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一九四二:饥饿的政治

时间:2012-12-10 22:07:20  来源:清华南都  作者:

                 ——冯小刚们的见与不见

 

歌樵 

 

      对于人而言,饥饿意味着什么?对于饿殍意味着死亡,对于能挣扎者意味着脸面尽失,对于治国者意味着无奈,对于观察者意味着愤怒,对于竞争者意味着机会。

       当冯小刚将刘震云的《温故:1942》拍成电影并公开上映,在和谐的盛世下回顾饥饿以及饥饿下的众生,其行为本身足以载入共和国的电影史。中国的饥饿电 影之前已经有了比较著名的两部,《活着》《夹边沟》,但前者主要集中于体现个体在饥饿中生存智慧,后者侧重反思乌托邦理想对人性的无视和吞噬,《一九四 二》则体现出战争灾荒之下执政者、官僚、士绅、土民面对饥饿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是千里饿殍的浮声绘影,它反映的人性和行为选择比《活着》来得更复杂,相比 于《夹边沟》却又少了对现实政权的挑战和“光辉”下阴暗面的揭示,恰是中国饥荒史的正常再现。我自己的研究领域恰在抗战时期,感兴趣者便在根据地和沦陷 区,也一度反思政治与人性之关系。《一九四二》所要表现的这段历史其主题恰好便是饥饿的政治,而冯小刚们于此既有见,也有不见。

       “你会吃自己的同类吗?”西方的伦理学家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以至于还有《洞穴奇案》的书籍来探讨吃人在何种情况下不用承担责任和良心谴责。其实这在中 国甚是无趣,饥饿之下人肉恰是佳肴。在中国,饥荒年间吃人是寻常之事,白居易诗云“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而且,吃人是有食谱的,在吃人的盛宴上,一 般人被称作“两只羊”,少年女子被称作“不羡羊”,儿童则称“和骨烂”。强力的军阀不仅以人肉为军粮,苻登一军都以人肉为食,或导致瞳孔变红,因此平添恐 怖的战力。朱粲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秦宗权将人之肩膀和两腿以盐腌制,绑在军车之上,随取随食。人肉另有一名,叫做 “想肉”。

       白修德拍摄到狗吃人的照片。确实,河南的灾荒是人的惨剧却是狗的盛宴,狗不仅野化而且恢复了狼性,其实人在其中也恢复了原始的野性。在河南,人在吃人不 是问题,问题是将活人杀死吃掉,还是等着活人死掉再吃。在采访路上,白修德看见有母亲将自己两岁的孩子煮着吃了,有一位父亲因为吃掉自己的两个孩子被指 控,但指控不在于他吃人,而在于他把孩子勒死吃掉。有军队将一个八岁的男孩交给了一户农民照顾,不久孩子不见了,他的骨头在茅屋旁边的一个大坛子里。(白 修德《探索历史》1987:113)

       在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下,吃人的场景不可能反映出来,在影片中提及就已经是相当进步,吃同类是伦理的底线,在饥饿面前,我们能坚守住底线吗?如果面临饥饿,我们又能比那些人坚持多久?

       “如果人民死了,土地还是中国的,如果军队挨饿,日本人就要来占领土地了”。这是影片中说及的一句名言,其实这本是应该用大字体彰显的一句话,它出自白 修德回忆录,是一名军官亲口对其说的。(《中国抗战秘闻——白修德回忆录》1988:139)在大多中国人看来,人命是有价的,一个人和一群人的生命的价 值并不对等,为了一群人的利益可以将一个人牺牲掉。为了中华民国,可以牺牲河南三千万人。

       河南的灾荒一个重要起因在于蝗灾,蝗虫之起恰在于新黄河和黄泛区,黄泛区的出现就在于黄河决口。为了利用黄河阻拦日军,1938年6月,蒋介石下令在河 南中牟赵口和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南岸大堤,结果在豫东、皖北和苏北地区形成了黄泛区。新黄河将中日两国军队隔开,中国方面部分达成军事目的,但为防止日军 察觉,决堤行动秘密进行,大堤一开,河水奔流,当时便淹死数十万民众。那有如何?!蒋介石更宣称大堤为日寇所炸开,一度赢得国际舆论同情,苦肉计是何等成 功。接下来中日两军彼此以水为武器,不断的进行小规模的决堤,以阻挡对方军事行动,哪一次决堤又预先告知了民众?并且为了利用决堤后形成的地形和局面,对 于对方修堤行为还要积极破坏,这种行为连志在建立根据地的中共也不能回避。

       冯小刚说,蒋介石不是不知道河南有灾荒,但是限于国力和局势却不能救,白修德的报道将蒋介石逼到了墙角,为了挽救自己和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只好去救 灾。但电影对于政治家的铁石心肠表现的还不够。早在1942年8月至9月份,蒋介石就知道河南灾情,他的作法是在王曲第七军校召开了“前线军粮会议”,核 心议题是保证河南军队的军粮。10月份,又派张厉生、张继作为特派员前往河南视察灾情,就在河南士绅以为中央将救济时,张厉生宣称河南灾情虽有,但各地情 况不一,河南的赋税和军粮缴纳重要照常。白修德亲眼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吃一种荠麦麸、树叶、和树皮的混合品。他自己的地上去年收麦五百斤,政府都给征去 了,还说不够,于是他卖掉了自己的耕牛和驴子,以弥补不足”。(白修德、贾安娜:《中国的惊雷》1988:197)应该说,如果没有大肆的无节制的征收, 河南民众是可以靠着树皮和米糠活下去的。后来,当政府决定救灾时,也一直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不是救济灾民的效益最大化,还是新闻价值和政治利益最大化。

      电影中一再提及,蒋介石试图将河南当成包袱甩给日本人,而日本人察觉到蒋介石的阴谋,结果在河南顿兵不进。这种说法符合逻辑,但没有多少史料支持。中日两 方在意者是军事胜败,灾区之民众不在主要考虑范围之内,也就无所谓包袱与否。河南地处中原,战略位置重要,蒋介石势在必守,不会因灾民是包袱而主动放弃, 中原作战的退却是因为溃败导致的,而且灾荒主要在1942-1943年,中国军队被日军大击溃在1944年。日军顿兵不进,不是考虑进去之后难民成为包 袱,而在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上层对于中国战局采取维持现状政策,不想进一步扩展战区而消耗兵力。

       当白修德通过层层阻力终于见到蒋介石的时候,他说:“(蒋介石)带着明显的厌恶神情听我申诉。我谈了饿死人的情况,谈了捐税,还谈了敲诈勒索。他否认政 府正在向农民征收捐税:他已经下令对灾区豁免捐税。我引用了农民的话,于是他对一名助手说:‘他们看到外国人,什么话都会讲。’”当白修德拿出一些野狗正 站在从沙土堆里扒出来的尸体大吃的照片,看到照片的蒋介石两膝轻微地哆嗦起来,那是一种神经性的痉挛。他要求白修德向他提供一份完整的报告,不要漏掉任何 名字。(白修德:《探索历史》1987:121)确实不久河南开始有些官员人头落地。但不要忘记,这是白修德的报告先在《时代》上发表让国民政府感受到极 大压力的结果。柯蓝扮演的宋美龄固然气质风姿上佳,收养烈士遗孤也实在有爱心,但当白修德的文章发表后,她气急败坏动用私人关系,要求《时代》的老板卢斯 将白修德解雇,这当然也是事实。蒋介石在惩治贪腐时,贪官之外,洛阳的一位电报局长也被枪毙,原因是“泄露机密”,他顶着压力凭着良心将白修德关于河南灾 荒报道直接发给了重庆的美方新闻机构,使得家丑外扬,使得政府难堪。

       整部影片自认为表演的最好的是冯远征,他将瞎鹿这样一位农民的自私、精明与可怜的形象体现得充实而饱满。但其实影片中最起码有两个人物应该加大戏份,并给予其充分表演的机会,白修德、张钫——大饥荒中的两位义士。

       如果没有白修德,天知道河南的饥荒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大公报》发表《豫灾实录》被停刊,王芸生写《看重庆,念中原》被打压,国内新闻界迫于压力对于灾 荒讳莫如深,直到白修德出现。白修德在饥饿灾区的调查十分艰难,电影的显示却太简单了,当白修德去见蒋介石时,他说:“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我几乎像发 疯一样地奔走呼号:‘老百姓正在饿死!老百姓正在饿死!’”(白修德:《探索历史》1987:119)但我们看见布罗迪演的白修德无奈的悲悯要远多于压抑 的愤怒,许是布罗迪的眉毛给我造成如此的感受罢?在电影中那位牧师期待他获得普利策奖,他最后拿到了,但是靠的是写总统选举报道——《总统的诞生》,对于 美国人而言,河南的报道不过是异乡轶闻,远不如自家选举重视,尽管那里曾经人吃人。

       张钫是辛亥元勋,黑白通吃,抗战时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一生从事慈善事业,多次将自家田产粮食捐出,被河南同乡和灾民誉为“老家 长”。1942年间的灾荒,张钫积极从事救灾事业,其赈灾是自发之义举,捐家产之一半者未曾听说,但其一贯慈善,其捐出累计者又何止家产之一半。影片将其 捐助说成是蒋介石礼贤下士之结果,实在是有伤张公充实而有光芒之义举,且对蒋也未免有美好之嫌疑。张钫之救济不单是发放钱物,设置粥场,而是力图让灾民有 所养、有所教、有所为,他一度建议政府,将逃进陕西的河南灾民迁徙到河西走廊,实行屯田,“移豫秦之灾氓,辟河西之草莱”,末了还不忘给蒋介石戴高帽,说 蒋氏“宵吁忧勤”,自己“莫名崇仰”,其结果是没有任何结果。

       中国之抗战,蒋介石有一个总结,叫做“苦撑待变”,以积贫积弱之中国对抗世界五强之日本,非苦撑不足以抗衡,非待变不足以求胜。但蒋之政权最大的问题在 于苦撑之中不做自我革新,河南的饥荒确实有国力不足以救济之处,但灾荒之年,传统政治的弊病却体现的更加明显,不作为或者大发国难财,国民党政权无论如何 不能辞其疚。

       一面是人吃人,一面呢,白修德离开郑州时,郑州的政府长官们为他们践行,菜单是:莲子羹、辣子鸡、栗子炖牛肉、炸春卷、热馒头、大米饭、豆腐煎鱼等,另 有两道汤,三个馅儿饼,饼上都洒满了白糖。政府救灾,不多的粮食发到地方,地方不问饥荒如何,终归还要克扣,河南省省主席李培基不仅不能免俗,而且隐瞒灾 情也没有李雪健表演的如此无奈。政府发放的钞票,商人与银行合谋对大额面子的钞票拒收,逼迫受灾者去换取小额的钞票,当然折扣和手续费是一定要收取的。

       影片中反复出现蒋鼎文,其实在河南的灾荒中,造成最大危害者是汤恩伯,蒋鼎文好歹还将河南的灾情报告给蒋介石,结果遭到训斥。汤恩伯依仗蒋介石的宠信, 自比曹操,与蒋鼎文争权,一战区的实权实际掌握在汤恩伯的手中。其军队鱼虾混杂,被河南百姓斥之为“河南四害,水旱蝗汤”。河南确实的大军云集,国、共、 日伪三方演义,国共合作者少,对峙者多,中原之地实在必争,国民党若失中原,则武汉和西安就直接处于日军威胁之下,中共若得中原,则其八路军与新四军之根 据地当可呵成一气。日军要打通大陆交通,非自中原进军不可,至于百姓,原就不属于战略范畴。

       影片中,蒋介石叹息说,很怀念北伐时期,说那时候没有包袱,尽可与民众站在一起。言下之意,执政之后顾虑太多,就不得不与民粹告别,是为不得已。但告别 民粹可以,告别民众则不可以,官员的颟顸、党争的频繁、赈灾的无能这些都不能归咎于自己不再是革命党。凭心而论,从河南蔓延整个华北的蝗灾,从赈灾的执行 力而言,中共最强、日伪其此、国民党最弱。面对巨灾,国民政府除了些许的赈灾物资之外,就是期待民众自救,国民党《中央日报》有一篇社论,题为《振灾能力 的试验》,写道:“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某一个人,必先用种种办法,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可以使他……增益其所不能。”(《河南灾情惨重——渝各报痛 切呼吁救济》,解放日报,1943-03-17)这样的报纸、这样的态度,只有两个字评价:你妹!日军占领河南后,一度拿出部分军粮来救济灾民,其对于赈 灾管理比较规范,结果使得河南部分民众对其持欢迎态度,一些民众给日军作向导,一些民众在汤恩伯部撤退时候,拿起锄头、木棍、砍刀将国军缴械,刘震云在 《温故:一九四二》中说就了其家人的是日本人,从个人经验而言,并没有错。但日军入侵河南主要是军事目的,其伪政权建政之后,固有的腐败也相随而生,而且 对于蝗虫,伪政权主事者十分迷信,一些地方称作“蚂蚱爷爷”,防灾消极,主要靠祭祀,这样赈灾和防治蝗虫效果就大打折扣。

       饥饿之下,中共登场了。蝗虫并不会管何地姓国何地姓共,但对付蝗虫的策略和主动意识却因地而异。中共对于蝗虫和治灾其组织之严密、用心之到位可以说前无 古人。中共各级政权之政务人员实行的是配给制,这使得腐败相比于国民党和日伪要低得多。同时在各行署设立灭蝗总指挥部,是为灭蝗虫总执行机构,其权利直接 到村,而且根据蝗虫的活动规律,各地指挥部自动轮换主动权。蝗虫对于中共固然是灾难,但更多是契机,一场轰轰烈烈的灭蝗虫大运动得以展开,我曾经以为研究 的关系,翻阅此时的报纸,之前上面满版满面是“剿蝗战报”、“剿蝗捷报”、“剿蝗专刊”、“剿蝗通知”等等。灭蝗英雄出现了,灭蝗大比赛也出现了,一些地 方还制定了红旗竞赛奖励办法,哪个村哪个队打的蝗虫多,第二天红旗就插在那个村或队,“蝗虫飞过了太行山,却飞不过咱们的人山”这种彪悍的口号也只有中共 领导的民众才能喊出来。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蝗虫如小强一般的抗击打能力,灭蝗运动当然不能彻底消灭虫害,其效果也未必有非常大,但灭蝗运动是中共在 技术和资本匮乏之下,将人力资源组织到极致的典范。河南的饥荒,中共领导的各边区不仅吸纳难免以增加劳动力,赢得了民心和赞誉,更通过打灭河南飞来的蝗 虫,使得根据地人心之齐整达到一个高峰。刘少奇这样说:“只有民众积极起来保护其本身的利益的时候,民众才会或才可能以同样的积极性保护国家和民族。…… 发动民众起来积极的适当的保护其本身的利益。……抓住目前的民生问题,解除民众中若干迫切的疾苦,就成为我们目前发动民众抗日积极性与提高民族觉悟、阶级 觉悟的中心一环。”(刘少奇:《盐城农救工作经验》)某种意义上他道出了中共胜利的实质。当然这种数千人甚至数万人进退有序有条不紊的灭蝗运动,单纯依靠 党组织和党员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灭蝗运动得以出现,没有之前的村庄民主选举是不可能的。民众之所以能够发动,在于上下同欲,就抗战而言,不仅要立足于民 生,还要在在政治上给予民主权利,使得老百姓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人格,进而了解个人与整个国家的关系。从而服从于全民族的抗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蒋介石的 感叹可谓不着调。1942年的河南饥饿是蒋介石政治失败的开始,他在因势趁便登上世界四大伟人之巅时,脚下的基石已经开始崩塌。毛泽东在抗战之初就断言, “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问题是,有竞争者存在,则民主为用,民主为 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服务,民主为中共与国民党协商政治服务,民主为根据地政权的正当性获得服务,若目标达成,则恢复旧章。毛泽东言犹在耳,后来者若能思之听 之行之,则比期待另外另一部饥饿电影上映又来得有价值得多了。

 

 

 

2012年12月1日草于野风柔云楼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