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像Geek那样玩社交网络

时间:2011-08-19 00:18:13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
       
 
  实习记者_吴思凡  插图_张泽满

一部《社交网络》让马克·扎克伯格同学一时间红遍了全球,顺带还让这样一个被称作Geek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人们脑子里:他们往往是某一个特殊领域的技 术狂人,善于钻研,但不懂怎么去与人交往。作为许多人心目中Geek形象的代言人,马克·扎克伯格创造的Facebook王国是世上人口数第三的“国家” —据6月的统计数据,它有7.5亿活跃用户。

只可惜,由Geek创造的Facebook,似乎并不是Geek们的天堂—即使把现实社交圈搬到网上,他们仍旧是腼腆、内向、性格孤僻,不懂与别人交往的宅男,依然无法从Facebook这个被称作“泡妞利器”的网站上得到好处。

Geek的事情看来还是要同样以G开头的公司去解决,2011年6月底,Google+悄然上线,前三次在社交领域的试水,Google全部惨败而归,互联网观察者们于是得出结论:Google根本不懂社交。

不过,Google很懂Geek。

根据7月13日的统计报告,Google+的用户中,男性占73.7%,IT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差不多占到了70%,从某种意义上说,Google+就是Google这个充满着工程师文化的公司给Geek们的新玩具:

不喜欢和生活中认识的人打交道?Google+从你的Gmail和Gtalk联系人里给你推荐好友,滚雪球效应让你基本是在跟一群陌生人玩社交。

专注于某个领域不能自拔?圈子让你能完全控制自己发表的信息向什么人群开放,而不必冒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指指点点的风险。

习惯用技术解决一切问题?Google+的手机端让图片上传在后台进行,你完全不必重复那一套无聊的照片上传操作。

想认识更多的Geek、Geek和Geek?马克·扎克伯格同学早在Google+开放一周后便登上粉丝榜榜首,尽管他什么都没说,最近更是彻底将页面隐私化,也不妨碍他吸引越来越多的Geek拥入这个社交网络—当然,这大概并非他的本意。

很难说Google+将来会不会成功,至于它是不是会超越或者替代Facebook、Twitter之类既有的社交网络,更是言之尚早,不过对Geek们来说只有一点是重要的:Google+是一个属于他们的社交游乐场,让他们能陶醉于技术所带来的新体验中。

Google+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纯粹的工科男产品: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相比之下,中国的互联网创新产品们大多有个足够好听回味悠长的名字:比如阿北的豆瓣,比如王兴的饭否,再比如,周源的知乎。

显然,不是每个端坐在电脑前面猛击键盘的Geek都能像马克·扎克伯格那样在24岁的时候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就算如此,每个Geek大概都有一大堆的想法无处倾诉,于是,知乎成为了他们分享思想的平台。

如同它的英文原型Quora,知乎是一个问答型社区,在知乎上,你可以和一群人一起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关注和自己有相似兴趣的人。同样是做问答 网站,知乎,知道,一字之差,显得知乎似乎不那么重视答案,它鼓励用户就一个问题展开各种发散性讨论,这听上去很像我们搞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答案不是唯 一,甚至有没有答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辨,还有就是在讨论中结识的二三好友。

如果说Google+天生就是要为Geek们服务的话,知乎所做的倒更像一个社交网站会做的事情:在开放初始就邀请了阿北、Keso、李开复等一干互 联网名人参与,从而造就了它有点精英有点小众的氛围,当然,知乎没有去拉拢什么明星大腕来为自己造势,仍旧透着Geek们的那一点点骄傲的味道。

上线差不多半年,知乎到现在仍旧实行严格的邀请制度,也许是因为不想被垃圾信息充斥,也许是为了保持社区内部严谨的氛围,又或者是知乎团队自己所说的 “做得还不够好,等够好了就会开放”,这种种猜测都无碍于它的邀请码在淘宝上曾经卖出过110元的高价,直到现在还仍旧供不应求。

也许,并不是只有Geek才喜欢玩Geek的社交网络。

我一直在鼓吹河马成为知乎的吉祥物

“河马这种生物,庞大的身躯,却可以安静地浮于水面之下,同时拥有很强的爆发力,这种动中有静、举重若轻的状态,也是我对知乎的期望。”

知乎是一家“社会化问答网站”,于2011年1月26日低调上线,目前处于邀请制公测期,被称为中国的Quora。用户在社区内不仅仅可以提出问题或 解答,还可以Follow 三项:其他用户、问题和话题,从关注人和关注事两个不同维度来更好地发现内容。每个问题也设立了“答案总结”区域,像维基百科一样,每个用户都可以修改总 结。001号周源是知乎的联合创始人、 CEO。

问:你给人帮过的倒忙中后果最严重的是哪一次?

  答:一次去朋友家,他临时外出有事,正巧他家吸顶灯要换灯泡,我就自告奋勇开始弄,刚把玻璃灯罩卸下来,他家电话就响了,一不留神,灯 罩掉地上摔碎了,我朋友回来后,又被地上的碎玻璃扎伤了脚(轻微)。事情还没完,晚上小两口又闹起了别扭,原因是我朋友想换一个吊灯,他爱人认为天花板不 是很高,显得不好看,又因为其他一些琐碎的事情,两人打起来,第三天,正好女方母亲来他们家住,看到自己的女儿受到欺负,于是对自己的姑爷越来越不满,半 年后,他们就离婚了。离婚协议是我帮着写的。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出自第017号用户郭磊之手。顶着大大的蓝色河马头像,关注的话题五花八门,很少提出什么严肃问题—表面上似乎很难辨识出他 法律工作者的身份。不过,作为回答了知乎上几乎所有法律相关问题的用户,他大力鼓吹河马成为知乎吉祥物的理由听上去足够充分:

“河马这种生物,庞大的身躯,却可以安静地浮于水面之下,同时拥有很强的爆发力,这种动中有静、举重若轻的状态,也是我对知乎的期望。”

郭磊自称“停留在web1.0时代”,但在被好友张亮邀请参加内测后,他就被知乎简洁的界面和乐于讨论的氛围吸引住,渐渐变得欲罢不能,将自己线下的 社交搬到了线上,受到知乎那种浓浓的Geek味儿影响,他也开始尝试各种新玩意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慢慢享受着社会化问答所带来的分享的快意。

知乎的Geek基础大概来源于一些互联网业界的牛人大腕,诸如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互联网观察者Keso、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在知乎上安营扎寨并 且颇为活跃。这些早期用户为这个小产品加上了点精英气质,并且成为知乎的免费广告代言人。用另一位知乎用户谌斌的话来说,现在的知乎社区氛围是“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无微博之乱耳,无SNS之劳形”。的确,在完整支持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协议的知乎,用户可以用“不感兴趣”、“没有帮助”来过滤掉垃圾信息,对问题、话题、用户都能分别关注,对答案可以进行评论和投 票,简直是一站式解决Geek们分享需求的宝地。

半年多以来一直坚持邀请制度的知乎,最近渐渐露出开放的迹象。不论开放与否,对知乎的用户们而言,维护知乎的社区秩序和讨论氛围已经变成了自发行动,打消了一些关于开放注册是否会稀释知乎目前优势的隐忧。

现在的知乎,仍旧不支持插入图片,搜索功能仍旧有待改善,它是个社交网络的新尝试,但它还不够好。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知乎能从中国互联网这潭深水里探出两个大大的鼻孔,成为郭磊所期待的那只可爱的河马。
 
         知乎精英问答

Q :假如,李开复、史玉柱、马云、马化腾、周鸿祎、李彦宏、陈天桥、丁磊、张朝阳等名人如同 Lost 情节一样坠落在一个荒岛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A:至少我可以对他们说:‘’快上知乎,现在你们没有借口了吧!这样有两个好处:(1)大伙可以问个过瘾;(2)我的日子会好过点。”

—李开复?,创新工场CEO

不行,连个女的都没有,会绝种的。不过他们在消亡之前倒是可以弄个局域网嘛。

—带三个表(王小峰网络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我是个反人类的人(知乎上的自我介绍)

Q:你从乔布斯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A:我感觉从他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两点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动精神,以及不顾一切的行动能力Think Different ,真正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两点都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否则其实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变得懈怠,追求和大多数人一样是最容易的事情。特立独行的背后需 要强大的内心和意志。

—胡维,Apple4.us 作者

忍耐。很多人忽略乔布斯的这个性格因素。

—Fenng,Work@丁香园(DXY.com).知乎74号用户

Q:碰到“情何以堪”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A:上大学的时候,一次经过崇文门地铁站,在下台阶时,前面一位看样子不到30岁的女士突然向前跌倒……前一天晚上我刚看完《名侦探柯 南》,情节是柯南救了从楼梯上摔落的黑衣组织成员贝尔摩的,身为柯南宿敌的她对此十分不解,柯南回答说:‘’救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千钧一发之际,我 本能地出手抓住了这位女士的白衬衫,脸上尚未来得及露出胜利的表情,突然听到纽扣掉落和衣服撕裂的声音,因为用力过猛,这位女士前衣襟的扣子全掉了,门户 洞开,她回头看了看我,然后就蹲下哭起来了……

—郭磊,法律从业者,017号用户

我只在影城的女厕上过厕所,走进去后发现没小便池,我才意识到走错了,斗争半秒后我决定将错就错,干脆找了个没人的“包间”解决了,然后淡定离开,一 行遇到女士两名,似乎她们也并未提出异议,可见女子中性化倾向是多么深入人心了—最后严厉谴责下不按“男左女右”的习惯安排厕所位置的公共场所!

—负二,写写小说(独唱团作者)
 
        

能泡妞就好

没有私信功能的G+也可以通过圈子来实现一对一谈话,只是比起泡妞,G+似乎更适合被当做一个Geek专属的工具。

十种婚恋状况的选项,三种性别状况的选项,良好细致的隐私控制,这样的设计差点让人以为Google是打算把G+做成一个覆盖所有人群的婚介网站了。

很显然,一切朝着“反Facebook”的方向走的G+,怎么可能走上Facebook作为“泡妞利器”的老路呢?视频群聊和圈子,这两个作为G+卖点的功能看起来很美好,上线一个月,用户们大概已经领教了G+“伪社交网站”的本质。

“有一次我试着和两位姑娘视频群聊,然后她们立马把我un圈了。”谈到这次失败的邀请经历,Bigzui同学似乎难掩他语气里的失落,毕竟,在男女比例严重不均衡的Google+上,失去两位异性好友算是个不小的损失。

而作为G+上稀有生物的女性们,可能有另外的烦恼:某位从不使用社交网络的女设计师为了工作试用G+,忠实地将自己联系人列表里的所有人一个个分类到 圈子里去,然后发照片文字来测试G+的功能,她忽略了那个会向所有没有注册G+的好友发送邮件的提示,于是第二天,就连十余年不联系的老同学都发来消息问 候,让她为这种单向的好友关系恐慌不已,从此对社交网络更添恐惧。

当然,大批IT从业者们还是在G+上玩得很愉快。Zizon Qiu通过圈上不喜欢的人来过滤信息:“这有点像三振出局,我圈了很多人,有三个专门用来过滤的圈子,如果我对一个人发布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我就 把他加到第一个圈子里,第二次出现,就加到第二个圈子,如果出现三次,我会把他加到第三个圈子里,然后un圈他。”虽然圈子这个功能的初衷可能是将好友分 类,但即使对分类狂人来说,只要他们不是非常慢地一个一个添加好友,那就肯定会被搞崩溃,“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一个特质,可以被加到多个圈子中。”

但圈子里的好友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就算你对一个人多么有好感,把他加到某一圈子里反复示好,都有可能没什么用:目前来看,即使对方阻止你的信息,你 都还是可以圈他;没有私信功能的G+也可以通过圈子来实现一对一谈话,只是比起泡妞,G+似乎更适合被当做一个Geek专属的工具。

对于中文用户而言,新兴的G+似乎比Facebook更加有吸引力。在用户Bigzui看来,Facebook作为一个人现实社交圈的扩展,封闭性更 强,外人很难介入,更不用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了,而G+既无Facebook已成规模的庞大社交网络,也并非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更容易让中文用户融入其 中。

相对的,陌生人组成的G+很难让它的用户建立比较紧密的联系,和以学校关系网为基础的Facebook相比,在本来就僧多粥少的G+上,男性用户们或许只能望着本来就不多的异性好友兴叹了。

不过,既然Google比“更懂中文”的百度能翻译出更漂亮的中文句子,G+的工程师们也能学着适应中文用户,让那些复杂的功能用起来比看起来更美好:即使背后是算法、技术这些Geek的东西,但对广大单身男青年来说有什么关系呢,能泡妞,就好了。

圈子circles 被谈论最多也是运用最多的功 能。打个比方:用户Zizon Qiu有“Don’t like” 1、2、3三个圈子,遇到一个人发布他不喜欢的信息,就加到Don’t like 1里,第二次放到2里,直到第三次,放到3里,然后就把这部分人block了,用这个方法来整理G+的信息流。

视频群聊Hangouts 诸多功能中最有潜力的一个,目前它进行多人视频群聊的人数上限是10。Daria Musk通过它直播了一次演出之后,人们已经开始期待用它和世界各地的人一起看演唱会的那一天:彼此都能看到表情和反应,自动切换说话的人物焦点,可以即时发布感想,就像是真的在一起一样。

Google+是一个SNS社交网站,于2011年6月28日亮相,需要有邀请才能使用,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可以通过Gmail 账户登录。和Facebook一样,Google+也有一个中心网页,用来显示评论、图片、朋友和联系人分享的最新内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