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洋洋大观

梁从诫:草根行者 魂归自然

时间:2010-11-17 12:33:10  来源:新京报  作者:

  梁从诫

性别:男籍贯:广东终年:79岁

去世原因:病逝去世时间:2010年10月28日

生前住址: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

生前身份:自然之友前会长

■逝者生平

他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梁启超的孙子。

他曾自嘲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他晚年潜心于环保事业,被称为“中国环保第一人”。

梁从诫,1932年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1958年至1962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

1962年至1969年,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人员。

1978年至1988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办《百科知识》月刊,曾任《知识分子》杂志主编。

1989年开始,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1993年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创办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并先后发起保护滇金丝猴、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保护藏羚羊及可可西里地区反盗猎行动等。

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并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使者”、“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等称号。

■亲友寄语

梁从诫的心,非常敏感,非常柔软。这样的心,特别容易受伤。可他是那样坚强。他是一位伟大的坚守者。——新华社记者王军

我行走的天地,从此多了一份孤寂。

——野性中国工作室奚志农

●环保行动不是轻柔的田园诗,风险总是有的。为民间绿色活动付点代价,我们无怨无悔。——梁从诫

●谁都不是救世主,但是每一个人能先管住自己的手、嘴、心,就还有希望。——梁从诫

花甲年创“自然之友”
  
1993年3月,梁从诫和其他3人酝酿成立国内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起步艰难,没办公地点,讨论会就在梁从诫的家中进行。

1993年以前,梁从诫的人生是另一个样子。

梁从诫的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都是中国建筑界的先锋人物,自幼受家庭熏陶,梁从诫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建筑师。

1950年,梁从诫参加高考,因几分之差,他没能如愿就读建筑系,改学了历史。学成后,梁从诫成了一名大学历史教师。40多年的光阴在求学、教书和研究工作中度过。

与那些少年立志、青年运筹、暮年决胜的伟人不同,梁从诫的人生转折从花甲之年开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梁从诫在担任出版社编辑工作时,曾接到多封反映自然环境因经济开发而遭破坏的读者来信。这些信件深深地触动着梁从诫的心,他越发意识到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现任“自然之友”理事长的杨东平回忆,1993年3月,包括梁从诫和他在内的4名创始人酝酿成立国内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起步非常艰难,没有办公地点,讨论会就在公园的草坪和梁从诫的家中进行。

在那个很多人还不明白什么是“NGO”的时代,梁从诫根据国家条例,开始为心目中这个开天辟地的组织奔波。他骑上自行车,向亲戚借了300元注册费,找了一家又一家部门,一次又一次地被拒。

在梁从诫的不懈努力下,由他担任导师的“中国文化书院”名下终于多了个“绿色文化分院”,这就是至今已有16年的“自然之友”。

“北京621信箱”,是梁从诫位于干面胡同的家。“自然之友”创办之初,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梁从诫就将办公室设在自己家中,对外公布家庭地址和电话,全部员工加上他只有两人,他们手写座谈邀请函,一张张粘贴邮票。

由孕育到新生,足足9个月。

奔走拯救滇金丝猴
  
在传媒界的声援和梁从诫的奔走下,原始森林保住了,滇金丝猴得以继续在它们的家园中繁衍生息。

上海世博会刚刚闭幕,很多人还记得在万科馆雪山精灵厅反复播放着的一个视频短片。片中,一名清瘦的摄影师站在山顶上拍摄,另一处山顶上,一名面容慈祥的老人高举着马灯。

这艺术化的情节源自15年前的滇金丝猴保护运动。摄影师是“野性中国工作室”的创办人奚志农,而高举马灯的老人就是梁从诫。

生于云南的奚志农曾于1992年至1994年期间,在滇西北森林中跟踪拍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

1995年12月,奚志农从朋友处得知,云南德钦县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砍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的1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而这里是200多只滇 金丝猴赖以生存之地。奚志农通过朋友将情况反映给时任“自然之友”会长的梁从诫。此后两天,北京新闻界收到了来自“自然之友”关于拯救滇金丝猴的求助信。

在传媒界的声援和梁从诫的奔走下,这件事很快引起各方关注,从国务委员到林业部部长直至云南主管林业的副省长都给予了批示,相关部门组建的调查组两次到德钦调查探访。

最终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原始森林保住了,滇金丝猴得以继续在它们的家园中繁衍生息,国家每年向当地斥资1100万元支持那里的经济建设。“梁从诫和‘自然之友’让我看到了中国自然保护的曙光,也让我这个在黑暗中独自摸索了十多年的游子找到了‘家’。”奚志农说。

此后,梁从诫又与奚志农携手投身保护藏羚羊、制止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等环保行动中。

带伤为藏羚羊奔波
  
1998年,梁从诫致信布莱尔,请求制止藏羚羊皮的贸易活动。这封言辞恳切却也毫不客气的信件赢得了布莱尔的尊重。

对于自然的热爱,梁从诫几乎是忘我的。

奚志农回忆,1999年6月,一支考察队在阿尔金山深处遭遇藏羚羊的偷猎者并被偷猎者团团围住。危急之下,考察队员打电话向身在昆明的奚志农求助,奚志农又电话联系了梁从诫。

“梁先生得知后,立即联系国家环保局、林业部森林公安局等多个部门,于是从新疆开始的信息经过昆明再到北京,我和梁从诫的电话接力持续了两天,直至偷猎 者撤离。”那时,奚志农才想起来,不到一个月前,67岁的梁从诫在4000多米高的昆仑山口亲手焚烧了400多张藏羚羊皮,返程途中发生车祸住院,伤未痊 愈。“他是在带着伤为保护藏羚羊而奔波啊。”

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梁从诫以“自然之友”会长的名义写信给他,请求他 动用自己在国内和欧洲同伴中的影响,一起制止藏羚羊皮的贸易活动。这封言辞恳切却也毫不客气的信件赢得了布莱尔的尊重,他不仅会见了梁从诫,还在写给他的 信中明确表示愿意配合。布莱尔回国不久,便有英国的相关部门致电给梁从诫,表达了共同保护藏羚羊的心愿。

为环保“敢说敢干”
  
“文革”时期,梁从诫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改8年。在那里,他学会了干各种农活,空闲时还亲手制作精巧的家具。

梁从诫的一生,经历了战乱、解放、“文革”以及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但来自家庭的教育和自身的修养,让他可以从容而坚定地面对这有些动荡的人生。

1937年“七七事变”时,梁从诫只有5岁,他跟随母亲林徽因从北平逃往长沙,但暂住的房子却被炸毁。不久后,一家人又从长沙流离到四川,刚烈的林徽因对儿子说,如果无处可逃,就去投河。

母亲性格里的温柔与刚烈深深的影响着梁从诫,他对现实充满耐心和期待,对国家充满爱和忧虑,这种人格力量影响着他的一生。“文革”时期,梁从诫被指“保 皇党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遭遇批斗并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劳改8年。在那里,他学会了干各种农活,空闲时还亲手制作了房间中的精巧家具。

“自然之友”的一名会员介绍,梁从诫曾和他不只一次说起自己心中的焦虑,担心环保事业后继无人,“我老了,怕是会越来越跑不动了,以后你们怎么办呢?”尽管也曾有过无助,但梁从诫从没放弃过,“他敢说敢干。”

《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还记得,他曾参加2001年3月举行的“北京城市河道治理对话会”,梁从诫因认为环境治理不利,和一位领导争得面红耳赤。“你们 在给自己找理由!”同样到会的一名没有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称,时隔9年,他对梁从诫当时的这句话印象颇深,“特别直接,毫不留情。”

生活中的“吝啬鬼”
  
梁从诫的名片是用废纸印制的,办公用品是别人淘汰的,梁从诫上班时坐的沙发是捡来的,他甚至会骑自行车去全国政协开会。

对环保事业“敢说敢干”的梁从诫,对自己的生活却是有些“吝啬”的。

《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记得,梁从诫和“自然之友”工作人员的名片都是用废纸印制的,办公用品是别人淘汰的,梁从诫上班时坐的沙发是捡来的,外出吃饭时用自带的筷子,甚至会骑自行车去全国政协开会。

梁从诫的夫人方晶对他的一次领奖经历记忆深刻。2000年,梁从诫获得菲律宾颁发的“麦格赛公共服务奖”。“麦格赛奖”被称为亚洲的诺贝尔奖,是为为公 共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设立的。领奖前,她和梁从诫去购置了新衣服,但梁从诫却不肯买一双新鞋,最后还是穿着20年前的一双旧皮鞋去了领奖现场。

“如果会长都不以身作则,你还当什么会长。”对于自己的节俭,梁从诫曾这样说。

“自然之友”会员郝冰说,今年春天曾接到方晶女士打来的电话,郝冰追问才得知,家人想为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梁从诫在福利院安排个床位,却因人太多无法实现,拜托郝冰找朋友想想办法。郝冰后来才从朋友处得知,梁从诫居然没有医疗保险。

从容幽默面对死亡
  
一次梁从诫和启功、季羡林说起死后的事,“有人致悼词,我们都听不见了,那多可惜。”结果,几人就轮流躺在桌子上演习。

郝冰回忆,梁先生曾和他讲过一个故事。一次梁从诫和启功、季羡林几位老先生在会议的间歇说起死后的事,“如果有人致悼词,我们都听不见了,那多可惜。” 结果,几位老先生就轮流躺在桌子上进行演习,其余的几位缓缓绕行依次告别,并致悼词。轮到启功,他听着听着突然坐起来,说:“我太感动了,我要致答词!”

“说到这里,梁先生就大笑起来。”郝冰说,他知道,梁先生希望笑着和我们说再见,没有迟暮的伤感,却有一份面对死亡的幽默从容。

2010年11月2日10时,北京世纪坛医院。梁从诫的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秋日金黄的阳光洒在人们身上、院内草木上,显得温暖夺目。

“621信箱不会寂寞的,‘自然之友’不会寂寞的。”告别仪式后,“自然之友”的一名会员哽咽难言,在一张小纸条上,她颤抖着为记者留下这句话。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安颖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推荐资讯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烈士扈三娘事迹感动大宋
嫁给梁山的女人——女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