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陈寅恪的“杨贵妃处女考”

时间:2011-10-26 09:17:48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
  1944年的陈寅恪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了。
  早在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当时有四位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而第四位就是陈寅恪。陈寅恪当时并不太出名,但梁启超极力推荐。据说,清华大学校长曾问:“这陈寅恪一无学术专著,二无博士学位,怎么能当国学研究院的大导师呢?”
  梁启超回答:“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吗?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这么一“忽悠”,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很快就接到了清华国学院的聘书。当时他才36岁。
  如果1925年还有人怀疑陈寅恪的学术水平的话,那么到了1944年就再也没有人敢怀疑了。此时,王国维、梁启超都已经去世,中国史学的第一把交椅已然非他莫属了。
  这年的秋季开学,燕京大学新生带着骄傲加崇拜的心情来听陈寅恪的课“元白诗证史”。不料,陈教授在第一课即抛出“杨贵妃入宫时是否是处女”这一“八卦”十足的课题。
  一代名学者,突然出语“猥亵”、“无聊”,实在出人意料。
若干年后,“文革”来临,陈寅恪遭到批判。批判他的人大多没有那么高的史学修养,很难就学术问题“指手画脚”,这时,“杨贵妃处女考”就成了最惹眼的靶场——— 堂堂大教授,研究这个问题,岂不太无聊?
 
  著名科学家何祚庥曾回忆说,他曾在中宣部工作过五年。当时,他看到一个材料,提到陈寅恪研究“杨贵妃进宫之前是不是处女”的问题。他立马拿了材料去找领导,说陈寅恪写了这么个东西,这不是很好的批判材料吗?当时理论宣传处的处长是许立群。许说,小何,你不对。陈寅恪做的这个工作,在科学上是重要贡献!陈寅恪虽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但是陈反封建。他说,唐明皇把儿媳妇抢去做他的老婆,这在封建社会也是不道德的事情。一堆封建史学家为了掩盖这件丑事,非要把杨贵妃说成还是处女。陈寅恪把她考证出来,说她不是处女,这件事情一箭双雕: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丑陋的一面,同时,又揭露了封建史学家丑陋的一面,他们拍马屁。
  何祚庥一听,立马恍然大悟,高,领导就是站得比我高呀。(相关 一位中科院院士的伟大发现 )
    其实,陈寅恪做“杨贵妃处女考”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和封建史学家“丑陋的一面”。史学大师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从考证“杨贵妃入宫之前是否是处女”这一“历史细节”入手,旁征博引,以抽丝剥茧的手段,层层推进,不仅讲清了唐朝的婚姻制度,而且还对李唐王朝的血统、风气及政治演变等都作出了精彩的论述。半个多世纪之后,季羡林先生念念不忘陈先生的治史方法,他所举的例子还是这个“杨贵妃处女考”。
  看看,同一个“杨贵妃处女考”,不同的人所看到东西竟然如此迥异,怎么不令人感慨!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陈寅恪的考证结论。白居易《长恨歌》中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意指杨贵妃在进宫之前还是处女。清代学者朱彝尊称,杨贵妃虽与寿王成婚,但未同房,佐证了白居易的诗。陈寅恪通过研究指出,两者均为错误。原因是,唐代亲王娶亲的礼仪是,迎亲当天即“同牢”(同房)。相应的,陈寅恪还指出,杨贵妃先嫁寿王为妃,这个寿王是武惠妃的儿子。武惠妃虽是唐玄宗宠爱的妃子,但寿王却不是唐玄宗的亲生儿子,唐玄宗实属寿王后父云云。总之,通过缜密考证,陈寅恪不但证明了杨贵妃进宫之前已不是处女之细节,更探究出了唐朝的婚姻制度、李氏皇族的发展脉络、唐朝的社会风气等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堪称用科学方法研究史学的典范。这其实也充分体现了陈寅恪的治史特点———“小处入手,大处着眼”。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