人提一级工资,大概只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

“本来他们队上要给温家宝提一级工资,但他表示让给其他的同志。”汤中立说,在那个时候能提工资机会难得,他主动让了。

1981年,温家宝被提拔为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更大的政治机遇也很快到来。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谈到“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

在此背景下,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开始在全国地质系统考察干部,为部级后备干部选将。

“从1980年开始,先后组织了五批这样的考察,涉及三十多名中青年干部。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批和第四批考察。”2010年1月13日,在孙大光去世 五周年纪念日,温家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称:“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是这样从山沟里被选拔出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在西北山沟里磨砺十四年后,1982年,温家宝由甘肃调入北京地矿部,担任正局级的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刘俊

发自:北京 2013-03-07 10:59:31 来源:南方周末

2012年7月14日晚,正在成都考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将王佳淇、赵其松、段志秀、郎铮、刘小桦、宋馨懿等6名汶川地震灾区学生请到住地,和他们一起用晚餐。这是温家宝和宋馨懿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图)

 

编者按

本次两会上,国家领导人即将完成新老交替。事实上,71岁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多次提到“告别”。

十年奔走,十年辛劳。温家宝领导的两届政府,正当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年功过毁誉,且待后人评说,正如他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本期两会专题报道中,南方周末将目光投向这位老人,关注他这十年的执政之路,追溯他政治人生的种种细节,回望他的泪水与笑脸,焦虑与遗憾。

多年后,人们一定会记得这样一些瞬间:他说话缓慢,常引经据典,会搂着矿工的儿子流泪,蹲在废墟上给被困群众打气,也曾在疾驰的列车上陷入沉思……

2013年3月5日上午,71岁的温家宝做完这一届总理任上最后一个政府工作报告,然后向台下深鞠三躬。

做总理,两届十年,功过自有历史评说。但多年后,人们一定会记得关于他的这样一些瞬间:他说话缓慢,常引经据典,会搂着矿工的儿子流泪,蹲在废墟上给被困群众打气,也曾在疾驰的列车上陷入沉思……

作为大国总理,他坦诚、深入民间的作风,为他在国内赢得“亲民总理”的称号,在国际上也颇具口碑,他登上过《时代》的封面,一度成为Facebook最受关注的政治领导人。

落泪

每逢重大灾难,在第一时间赶抵现场,这已成为总理的惯例。温家宝的特别在于,他常常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温家宝任上最近一次公开落泪是在温州动车事故现场,在场的《钱江晚报》记者史春波记录下了这一幕:

2011年7月28日上午11点左右,一辆银色中巴车缓缓开到温州一家酒店楼下,温家宝从车上走了下来。

在和(遇难者)家属交谈时,总理哽咽落泪。“谁都有父母儿女亲人,我的心和大家一样痛。你们失去亲人,就是我的亲人。”总理向他们鞠了一躬说,“人的生命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理赔是对生者的一点安慰。他们要的是公道。相信这件事会合情合理地解决。”

落泪、握手、鞠躬……这是最具温家宝特征的镜头记录,其中有不少照片出自新华社摄影记者姚大伟之手,姚是温家宝的随行记者之一。

姚大伟曾在他的一篇博客中,详细回忆了如何捕捉温家宝在聚源中学落泪的过程:

2008年5月13日上午,总理赶到都江堰聚源中学。他走在废墟上,突然感觉脚下踩着了什么软的东西,是一只白色耐克运动鞋,总理弯腰捡了起来。往前走了一步,又看见一个黑色的书包,上面有大白兔的卡通图案,他又弯腰慢慢捡了起来。

总理当时眼含泪花,望着手中的书包和鞋子,嘴角颤动,半晌说不出话来。我拍下了这个瞬间。总理后来说,这张照片拍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操场上聚集了一群学生的家长,总理握着他们的手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血腥味。总理缓缓走到几十具遇难学生的遗体旁,他深深地低下头、弯下腰、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温家宝流泪最多的,大概要算矿难。2005年元旦,温家宝到陕西看望铜川“11·28”矿难职工家属。牛铁奇是陈家山煤矿副总工程师,在这次事故中遇难。

牛铁奇的妻子张革委后来对媒体回忆,当时温家宝跨进她家的门,握着她的手:“我来晚了,我来晚了。”

张革委感到很意外,忙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温家宝听了,轻轻摇了摇头,把脸转到一边,拉着她儿子的手,掉泪了。

“这让我很震惊。”张革委说。临走,总理说,“你们虽然失去了一位亲人,北京还有你们的亲人,我是你们的亲人。”

有时候,泪水也不一定是在灾害现场。SARS肆虐的时候,恰逢法国总理拉法兰访华,在欢迎仪式上,“看着五星红旗,我的眼睛湿润了。”温家宝在看望 北大学生时说:“我这个人很坚强,也很有感情,上周我见法国总理时,满脑子都是SARS。这几天我躺在床上,常常不自觉地泪流满脸。”

重情

艾滋孤儿魏婉丽至今记得2012年12月1日在中南海见到温家宝的场景。“走到我旁边,他说:你就是那个会跳舞的女孩。”魏婉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没想到总理会认出自己,他们上一次见面还是五年前的事,在她的老家,河南上蔡。

温家宝每年见过、回过信的魏婉丽们数以万计,他记得住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像朋友一样嘘寒问暖。

2003年12月,温家宝访问纽约,与华人华侨座谈,美国华裔克隆专家杨向中刚开始发言,温家宝便问:“你的病情怎么样了?”杨向中说:“比较稳定了。”

其实杨向中当时的情况并不好,他的癌细胞两年前就已经扩散。

杨向中与温家宝的缘分就源于两年前,他和一批海外学者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奶业建议书,建议书建议中国重点培育黑白花奶牛,它比中国农民饲养的奶牛产奶量高三倍。当时分管农业的副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接见了杨向中他们。

据一起参与会见的科学家萧镜如回忆,会见原定40分钟,最后延长到2个钟头,温家宝对他们20页的材料了如指掌,最后还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了一遍。不久,国务院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以后,萧镜如便经常听杨向中说,“我所剩的日子不多了,但只要还活着,就会为中国的奶牛项目而努力。”

并非所有的往来,都因为国事。温家宝曾邀请过一个名叫吴康民的香港人到中南海聊天,仅仅因为喜欢他在报章发表的评论。

现年87岁的吴是香港特区原全国人大代表、培侨教育机构董事长。2009年8月,他收到了温家宝的一封信。在信中,温家宝说,“有时看到您的一些短文和评论,那些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给人以启示”……,“如来北京,可提前告之,甚思一晤,借聆教益”。

两年后,温家宝兑现了承诺。吴康民对《南方都市报》讲述了他那天进中南海的细节:2011年4月23日9点多,小汽车直接开到总理的办公室楼下,温家宝和夫人张培莉已经在台阶下迎接。总理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对长者的尊敬,我上下楼时,总理一手扶着扶梯,一手搀扶着我。

在温家宝的书房,他们天南海北,各自家庭,毒牛奶,德育,什么都聊。吴回忆,温家宝提及内地改革所遇到的困难时说,主要是两股势力,一股是中国封建社会所残余的;另一种则是“文革”遗毒,两股势力影响了人们不敢讲真话,喜欢讲大话。

温家宝用情最深的还是底层,而且事无巨细。给重庆农妇熊德明讨薪,接济在天津火车站偶遇的白血病儿童,到信访局为巧遇的上访户“伸冤”……

对底层的关注,或许和他在甘肃14年的地质工作有关。2012年,温家宝在母校中国地质大学的演讲中提及了这段经历:

在地质队工作,周围都是农村,我交了许多农民朋友。有时我看到农民为了买酱油,跑很远的路,拿几个鸡蛋来到地质队换钱,感到格外沉重。

“我们的人民太苦了,我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人民。”温家宝说,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是我献身人民的世界观形成的基础。“一个领导者如果不懂得农民,不懂得农村,就不懂得中国的国情;不懂得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穷人,就不懂得政治,也不懂得经济。”

道歉

总理行程以小时计,出访尤其如此。2008年那次去纽约,48小时安排了20场活动。跟随总理出差多次的央广记者李涛曾回忆说,“总理几乎每次都提前出发。”

总理总是提前,也有迟到的时候。2012年3月8日下午,温家宝参加政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的联组会,因为临时遇到急需处理的事,他迟到了。“我今天出门因为有个事情迟到了4分钟,向大家表示歉意。”温说。

在温州动车事故现场,他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歉意。“这段时间我病了,11天在病床上,今天医生才勉强允许我出行。这就是为什么这次事故发生第6天我才来。”

2009年10月12日,因为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演讲稿中搞错了岩石类型,他给新华社总编室写了亲笔“道歉信”,并要求向全国播发。在信中,温家宝将讲话稿中的“火山岩”更正为“变质岩”,并向广大读者致歉。

写信同时,他还自己打电话给新华社总编室。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恰好接到了这个电话。吴锦才对《北京晚报》回忆了这次通话:

温家宝解释了岩石分类的错误在哪,吴锦才则向总理做了检讨,“我们作为播发稿件的单位,应一字一句核对。当时经手处理这篇讲话的是我,我向总理检讨。”

“责任不在你们,既然署了我的名字,就应该文责自负。”温家宝说。

遇到小的失误尚且如此,碰到一些大的事情,温家宝更会“道歉”。2007年6月,太湖蓝藻污染,温家宝到无锡一户居民家中。中广网记录了当时的对话细节:

温家宝问:“不放心水。因此我来看看你们。现在水好喝吗?”有居民说:“好喝。”温家宝:“给我倒一杯白(开)水,行吧?”

温家宝接着又说:“前几天,太湖发生了水污染事件,那几天的水肯定不好喝、不能喝,给大家生活带来了一些影响,我代表政府向大家表示歉意。”

在很多关键时刻,总理的道歉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安抚作用。2008年1月,南方发生冰雪灾害,随访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姚大伟在一篇博客中回忆:

长沙火车站里人潮涌动,从候车大厅门口望去,满眼无奈和焦急。突然,旅客们看见总理走了进来。

总理走到他们中间,和他们握手、聊天。然后,总理又站到通往二楼的台阶上,接过一个扩音喇叭讲起来。

“春节快到了,我给大家拜个早年。你们被困在火车站无法按时赶回家过年,我表示深深的歉意。现在我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抢修,一定把大家送回家过春节。”总理声音有些嘶哑。好多旅客都说,听到总理道歉,什么怨言都没了。

拼命

在温家宝的中南海生涯中,他曾面临过无数次险峻的时刻,1998年长江决堤,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地震,他常说“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但并不包括他自己。

2008年5月12日晚上,温家宝想乘车前往震中汶川,但从都江堰前往汶川的道路出现严重塌方,交通中断。之后,温家宝决定乘直升机前往,因为连降大雨,迟迟未能成行。

在场的姚大伟回忆,晚上的会议一直开到凌晨1点多,他拒绝回成都休息,工作人员临时找来两床军被,他要了片安眠药,睡了。早上6点多起来,就又回到指挥部。

姚大伟记得,当时总理说:“我是总指挥,怎么能不到一线?如果道路实在进不去,可以空投,你们也可以把我空投过去嘛。”

5月22日,姚大伟跟随温家宝重返北川,临别之际,一队防化兵刚从县城撤出来,温家宝朝他们走了过去。“防化兵连手套都没来得及脱下来,总理就握住了他们的手。”

2008年1月28日,南方发生冰冻灾害,温家宝临时决定赶赴受灾最重的湖南考察,但当时先是长沙机场关闭,接着连备降的南昌机场也由于天气恶劣,不能降落,温家宝急了:

在与空军商量后,“他决定:专机先起飞,随时联系武汉和南昌机场的塔台,临时决定降落地点。”李涛后来对媒体回忆。

当时,没有人知道飞机能降落到什么地方。在飞机上,温家宝立下誓言:“湖南的灾害不解除,我就不回北京”。

2月5日,温家宝的专机抵达贵阳。一下飞机,温家宝就乘车赶往一处位于山顶的110千伏输电线抢修现场。

在通向山顶的路口,一个工人怕有危险,着急地张着双臂试图阻拦,但看到总理坚决地走过来了,也只好放弃。这段二十多米的山路,坡度超过60度,路很 窄,且地面湿滑,没有支撑。总理在艰难地攀爬着,警卫们紧张地扶着他的胳膊。直到迎面遇上峭壁,再也无路可走。总理只好停下来,仰着脸,使劲向上面挥着 手。

温家宝能吃苦,跟他在祁连山的锻炼不无关系。在祁连山考察地质期间,温家宝有过多次遇险经历。

“一次在祁连山主峰,那一夜大暴雨,逼得我们半夜搬家三次,大家总是先抢资料,后搬帐篷,然后再搬自己的行李。第二天一看,沟里大水冲下来的滚石比 人还高,连骆驼都砸死了。还有一次过疏勒河,河中间水流湍急,我死死地抱住牦牛的脖子,整个身子都浸在水里,就这样过来了。”温家宝在一次公开演讲时回 忆。

沉思

在公众面前,温家宝说话慢条斯理,鲜有发怒的时候。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倒是看到温家宝在非洲的一次发怒。“和非洲华人华侨见面的时候,温家宝批评了中资企业在非洲偷工减料的做法。”闾丘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温家宝的车爱“拐弯”,是他进中南海之后一直坚持的。当时在安徽省农经委的吴昭仁曾随温家宝考察安徽多次,他对《中国农民调查》作者回忆了一次温家宝下乡生气的细节:

有一次,还是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在阜南县调研。县里安排是看小陈庄,这是一个新建的村,两排楼房十分漂亮地拥路而立,中间的马路也修得很宽,看上去不仅富足,还透出几分气势。但是,温家宝下车后只看了一眼,就拒绝进村去看。

“不看,”温家宝不为所动,“要我看什么呢?无非就是几个有钱人,盖了几栋新楼房。”县里领导忙解释:“还有个座谈会……人已到齐了。”温家宝坚持说:“这个座谈会不参加。”

但温家宝也有力不从心,常常陷入沉思。

2008年的那次冰雪灾害中,姚大伟曾看到温家宝独自沉思的一幕:

晚上下了飞机,乘车去武汉火车站,火车还没到位,总理就在车站贵宾室等着。贵宾室很大,屋顶也高,没有暖气。总理穿着大衣,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沙发上,眼神里透着一丝焦急。

没有人知道,镜头前温和感性的温家宝,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2006年,温家宝访欧前夕,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曾将类似的问题抛给温家宝:“你在晚上睡觉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困难。”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温家宝说,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加以说明。

温家宝的确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因为我相信‘以史为鉴’。”他说。

在所有中外历史书中,他顶推崇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天天放在床头,读了不下100遍”。他很喜欢其中这样一句话:“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都烟消云散了。”

这句话,他在很多场合说过,在面对纽约的华人华侨的时候,在面对CNN镜头的时候。

 

编者按

本次两会上,国家领导人即将完成新老交替。事实上,71岁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多次提到“告别”。

十年奔走,十年辛劳。温家宝领导的两届政府,正当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年功过毁誉,且待后人评说,正如他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本期两会专题报道中,南方周末将目光投向这位老人,关注他这十年的执政之路,追溯他政治人生的种种细节,回望他的泪水与笑脸,焦虑与遗憾。

温家宝任总理期间,中国经历了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总量居世界第二;这十年,民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广覆盖的社保、医保体系。

温家宝上任伊始就取消存在多年的总理办公会。这是一个找不到法律依据的会议,却决定了诸多重大事项。十年期间,温家宝依法只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近两个小时的报告结束时,掌声持续时间很长。

温家宝转身向大会主席团鞠躬致意,结束的掌声再次响起。温家宝再度转身,向全体代表三鞠躬,代表们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回望温家宝的十年总理路,中国经历了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总量居世界第二;这十年也是物价和房价不断上涨的十年,是民生工作最具突破性的十年——建立了广覆盖的社保、医保体系。

十年总理执政路,充满曲折,面对SARS、地震、金融危机……温家宝向公众呈现了泪水和笑脸,温和与严厉。上任伊始,他向大家立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退任之前,他评价自己总理任期的表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2008年2月5日,温家宝总理踏着冰雪登上黔南观音山,前去看望正在紧张抢修输电线路的电力工人。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图)

防控SARS 赏罚分明

SARS,是给刚刚成为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最直接的挑战。在蔓延的恐慌中,面临外界对政府公信力的强烈质疑,他需要迅速控制疫情。早在2003年3 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北京为SARS疫区,但4月3日,中国卫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仍宣布是安全的。截至4月20日,北京累计报告SARS病例 339例,但同期官方披露的数字是37例。

在政府公信力面临坍塌的关键时刻,时任卫生部长张文康和时任北京市长孟学农被免职,因隐瞒疫情造成的被动局面由此迅速好转。

温家宝没有退路,4月13日召开了国务院防治SARS工作会议,四位副总理全部参加,他用“关乎中国形象”来形容防控SARS的意义,要求“主要领导负责”,随后又提出“赏罚分明”。7天建起一所小汤山医院的奇迹,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实现的。

从4月12日到5月5日,他先后5次到北京考察SARS防控工作。4月26日,他到北京一个大卖场察看商品供应,当时人人都戴着口罩,看见总理时,有人打算摘下口罩,温家宝立即叮嘱:“戴上吧,戴上吧,多点自我防范好。”但他自己一直没有戴。

突如其来的SARS,给中国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新闻发言人制度由此完善。

“临时换路线”

时间已经过去10年,重庆云阳的农妇熊德明依然记得,2003年10月29日下午,她从山坡上背一筐红薯梗回家,竟然看到温家宝在她家里,与她婆婆 同坐一条板凳上。在温家宝的引导下,熊德明说丈夫打工的工资还没有拿到。“温家宝为农民工讨要工资”的消息迅速成为热点,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清欠农民工 工资、保障农民工利益的风潮。

“总理讨薪”其实是个意外,温家宝那次行程根本没有被安排到熊德明所在的村庄考察,是他中途自己临时换了路线,“撞”到了熊德明的家中。

温家宝成为总理后,临时换路线的举动发生过多次,每次走“临时路线”还真能碰到需要解决的问题。2006年7月他到河南视察,临时停车走进村民家中,解决了果农进城卖桃难问题。

对民生的关注,贯穿于温家宝每天的工作当中,他每天都要看价格表,细到看米价要分别看粳米和籼米的当日价。

温家宝就任总理的第二年,中央政府加大了建设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这与SARS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2004年,他第一次以总理身份作政府工作报告 时说,SARS疫情蔓延,集中暴露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文教科卫的支出比上年增长了12.4%。

此后十年,中国在民生问题上不断破冰。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2011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2012年上半年,所有县域全面开展了新农保和城镇养老保险。

温家宝始终认为,“三农”问题是国之根本,在他任期内不断加大了农业投入,年均递增21%。在2004年两会上,温家宝讲到5年内取消农业税,会场内响起时间最长的一次掌声。

十年除夕没回家

第一届5年任期内,温家宝不断给民众留下勤政爱民的印象。连任总理后,2008年他在汶川地震的表现,令他的这一形象达到了高峰。

十年里,每个重大灾难现场,都有温家宝的身影。

2010年春天,云南发生旱灾,两会结束后,温家宝便飞赴云南曲靖考察灾情。去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时,他到74岁的村民王顺生家中座谈,王的老伴起身,想进屋倒水,温家宝婉拒:“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

当总理的十年,温家宝还与灾区百姓一起过了三个春节。

2008年初,中国南部省份遭遇雨雪冰冻灾害。农历腊月三十,他结束在贵州的考察,立即赶到江西,在当地过节。在抚州农民胡水龙的家中,胡水龙说已经二十多天没有通电,不过刚接到通知说当晚8点通电,他立即转身跟当地的负责同志说:“你们说话一定要算数。”

2009年春节,他与汶川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德阳等地与灾民一起过年,还在厨房里系上围裙,炒了一盘回锅肉。2013年春节,他去了陕西的勉县、略阳和甘肃的康县、舟曲等地,这是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两场灾难中受灾严重的地方。

包括这3个春节在内,过去十年,温家宝没有在家过过一个除夕,总是外出到矿山、企业、农村,与当地人一起辞旧迎新。

4%里的教育情怀

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参加江西团审议时,说自己还欠着教育的一个“账”:实现教育支出占GDP的4%。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宣布这个目标2012年已经实现。

早在1993年,“4%”就被写进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但兑现这个目标一直阻力重重。据公开报道,有关部门对4%的目标一直有着不同的理 解,认为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不超过25%,而西方国家一般超过50%。他们曾向中央递交报告,认为依照现有统计口径,短期内实现4%目标难度 不小。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起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教育、财政部为是否要写进4%这个事吵得很厉害,最后还是温家宝拍板决定写进去的。

“温家宝是一位有教育情怀的总理。”一位随他出访过的人士眼中,他出身在教育世家,就任总理后多了一份对教育的关心。

温家宝的父亲温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北师大等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1年,北师大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时,温家宝参加了毕业典礼。

一年后,呼吁十多年的异地高考方案也千呼万唤始出来。

“信心比黄金货币更重要”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开始一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一个月后,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开始下滑,各大城市车站、码头陆续出现因企业倒闭而大批返乡的农民工身影,钢铁、造船等生产行业效益急剧下滑。

2008年11月10日,温家宝将省级地方大员急招进京,与在京的部长们共商对策。温家宝以“快、重、准、实”四字,要求与会官员“争分夺秒”,争 取“立竿见影”。之后,中国政府推出了包括4万亿投资在内的激活经济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初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产业振兴计划。

此后,温家宝奔忙在调研的路上。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底,温家宝先后36次到各地考察,足迹遍及23个省份。2009年6月 的4个周末,他全部在外调研。由于他那段时间经常在周末和节假日外出调研,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总是提前将行李打包好,以备随时出发。

2009年岁末,他对一年多的调研作了总结,说主要办三件事情,那就是传递信心,了解情况,研究制定政策。

他将传递信心排在了首位。2008年12月21日,他在重庆同当地返乡农民工座谈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2009 年元旦,温家宝走进了青岛一家生产蜡烛的企业,说“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他也没有忘记在国际舞台上喊话。2008年9月,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温 家宝一句“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被广为传诵。

今天,对于“四万亿”的结果,经济学家的争论仍没有停歇。2013年3月4日,经济学家华生认为,政府介入那一场经济危机是应该的,不仅是中国,各国政府都在介入。但危机一过,政府该退出的就得退出了。

温家宝自己对政府介入也有评价。2月2日,他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称,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必要的,有力应对了风险,但确实也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一些该管的事情却没管好。

“房价远远没有回到合理水平”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3月1日发出通知,对二手房交易增值部分按20%征税,这被视作是对温家宝2月20日最后一次“狙击房价”指示的具体落实。

过去10年,专题研究房地产调控的常务会议就开过9次,对房地产的定位也一直在变。

2003年的国务院“18号文”明确房地产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由此引出了“炒房”热潮。2008年末,国务院采取了对二手房减免营业税等措施,楼市又成为了稳定经济的强心剂。政策一松,房价又出现报复性增长的趋势。

温家宝在公开场合谈论房价的次数也越来越多。2010年2月27日与网民交流时,他说,他也知道“蜗居”的滋味。2012年两会上,温家宝说,“群众也在责怪我们,说房价越调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我听到了感到十分痛心。”他提高嗓门:“房价远远没有回到合理水平。”

温家宝也意识到调控房价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地方从土地出让中获取大量收入。经济学家华生也认为,要改变房价畸高状态,就要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这又与现行土地制度有关。

房价居高不下,央企涉足地产被认为是推手之一。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曾发文,要求78家不以房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但三年后,执行这一规定的央企不足25%,并且主业包含房地产业务的央企还从16家增至21家。

力推“三公公开”

在任期间,温家宝对政府自身建设亦有不少努力,上任伊始就取消存在多年的总理办公会。这是一个找不到法律依据的会议,却决定了诸多重大事项。十年期间,温家宝依法只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对“三公消费”民众历来意见较大。每逢“两会”,“三公”问题总是热点,相关官员总以“预算编制中没有这几项”作为不公开的理由。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之后,政府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却一直处于遮遮掩掩的状态。

温家宝多次表态要公开“三公”消费。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表示当年要公开“三公消费”数字,但当年各部委公开的“三公消费”与民众期望较远,只有笼统的消费金额,并无具体消费交代。

在2012年3月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再次发声,要求当年的“三公”公开。结果新华社和南水北调办首先公布2011年“三公消费”,不仅公布了消费金额,还公布了出国人次和说明。

来源:南方周末

2006年3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山西夏县南大里乡南师村与村民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图)

 

编者按

本次两会上,国家领导人即将完成新老交替。事实上,71岁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多次提到“告别”。

十年奔走,十年辛劳。温家宝领导的两届政府,正当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年功过毁誉,且待后人评说,正如他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本期两会专题报道中,南方周末将目光投向这位老人,关注他这十年的执政之路,追溯他政治人生的种种细节,回望他的泪水与笑脸,焦虑与遗憾。

我记得那时候他也抽烟,听说他在地质找矿队工作时,常买两角八分钱一包的上海“飞马”牌香烟,最多时一天可抽两包。

温家宝当总理半年后,有一次我跟杨老师聊天。我告诉她:大伙儿对家宝当总理的反映挺好。老太太来了一句,时间长着呢,那以后呢?老太太的头脑特别清醒。

温家宝家的过道里,以前挂着一个友人用竹篾书写的两个字:“高远”。后来字变成了“高洁”。

从北郊搬到市里

1949年1月,解放军攻打天津的时候,外面枪炮声不断,我是躲在河东区姚家台亲戚家的床铺底下熬过来的。天津解放了,我家搬到河北区新大路五经路 林茂里居住。1952年,我家就从河北区搬到南开区达摩庵前胡同。正好也是在那一年,温家宝一家也搬到这个胡同,我跟他就认识了。

温家宝家最早住在天津市北郊宜兴埠镇。1948年,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为了应对解放军四野的进攻,搞起“大天津堡垒化”,在天津周边搞“无人区”, 温家早先住的宜兴埠镇被国民党军队放火烧了。所以温家宝后来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和苦难中度过的,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 灭的印象。”

没办法,温家宝一家才搬到市区来。我曾经问过他的母亲杨老师:“你们刚到市里时住哪儿啊?”她说:“我们先到了城里鼓楼东的救济院住,后来又搬到古 楼西板桥胡同附近住。过了几年才搬到达摩庵前居住。”在市里安顿下来后,温家宝父亲温刚开始在中学当地理老师,母亲杨志云则是小学语文老师。

达摩庵前胡同不算长,我丈量过,就一百多步远。温家宝家住在9号院(最早在18号院也住过),我家住在22号,斜对门。胡同里人家不多,但出了两个 大人物,一是温家宝,另一个是他家正对门、我家北邻的宋明江,当过中国驻欧盟使团大使。另外,达摩庵东面的胡同出过一个中国驻智利大使,它西邻的欧家胡同 还出了个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所以有些居民说,达摩庵庙是有灵气的。不过后来达摩庵庙也拆了,找不着影了。

温家宝在老家上过祖父办的私立小学,到市里后就上了鼓楼西小学。因为聪明,他中间还跳过级。温家宝是1954年考进十五中(南开中学在1952—1960年称市立十五中学)的,我比他大一岁,但晚两年入学。从那时起,我们熟起来。

南开情结

上中学后,我对他印象就深了。温家宝确实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先说玩,现在小孩儿太苦了,哪有玩的时间,我们就是玩过来的——在胡同里踢皮球、打篮球 (小皮球),支起大门板打乒乓球。放暑假时,胡同里几个不错的小朋友,约好了到河里去洗澡,到郊区逮蛐蛐、掏螃蟹。那时没有自行车,几十里路就靠来回走路 “步撵”。

温家宝喜欢打篮球,最早他其实喜欢踢足球。1996年我去温家宝家,他说起为什么后来不踢足球了,因为上初中时,他踢球一不小心把阶梯教室后面的大 窗子打坏了。南开有赔偿制度,大概要赔一块四毛钱。他哪有钱啊,也不敢跟家里说,他母亲一天就给他两分钱早点钱。学校就催他,怎么催款呢,就是从教室门的 缝里塞小条。从那以后他长记性了,不敢踢足球了,改打篮球。

上中学时我们不是一个年级,但我跟他班上同学联系挺多,所以对温家宝的情况也了解。温家宝学习不错,当过学习委员。1959年搞大炼钢铁,温家宝是工人代表。他在中学不属于咋咋呼呼的,而是非常扎实有后劲。

南开中学当年特别重视社团活动,周三和周六下午都不安排课,专门是社团活动时间。学校有个大礼堂,1935年,曹禺在这里主演话剧《财狂》,曾轰动 华北文艺界。周恩来总理早年也在这里演过文明戏。我们上南开时,每学期末,学校文艺社团都要在大礼堂进行汇报演出。1956年,南开学生会组织校文艺社团 到中国大戏院搞专场卖票义演,与专业院团比一点也不逊色。

温家宝对南开中学感情很深,他先后五次回南开,前四次是悄悄回来的。2009年他第四次回南开时,其实是到天津考察工作,中途临时让车改道,他要看 看南开中学周边环境。后来我写了一篇他那次回学校的文章,温家宝看后特意给我加上了一句:“他静静地看着,虽然南开中学校园和周边的环境变了,但那些熟悉 的老楼,让他进入了沉思。”

他的南开情结之所以深,是因为他受益于南开。南开中学先后培养了两位总理、71位院士、省部级干部五六十位,其他各界精英就多了去了。我认为张伯苓 办南开的成功之处,很重要一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他当初就是为了救国办南开,培养人才,后来又培养建国人才,这种思想对包括温家宝在内的一代代学生影响很 大。历史学家何炳棣说:“南开中学是近现代史上笃笃实实最爱国的学校。”

他那么年轻、精神

1960年温家宝中学毕业,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上大学那些年我几乎没见过他,但是我们家都还在那胡同里,所以经常见到他父母。

“文革”时,他父母在天津也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到北郊的小淀村好几年,吃了不少苦,直到落实政策才又回到达摩庵前胡同的老房子住。

我1968年离开天津,先到塞外部队农场劳动改造了两年,后来去河北省海兴县农村当中学老师。1978年,我被调回了南开中学。那时已打倒了“四人帮”,正在拨乱反正。杨志行老校长一上任就整顿教师队伍,把我们这些外地大学生老校友调回南开。

上世纪80年代初,温家宝从甘肃调回北京,没多久我们就联系上了。1983年秋他回天津看他父母。晚上他来找我,站在我家院子里大声喊我的名字“李 溥”!我当时正在屋里备课,出去一看,哎哟,原来是二十多年没见面的温家宝!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看上去是那么年轻、精神。我把他让进9平米的房间 内,他坐在床边,跟我谈了好久。

他还把住址画个图告诉我,后来我就经常去北京看他。我记得那时候他也抽烟,听说他在地质找矿队工作时,常买两角八分钱一包的上海“飞马”牌香烟,最 多时一天可抽两包。到北京后,他好几次买“中南海”香烟送我。后来他抽烟越来越少,少到一天只抽一支,到了1980年代末,他干脆不抽烟了。

1991年5月2日,我带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李扬去温家宝家,一则受南开中学之托,请时任中办主任的温家宝帮助联系邓颖超大姐,请她在“五四”前夕 给学生讲些勉励的话。另外,学校还拟出庆祝“五四”青年节的四句口号,请温家宝予以审定。他看后当场提出了修改意见:针对第一句口号“为二十一世纪做准 备”,温家宝说意思不完整;第二句——“我们不仅是四化的建设者,四化要在我们手中建成”,他觉得缺乏关联词语。

1996年12月28日,我以校友会秘书长和校刊主编的身份,陪同南开中学校长去北京拜访温家宝,请他针对学校和学生也写几句话,回去后登在校刊 上。他爽快地答应了请求,说,就写“创一流学校,办一流教育”。我把自备的粗头签字笔递给他,他一看,说我的笔不好,他要用自己的,说着就上楼去写了。过 了一会儿,题词就写好了(毛笔竖写)。

“靠自己”

温家宝在家里穿着比较休闲。我带儿子去他家那次,他穿着方口布鞋,一件休闲夹克服。后来我们要合影,他爱人说,你这么照相哪儿行啊,他就披上了一个蓝色西装外套,还打上了领带。

温家宝的母亲可不一般,1997年10月2日,温家宝第二次回南开中学时,杨老师出来得晚,年纪大走路慢,落在后面了,走到学校时,没想到传达室门 卫以“节日期间外人不得入校”和“有重要领导在学校视察”为由,坚决不准老太太进校内。杨老师没有发火,也没暴露自己与正在校内视察的“重要领导”是母子 关系,就回去了。

温家宝当总理半年后,有一次我跟杨老师聊天。我告诉她:大伙儿对家宝当总理的反映挺好。老太太来了一句,时间长着呢,那以后呢?老太太的脑瓜特别清醒。

温家宝很多事情都尊重母亲的意见。杨老师曾经跟我说起,1984年温家宝利用春节假期,为南开中学写了一篇文章《南开精神,永放光芒》。写完之后,他把文章交给她看,问:“妈妈,您看我写得行吗?”

温家宝自己有一句三字名言:“靠自己”。这三个字他跟我说过好几次,还说:“你还不了解我吗?”

他后来位置越来越高,我发现他家里有个变化,过道里以前挂着一个友人用竹篾书写的两个字:“高远”。两年后我发现字变成了“高洁”。我没问他是什么意思,但能猜出几分来,“高洁”比“高远”又进了一步,既有“高远”的意思,又有洁身自好、严格要求自己之意。

2009年,我向温家宝推荐了北京、长沙、盘锦的大、中、小、幼四个教育工作者,结果他们全部被邀请到中南海,参加由他主持的教育工作座谈会。我和温家宝认识60年了,作为同龄人、老同学、老邻居,我对他的感情可以这样概括:非常敬重,非常信赖。

(李溥为南开中学退休教师,口述经本人审定)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