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看历史:出山西记

时间:2011-01-15 13:31:52  来源:看历史  作者:
《看历史》本刊记者|李远江

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到永乐十年,21年间平阳府净减少20万人,可以确证为全省移民之首。然而,根据万历年间的《洪洞县志》,平阳府下辖的洪洞县由洪武二十四年的92872人减少为永乐十年的87775人,净减少不过5097人。由是观之,盛传北方十余省份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应视为对明初山西大移民,特别是平阳府移民的追忆和演绎而已。

 

从最初的政治、军事移民到后期的经济大移民,从政府组织到民间自发移民,明朝早期,山西移民一波波像潮水一般涌向中原大地、京师南京,甚至远达云南、海 南。仅洪武、永乐两代,山西一省净移出人口就高达一百万。而这场规模宏大的移民运动不过是明初全国大移民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弥补了中原地区的人口不足,还 为重建中原汉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最终成为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史实来源。点击定购《看历史》20111月刊

 

■ 从政治移民到军事移民

与历代王朝初兴之时一样,为削弱地方势力,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朱元璋自明朝建立伊始就开始将各地贵族、富户迁往京师,地处北部边疆的山西也不例外。明初,故元四大王长期盘踞山西中北部,威胁着中原的安全。山西北接蒙古,群山环绕,是阻挡草原铁骑问鼎中原的天然屏障,为经略山西朱元璋费尽了心机。

 

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四大王袭扰大同、武州等地,太原卫指挥使桑桂率军将其击破,在追击中俘获三大王脱忽的帖木儿,旋即押送京师南京。此后,明朝调集重兵围剿四大王却屡屡受挫。于是,朱元璋决定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大规模迁徙山西北部居民。

 

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朱元璋以山西北部屡为胡虏寇掠,命指挥使江文迁徙当地居民8238户,39349人前往安徽中立府(后更名为凤阳府)。这是明初山西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坚壁清野的同时,朱元璋继续加紧围剿四大王。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大将军徐达擒获元朝官属1323人。同年,骁骑卫兵在兴和、白登等处,俘获王保保所部省院官买纳等43人,左副将军李文忠在丰州,俘获元朝官吏12人,故元王爷兀剌歹自大同来降……按照惯例,这些蒙古贵族都被遣送京师。

 

军事上的接连胜利,似乎印证了移民空边的正确性。于是,朱元璋决定继续迁徙山西中北部边境居民。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朱元璋命吉安侯路亨等人缉捕太行山潜通四大王之人。没过多久,便捕获10400人押送京师。

 

朱元璋双管齐下,四大王渐渐陷入困境。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太原都卫捕获故元刘平章及其所署伪知州薛彦举等24人;洪武十一年(1378年),山西边将捕获故元平章完者不花,随即押送京师;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大王无路可逃,遂前往晋王府主动投降,被朱元璋安排随同平西侯沐英戍守云南。至此,山西境内的蒙元势力已基本肃清,山西的政治性移民也基本上结束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等人在山西各地大举征兵,前往大同等地屯田。年底,征兵结束,一共征发民兵”89600人。

 

在充实了大同地区的卫所后,朱元璋继续向北推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元璋命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仅这两次征调,就有十几万山西人移往晋北、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北西北部地区。

 

尽管这些军事移民大多是在山西境内移动,对山西人口总数量的影响并不大,但也正是这些移民,开启了山西移民潮的序幕。点击定购《看历史》20111月刊

■ 从经济移民到灾荒移民

政治性移民结束的时候,经济性移民才刚刚开始。

 

早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就曾下令: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还派人给移民送去冬衣。这次移民的数量不详,由于仅限于无产者,估计规模不大。真正大规模的经济性移民是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的。

 

这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上书朱元璋,言河北等地,兵后田荒,居民鲜少,建议移山东、山西百姓到河北等地垦殖。朱元璋批复说:山东地宽民不必迁,迁山西泽潞民无田者往业之,免其赋徭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于是,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第二年(1398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上奏朱元璋说,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给田凡二万六千七十二顷。洪武三年曾规定北方地区无田民户每人授田十七亩,以此推算,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移民就高达15万人。

 

随着移民运动的迅速推进,迁出地很快就超出了泽、潞二州的范围。就在这年(1389年)九月,潞州以西的沁州百姓张从整等人得知政府在泽、潞二州组织移民,并且条件丰厚,于是联合当地一百一十六户前往官府应募屯田。消息由户部转奏,朱元璋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仍令回沁州召募居民

 

移民空边其实是把双刃剑,朱元璋在切断蒙古军队补给的同时,也给自己军队的给养带来了困难。为此,朱元璋不断增设军屯,向边防要塞实施军事移民。

 

张从整的主动应募让朱元璋喜出望外,他立即命令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等人前往山西各地劝谕百姓移居河南章德府等地。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李恪、徐礼回京述职。在他们的招募下,前往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据徐泓先生考证,五百九十八户显系五百九十八屯之误,按每屯110户计算,移民总数应为65780户,以每户5人计算,应有328900人。

 

截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一月,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山西移民总数已达10万余户,50多万人。加上真定府、归德府、顺德府等地,洪武年间山西移民总数至少六七十万人。

 

朱元璋死后,政府组织的山西移民仍未结束。由于靖难之役主要发生在以山东德州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数年兵燹使刚刚恢复元气的河北、山东等地尸骨遍野,荒野千里,与元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解决河北等地人口过少的问题,再次从山西组织大规模移民。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朱棣命户部派遣官员到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核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实北平各府州县。仍按朱元璋的制度,按户发给银钞,供其购置耕牛、农具及种子,并特批五年后才开始征税。

 

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命户部从山西平阳、泽、潞,山东登、莱等府州,移民五千户。户给道里费(盘缠)一百锭,口粮五斗。如果,山东、山西移民各占一半,此次山西移民也在1万人以上。

 

虽然移民次数与移民规模都远不及洪武时期,但据学者统计,永乐时期,山西移民总数仍然在10万以上。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人上书明成祖,要求移民到北京、广平、清河等地,获准。但至此,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宣告结束。

 

政府有组织的移民活动虽已结束,但自洪武初年开始,山西民间自发的移民活动却一直没有间断。永乐以后,山西自然灾害频频,引发了大规模的民间移民。宣德三年(1428年),山西平阳府蒲、解、临汾等州县发生大旱,逃亡河南州县就食者多达十几万余人。

 

据学者统计,自洪武至永乐年间,山西省净移出人口至少一百万。尽管如此,明初山西大移民也并非特例,与此同时江南移民两淮,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山东枣强移民等等……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范围最广、人口最多、影响最深远的移民浪潮,历史上称之为洪武大移民点击定购《看历史》20111月刊

 

■ 洪武大移民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朱元璋下令从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郡,征发无田产者4000余户,约2万人,移民至朱元璋的故乡临濠(即安徽凤阳)。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也可以说是洪武大移民的开端。

 

朱元璋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先后从江南移民16万,山东移民9万,山西移民4.5万,河北、江西各移民0.5万充实凤阳府。加上军籍移民18.8万,洪武年间,凤阳府一共迁入移民约48.8万。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从江南(苏南、浙北)移民33万,从江西、徽州各移民约16.6万,充实扬州、淮安二府,又移山西人3.6万至徐州府,加上军籍移民约10万人,苏北地区接受外来移民达80多万。

 

不仅是皖北、苏北所在的两淮地区,同样的大移民还发生在江西与湖广(今湖南、湖北)之间,史称江西填湖广。据《中国移民史》统计,在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高达210多万人。

 

江西填湖广发生后不久,作为移民迁入地的湖广地区,又有约80万人移民四川,形成湖广填四川的第一次高潮。

 

除此之外,洪武初年,明朝将历次俘获的塞外军民约60万人移入北平及附近州府,而胶东半岛则有数万军籍移民来自四川、云南。

 

明朝实行军户制度,军属都随军迁徙,由此在辽东、晋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以及东南闽浙、两广地区都形成了数量不小的军事移民。不过,相对于那些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规模移民而言,他们只算得是洪武大移民的涓涓细流罢了。在这场全国性的移民浪潮中,即便是移民超过百万的山西似乎也变得稀松平常了。

 

但是,明朝初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宏大的移民运动?难道仅仅是朱元璋的心血来潮?

 

事实上,当朱元璋君临天下的时候,曾经沃野千里,人文荟萃的中原大地早已残破不堪了。

 

元朝末年,中原地区战火不断。直到朱元璋消灭各路起义军,北上攻取中原,元顺帝出亡漠北,才结束了中原地区的战乱局面。

 

据史书记载,明朝建立之初,山东、河南等地,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而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也因连年战乱而人口剧减,田地荒芜。

 

不仅是战乱,元朝末年中原地区水、旱、蝗、疫等灾害也接连不断。水旱虫蝗肆虐往往演变为大饥荒,瘟疫也如影随形。对此,朱元璋不禁哀叹: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岂只是人口剧减,田地荒芜?自宋室南渡伊始,中原汉民就已经大举南迁。随后,南宋与金朝发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拉锯战,战场主要在黄淮地区,导致黄淮地区大批居民的南迁。1234年,蒙元灭亡金朝,主战场几乎都在黄河中下游。此后,元朝与南宋又在江汉地区展开了20年的拉锯战,再次引发黄河流域大批人口的南迁,他们的逃亡直接造成了中原文化的坍塌。

 

塌陷的又岂止是中原?蒙军用兵四川,兵燹连绵半个世纪,当地人口由1300万剧减为60万,直到元末也不过80万人。此外,元末农民战争中,关中、两淮、湖广等地屡遭战乱,人口损失甚巨,社会经济陷于凋敝。

 

举目四顾,大明江山竟有一多半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作为一国之君,朱元璋怎能高兴得起来?点击定购《看历史》20111月刊

 

■ 太平山西

不过,朱元璋应该不会绝望。当他把目光投向北方的山西,南方的江西和江南等地时,多少能得到一点宽慰。

 

当元末中原地区饱受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地处高原,加之表里山河,中原地区的各种灾疫与战乱很少波及山西。自元末至明初,山西大部地区都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由于没有明朝初年的人口统计,后人已无法准确了解当时山西具体的人口数量。但即使在战乱灾民纷纷返乡,政府已经着手移民中原的情况下,明朝政府的统计数据,依然显示出山西巨大的人口优势。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189.1万,河北人口是189.3万,而山西人口为403.04万,比河南河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25万。

 

若从人口密度来看,此时,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种算法并没有考虑到山西南北的人口分布差异。与晋南不同,元朝末年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等乱兵屡次杀掠晋北,直到明朝建立四年以后,大同依然是城郭空虚,土地荒残,累年租税不入的荒凉景象。由是,晋南人口之繁密不难想象。这样一来,山西,特别是晋南地区,就出现了地狭人稠生计难的独特景象,就连朱元璋也意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确实是一个问题了。

 

与山西相仿,江南地区和江西大部既没有遭受战火涂炭,也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两地本就家给人足,生齿日繁,再加上两淮、湖广等地的战争流民大举涌入,人多 地少的矛盾也就越发凸显出来了。事实上,早在明朝建立之初,随着战争的平息,山西、江西和江南等地就已经有人自发地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徙。

 

一面是中原、两淮、湖广、四川的过度凋敝,一面是山西、江南、江西的人多地狭,为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朱元璋作出了大移民的决定。点击定购《看历史》20111月刊

 

■ 悲喜移民路

事实上,青年时代的朱元璋也曾经沦为流民,对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流浪生活应该有过深刻的体会。

 

一棵普通的大槐树,最终承载了亿万移民后代的故园想象,这与其说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对明初山西百万移民潮的一种集体追忆。

 

恻恻背乡井,迟迟行道侧。凶年讬此身,乐土是何国?追逐惟妻孥,可怜各菜色。闻道大河南,人家富黍稷。负担不能达,谁知我心亟?裹糗临风餐,蒙尘衣尽黑。日暮宿荒郊,愁吟声唧唧。人生信多艰,无家最可怜。风急走浮云,林空无定翼。逶迤家渐遥,举首望天北。

 

明代诗人李松笔下这户贫苦农家来自黄河以北(或许是山西),因灾荒而移民黄河以南,一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却不知何处可以安身。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很能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因此在移民问题上,他规定,凡是政府组织的移民,出发前都按户发给银钞,移民路上有官兵护送,到达之后,有官员接待,按规定划拨土地,馈赠农具,并且免租三年。

 

有了这样的保障,明朝政府组织的移民自然比流民的境遇好了许多。除非半路上开小差,试图逃逸,这类移民应该不会被绑缚,更不会遭受鞭笞之苦。当然,普通百姓雇不起牛车、马车的居多,一路徒步跋涉,旅途劳顿自不待言。

 

1389年,沁州百姓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听说泽、潞二州正在招募移民,若不是条件优厚,恐怕也不会主动应募。在政府资助下,移民很快便安顿下来,开始了新的定居生活。点击定购《看历史》20111月刊

 

■ 从经济恢复到文化重建

朱元璋移民垦荒的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户口数为10654362户,59873305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全国有16052860户,60545812口。12年间,增加了5398498户,672507口。与人口的增长同步,垦殖土地的面积也不断增加。洪武元年,全国耕地面积不过180万顷(不含西北、东北未定地区以及云贵川三省), 到洪武二十四年,增加为387万顷。伴随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也逐年增加。洪武十八年,全国收入麦、米、豆20809617石,洪武二十三年,增至32278983石,洪武二十四年,又增至32789800石。

 

何止是人口的增殖,土地的垦辟抑或粮食产量的增加?当朗朗的读书声飘过移民村落的时候,一个全新意义的汉族便在大明王朝的版图上,一点一点地面目清晰了起来。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移民中渐渐出现了地主、富农,家道殷实又重视教育的人家开始出现有文化的后代,有的甚至考取了功名,成为官宦之家。

 

从朱元璋开始,大明王朝致力于中原正统(即儒家礼仪)的恢复与重建。这种努力通过地方士绅的言传身教,很快为普罗大众所仿效,其中修家谱、立祠堂尤为底层百姓所热衷。

 

按旧制,庶民之家不许建家庙,祭祀祖先也仅限祖父母、父母两代(洪武十七年改为曾、祖、弥三代)。但宋代以来,士大夫私立家庙、私修家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奏请天下臣工皆可立家庙,获准。从此,平民百姓也开始修家谱、立祠堂。

 

然而,此时距明初大移民已经一个多世纪,最初的移民祖先大多没有文化,几代之后,人们连祖先的名讳、故乡何处都搞不清楚了。然而,修家谱又必须追溯祖先姓 名、故里和代际传承,于是,移民后裔,甚至当地土著纷纷利用早已模糊不清的移民传说,为自己的祖先创造一段历史。数百年后,盛行北方十数省的大槐树移民传 说就诞生在这股民间修谱热潮中。

 

洪洞大槐树传说的分布大致与山西移民的分布相同,以河北、山东、河南、两淮、陕西及内蒙古地区为主。随着山西移民后裔的二次迁徙,大槐树传说也逐渐散布全国甚至海外。

 

事实上,尽管有不少家谱、墓志言之凿凿,但就洪洞移民本身来说,其规模在明初的移民潮中远比传说中小的多。

 

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四年,洪洞县所在的平阳府人口总数为1847790人,到永乐十年,减少为1644285人,21年间净减少20万人,可以确证为全省移民之首。而根据万历年间的《洪洞县志》记载,该县由洪武二十四年的92872人减少为永乐十年的87775人,净减少不过5097人。

 

一棵普通的大槐树,最终承载了亿万移民后代的故园想象,这与其说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对明初山西百万移民潮的一种集体追忆。

《看历史》邮发代号:【62-313

《看历史》官方网站:www.xfgjls.com

《看历史》成都定购电话:028-86621481

《看历史》北京编辑部电话:010-62416553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